分享

艾灸不懂辨证,记不住穴位?一直找不到灸感?灸后上火还继续吗?

 为什么73 2023-07-11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徐泊涛 正安聚友会 2023-07-11 08:08 发表于广东

图片

   本  期  导  读    

艾灸是一门很好的技艺,但再好用的东西,使用方向不对,都可能偏离轨道。

图片

如何快速找到病灶点进行艾灸

在艾灸疗法中,选穴是很重要的一环。

当疾病发生时,该选用什么穴位灸,愈病才快?日常保健时,又应该选用什么穴位灸,才能实现防病强身?

从古至今,许多医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又宝贵的经验,比如灸大椎可退热、灸合谷可止牙痛、灸少商可解咽痛等等。

图片

但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多种多样的病症,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记住每个病症对应的经验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亦或是身体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就是经常感觉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就先分享给大家一个不需要任何基础就能自测出疾病病灶点的一个方法。

在中医经典里记载了:

五脏之气,不知在何处,可取大陵或膻中穴

意思就是你不知道身体哪里出了问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时候,就可以在诊察过程中,通过艾灸大陵穴或膻中穴,感受身体的传导,那些出现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你的病气所藏匿的地方。

比方说,你在灸大陵穴的时候,感觉脖子有点酸胀不舒服,就说明这个位置是你的病灶点,下一步就可以艾灸脖子附近的穴位,如大椎、肩井、风池等。

大陵穴定位:掌横纹的中点处,在两根肌腱之间。

图片

膻中穴定位:身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图片

图片

一直没灸感

可能是艾灸手法不到位

知道该灸哪里后,又要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艾灸到位?灸感,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体现

先辈们早在医籍《医宗金鉴》中就指出了:「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灸感的发生,其实就是在艾火的作用下,使体内的经气被艾火激发和推动,经气在运行的过程中与病灶的邪气相搏,和邪气外泻而引发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像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等都属于灸感的表现。而且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还会沿着经络感传到身体各个部位。

个体素质的不同、环境的影响、艾灸手法的差异、灸量的蓄积等因素,都会对灸感的发生及强弱产生影响。

其中艾灸手法对灸感的影响,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视的一点。

在手法的选择上,大家通常会选择悬灸的方式,包括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有的人不懂手法的技巧,就只会固定在穴位上方施灸;有的人学了一点皮毛,就照猫画虎地在穴位上方胡乱移动,最后也只是能感觉到穴位局部有微微发热。

想要拥有灸感,体验身体排病的畅快,施灸时有两点技巧需要注意:

01

旋转艾条时,先小而快,再大而慢

建议大家多选择「回旋灸」这个方法去施灸,因为我们身体上的穴位,其实都是凹陷的,就像一个洞穴一样

你想一下,生活中水流进入洞口时是什么形状的?是螺旋状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然我们的人体也同样要顺应。

所以想要让艾条的能量快且多的进入穴位这个洞里,在施灸时就应该采用旋转的手法。

把艾条垂直于穴位之上,开始时先小范围、快频率地旋转艾条,就像是一根棍子插进排水口了,先把堵上面的垃圾弄开,同时又能把气流搅动成螺旋状。接着再慢慢扩大旋转的范围并减慢频率,让更多的能量进入到穴位里。

02

旋转方向,要顺应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说到回旋灸,就一定会有同学问: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呢?

中医认为,气和则无病。艾灸调理的目的,其实也是让体内的气血回归到正常的运行当中

而我们身体原本就有一套固定的经络气血运行规律,因此艾灸的时候也应该顺应这套规律,才能更好地扶助正气,驱赶外邪。

怎样记住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规律呢?

记住这样一句话,双手举起来,阴升阳降。就是说,当我们双手直着举起来的时候,我们身上的经络循行规律是,凡是阴经,都是由下向上呈上升状态;凡是阳经,都是由上向下,呈下降状态。

这就应了这样一个规律:手三阴,由胸走手;手三阳,由手走头;足三阴,由足走胸;足三阳,由胸走足

举个例子,比方说鱼际穴,它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而手太阴经是从胸走向手指方向,气血的流向是由内朝外旋转的,以左手为例,艾灸旋转的方向灸应该是顺时针。

图片

灸后上火的应对措施

艾灸后的排病反应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

像打嗝、肠子咕噜叫、放屁、出汗、皮肤局部红疹等反应都是常见艾灸的排病反应。

这些排病反应是身体由内向外,推出垃圾的一个过程,一般可以不用太过于顾虑,只要继续艾灸,症状就可随之消失。

在众多排病反应中,最多人在意的,也是多数初学者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上火问题」,例如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流鼻血、脸上长痘、睡觉不安稳等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比方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等等。

而从个人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这两类人更容易上火

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要滋阴,另一种就是要引火归元

滋阴,可以先吃点六味地黄丸,用量建议根据专业医师的指导服用,然后晚上再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另外,还可以在艾灸完病灶点后,再艾灸一下足三里、太溪、涌泉这些下焦的穴位,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

-课程广告-

艾灸是一门很好的技艺,但再好用的东西,使用方向不对,都可能偏离轨道。

徐泊涛老师与答摩联合策划的《身心同调之 内证艾灸实战精讲》课程,带你重新认识艾灸。

课程中,徐泊涛大夫将会传授《黄帝内经》中任督二脉诊断法、背部膀胱经诊断法,助你轻松判断身体病灶点。

同时还会分享徐大夫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近30种常见病的艾灸方法,包括配穴思路、手法精要、操作宜忌等,方便大家遇到小病小痛的时候,可随查随用。

图片

学习过「内证艾灸」的学员是这样说的: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适宜人群

✿小白初学者:对中医、艾灸等一知半解,没有系统知识体系,想要深入学习。

✿艾灸效果差者:缺乏内证思路,故艾灸不见成效。

✿忙于工作者:被小病小痛困扰,不想花时间去医院,又不敢乱吃药。

✿家庭守护者: 渴望解决自己及家人的疾病,想要学习诊断方法,以及运用艾灸手法调理身体。

✿中医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医药、灸法、静坐、导引、《黄帝内经》感兴趣。

✿中医从业人员: 想要巩固基础、提升技能、拓宽思路。

图片

【  互  动  】

试一试艾灸膻中穴和大陵穴,

是否能觉察出身体的病灶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