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不会“毫无意义”

 skysun000001 2023-07-11 发布于北京

最近,科学家颜宁在微博上讲述了一段自己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的经历。当她提问,假设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结果20多位同学近一半表示没有想过,没有一个人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图片

颜宁的发问,迅速激起舆论共鸣。为何在一群科研“苗子”身上,感受不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捕捉不到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平心而论,面试环节区区几十分钟不足以展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因为种种考量,有时还不免瞻前顾后,回答有所保留。然而这么多人或纠结于具体问题,或泛泛而谈行业领域,无一人“脑洞大开”,又的确戳中了当下科研发展的痛处。正如高赞回答所感慨的:“刚开始读研的时候会有某种信念感,但是会被一次又一次地告知,你这个想法毫无意义。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做这个能发几分的文章?”

必须承认,随着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科研领域的功利色彩也浓重了许多。许多人奔波不停,忙着发文章、拿项目、争“帽子”,并将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等同于科研成果的多寡、业界地位的高低。一些人更以此为标尺,衡量某个选题和研究的所谓“价值”,甚至预测年轻研究者的科研前途和事业空间。作为“职场小白”的科研新人,面对接踵而至的质疑和看衰,直观感受投入与收获的“极低性价比”,难免会自我怀疑,乃至犹豫退缩,不自觉地修剪自身枝丫。于是乎,那些好奇心、探索欲、创造欲被一点一点消磨,才真正陷入了“毫无意义”。

科学研究,探索未知。很多时候无用之学的纯粹,才是最值得被珍视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正是科学家探究奥秘的好奇心。“吊灯为什么左右摇晃”,伽利略不断思考,提出了单摆等时定律;“世界地图为什么是这样的”,魏格纳大胆想象,萌生了大陆漂移说的想法……试问,若上述这些问题单独拎出来看,有多少人觉得“有意义”?然而,它们的出现却极大促进了科学向前,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诚然如是,很多重大理论特别是原始创新,就来源于突破常规的灵光乍现。不给自己设限制条件,善于观察思考,就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有好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没有什么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投身科研领域的“苗子”,必须要有这样的自信。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也需要加倍呵护、给予支持。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之中,科研人员同样有诸多现实烦恼。从职称晋升、容错机制等工作要求,到父母养老、子女养育等生活责任,桩桩件件都是压力。切实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试错的环境、鼓励探索的氛围,尽可能地夯实“大后方”,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学世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应当放下迅速“摘果”的急躁,给科研人员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给予他们“无意义”探索的底气。

“科学家应该经常坐在苹果树下'胡思乱想’”。面对世界,我们依然有太多未知。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明朗到明朗,从来都不会是坦途。但总得有些人,锚定目标,心存热爱,自由探索,去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和他们遥遥相伴,与他们一路同行,我们将走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田闻之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田闻之【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