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雷厄姆·格林与异形

 置身于宁静 2023-07-1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花一天时间看完了格林的《恋情的终结》,在我的理解层次上,我认为这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小说,虽然我只读过格林这一部作品,但我察觉到小说的宗教意识。而从这个维度去谈整部小说,便可以顺带牵连出一条西方现代小说发展清晰的脉络。

       首先让我们回顾现代小说的产生,在人类认知上,古希腊哲学开始了一种探索世界问题的思想,由柏拉图到后来的基督教,世界由形而上学到神,似乎接近了整个宇宙的价值秩序。

       在整个价值秩序下的人类却像圣经里的夏当与夏娃一样注定要偷吃苹果,带着原罪,去当自己的神。

        这注定是一场伟大的背离。人要自己寻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而现代小说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是人去探索人的具体生活,照亮人性的可能。在巴尔扎克那里,小说发现人如何扎根历史之中;在福楼拜那里小说探索,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的土壤;在托尔斯泰那里,小说探寻人在做出决定和人的非理性如何起作用。

         而正是由于这样的背离,每件被上帝赋予意义的事物,渐渐离开了自己的位置,我们会发现世界突然产生了某种可怕的暧昧性:唯一的神性真理,被人类分享成成千上百个相对真理。

图片

       我们会发现人人都有一个堂吉诃德的一面,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似乎成了一种道德认可。我们可以像堂吉诃德一样面对一个敞开的世界。爱玛包法利可以在巨大的幻觉里追续梦想。灵魂的无限开始产生无比的晕眩。

图片

        卡夫卡的K在探索在说明,人性在面对外在世界处境的无力感。人的内在动机已经完全无足轻重的世界。普鲁斯特探索似乎抓住过去的瞬间,在意识里无限的繁殖时空。乔伊斯显微镜般的观察自我,灵魂被分解原子,而得以永生。

        现代小说的精神正如昆德拉所说在于复杂性。

        这种权利的无限延伸的自尊体现在最后俩位大师。博尔赫斯的迷宫如上帝般创造一个世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也在塑造着一个上帝般能力的创造欲望。

        但上帝似乎不怀好意地让人类实现了人文主义的梦想。人类沉醉于眩晕,已经沉浸自身的软弱,而且无法遏制堕落的欲望。人性终究抵不过历史存在的迷失。价值失落过后的混乱,让后现代趁虚而入,从而嬉戏狂欢失落后,拜倒在物质主义简化的价值意义上。

       回到《恋情的终结》上,格林用男主叙述角度讲述了在信仰缺失后,人只能依附爱或者叫嫉妒,刺激自我的存在感,而女主的日记则表明,女人回归宗教牺牲自己,“祭献”上帝,换来的爱也是虚无缥缈的日常生活世界失落。小说第一句,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男主只能在这种无限可塑的世界里,怀着恨,去追溯整个爱恋。恋情的终结,即是真个世界价值的终结,只能在身体本能下用恨去活下去,去徘徊在这个没有边际的宇宙。爱是恨,爱是创造也是毁灭。

      这就引发我思考,小说的下一种可能性在哪里?

      是探索未知的领域?还是存在可能性?

      抑或人类真的要承受背离上帝的惩罚?让我脑洞大开一下,联想到最近上映的电影《异形:契约》,斯科特借助《普罗米修斯》和《契约》构筑了一个以“创造和毁灭”为内在逻辑的奇异链条:工程师族创造了人类随后又意图毁灭人类,人类创造了生化人但以奴役驱使后者为其服务为终极目的,生化人则培养了异形并幻想着自己能成为造物主,而处在链条最底端的异形却最凶狠残暴,可以回过头来毫不犹豫地毁灭造物主和人类。

       创造等同于毁灭。

      小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否也是人类内在矛盾冲突的寓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