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年龄段的取舍,看完瞬间醒悟了

 梅娘说 2023-07-11 发布于江苏

文/夏梦之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

“人的一生就像雕刻一块木头,需要面对取舍。最后雕刻出来的木头就是你想要的人生的样子。”

人这一生,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取舍。

二八年华无需贪图六十岁的轻松,耄耋之年也不必贪恋年轻的绚烂。

学会舍弃,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

生命至高的境界,就是在得与失中看准方向,在取与舍中领悟智慧。

01

20岁:舍捷径,深耕自己

二十岁,是我们走向成熟迈出的第一道门槛。

向左是理想的丰满,向右是现实的骨感。

前行中,巨大的落差让不少人想到了捷径。

这条路看起来“省时省力”,令不少渴求成功的人跃跃欲试。

有人想通过作弊的方法通过考试,有人想依靠关系拥有轻松且高薪的工作,也有人想靠炒股一夜暴富......

殊不知,天下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正如作家王豖所说:

“你现在因走捷径所节省的所有路程,不久的将来,都要靠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弯路来弥补。”

有多少捷径可走,就有多少次误入歧途的机会。

急于求成的人,最终只会掉进捷径的陷阱。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日之流也。”

成功靠的从来都不是一步登天的捷径,而是靠是一步步锲而不舍的积累。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们更该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唯有从小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成”,方能成就“大胜”。

02

30岁:舍圈子,筛选人际

成年后,我们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低质量的社交,把我们的生活搅扰得拥挤不堪,令我们身心俱疲。

30岁以后,我们更要把时间留给自己,精简人际关系,主动远离低层次的圈子。

国际知名演说家菲立普女士,曾经请造型顾问帕朗提帮她做造型设计,对方提出要先清理她的衣柜看看。

只见帕朗提整理出来的衣服总共分成了三堆:一堆回收;一堆送给别人;剩下的一小堆才是留给菲立普的。

菲立普央求帕朗提留下一件心爱的毛衣与一条裙子。

但帕朗提却拒绝了她的请求,原因是这些也许是她最喜爱的衣物,但它们却不适合她现在的身份与形象。

菲立普女士这才认识到:不论朋友也好,衣服也罢,我们必须懂得割舍,以便腾出空间给新的人或物。

衣物如此,我们结交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很大程度上,善交朋友比多交朋友更重要。

有的人自认为朋友满天下,总是和一些碌碌无为的人来往,整日吃喝玩乐。结果当自己有难,朋友们都避而远之。

当你进入一个优秀的圈子,里面的人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后半生。

正如古人所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能走多远、到达怎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再自我消耗,远离低层次的圈子。

03

40岁:舍躁气,保持情绪稳定

人到四十,身上背着的包袱越来越重。

生活的鸡毛蒜皮,时常令我们心烦意乱;

工作的不尽人意,也让我们暴躁焦虑。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戒掉心口的燥气,卸下心灵的包袱。

早年的曾国藩,脾气暴躁易怒,经常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发生争执。

久而久之,他发现每次争执过后,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懊恼,伤身又伤神。

之后,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在处理事情前先处理情绪。

在岳麓书院读书时,为了便于采光,他把书桌挪到窗前。

室友看到后对此很不满,生气地说:“你的书桌这样摆放,我们的床铺怎么晒太阳?”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将桌子搬到了床边。

到了晚上,曾国藩开始读书,舍友又开始各种刁难:“夜深了,你却来念书打扰别人休息…”

曾国藩听完依旧什么都没说,而是改为心中默读。

不久以后,考榜公示,曾国藩中了举人,而室友榜上无名。

《格言联璧》有言: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有的人,被情绪的心魔困住不自知,放纵自己的坏情绪,终究是伤人伤己。

而有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管理情绪,才会把大事化小。

人生下半场,给自己心灵的一隅开辟一方静室,如此,才能让身体的各处角落充满阳光。

04

50岁:舍俗气,过滤物欲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70%的烦恼都与金钱有关。

当人们在面对财物的诱惑时,往往失去了自己,成为物质的奴隶。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极致的享受,需要豪华的车子,名牌的包包…

人到五十,才发现最好的活法便是降低物欲,不因外物而患得患失。

一个人是否真正富足,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而是看他能舍弃多少。

人到中年后,更该删繁就简,回归真实。

只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们的心灵才会因此轻盈。

看过这样一句话: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

如果太在意外物的得失,那么我们就会身心俱疲,也失去了生命原有的意义。

一个人的身上缠着多大的物欲,心中便有多大的苦。

放下心里的一份贪念,生活便回报你十分幸福;降低心中的一份不满,生活会眷顾你更多的满足。

懂得舍弃纷繁复杂的物欲,才不会让你心灵的旅途布满荆棘。

05

60岁:舍执念,沉淀心境

稻盛和夫曾有言: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人到六十,也该放下过往的执念,享受当下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生命中爱而不得的人,请不必再心心念念,苦苦执着;

过往无能为力的事,请不必再强求自己,逆势而为。

花甲之年,蓦然回首,我们才发现,那些执着的念想,不过是大梦一场空。

当你不再苦苦执着,不去计较得失,那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会是属于你的世界。

安详自在的心境,便是我们在取与舍中所赢得的博弈。

人这一生,山一程水一程,不过都是自渡的旅程。

执念太深的人,始终无法泅渡至彼岸;

唯有放下执念,方能领略对岸的悠然。

06

梅娘说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

莫贪捷径,肯攀登,才能登上高峰;

远离损友,结益友,才能走上坦途;

控制情绪,沉住气,才能成就大器;

不陷名利,轻物欲,才能赢得博弈;

适当糊涂,弃执念,才能安享余生。

当我们不再在得与失的起伏中迷失自己,那我们想走的每一步都会充实而轻盈。

余生,愿我们都能顿悟“舍得”二字,收获豁然开朗的心境,达到人生豁达的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