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心佛一如 2023-07-11 发布于江西

0:58

赤壁赋

宋代 · 苏轼

原文 逐句 全译

壬rén 戌 之 秋 , 七 月 既 望 ,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 。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句解:首句紧扣题目,点明畅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赋的常规写法。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 酒 属zhǔ 客 , 诵 明 月 之 诗 , 歌 窈 窕 之 章 。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句解:月出之前的景色有何特点?面对此景,作者为何要诵“明月之诗”?

①特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出了秋江的澄净平和,“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不兴”从视觉写风之轻柔。风轻水美,衬托出主、客惬意的心境。

②原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月光之下的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诗中的“月出”与“七月既望”照应,美好的情愫与此刻作者愉悦的心情暗合,所以作者触景生情,不禁吟咏这首诗,也为接着写眼前的月出作铺垫。

少 焉 ,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 徘 徊 于 斗dǒu 牛 之 间 。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句解:与《月出》诗中“月出”相呼应,写作者所见的月出。“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散发着柔和月光的月亮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情状。

白 露 横 江 , 水 光 接 天 。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纵 一 苇 之 所 如 , 凌 万 顷 之 茫 然 。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 浩 乎 如 冯píng 虚 御 风 , 而 不 知 其 所 止 ;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 羽 化 而 登 仙 。

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句解:月出之后的景色有何特点?反映了作者泛舟江面的什么心情?

①特点:“横”“接”二字描绘出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非常开阔的景象。

②心情:作者感到心胸舒畅,无拘无束,恍惚间仿佛要离开尘世,升入仙境。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

层解:第一部分(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

于 是 饮 酒 乐 甚 , 扣 舷 而 歌 之 。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

歌 曰 : “ 桂 棹 兮 兰 桨 , 击 空 明 兮 溯 流 光 。 ”

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

渺 渺 兮 予 怀 , 望 美 人 兮 天 一 方 。 “

我的心怀悠远,

句解:联系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的歌词与第1段所说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月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是第1段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内容的具体化。

②区别:作者的歌词整合了《月出》与《楚辞·九歌·少司命》中的“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月出》是一首情诗,思慕的焦点只在美人身上。而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作者放歌所抒发的是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表现的是一种政治上失意的感慨。

客 有 吹 洞 箫 者 , 倚 歌 而 和hè 之 。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 声 呜 呜 然 , 如 怨 如 慕 , 如 泣 如 诉 ; 余 音 袅 袅 , 不 绝 如 缕 。

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 幽 壑 之 潜 蛟 , 泣 孤 舟 之 嫠lí 妇 。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句解:怀美人而不见,作者本已有些失落和哀伤,加之客为作者伴奏的箫声凄婉哀怨,更促使作者的感情陡转,由“饮酒乐甚”转入悲伤,文气也随之跌宕。“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正面描写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从侧面描写箫声。

层解:第二部分(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

苏 子 愀qiǎo 然 , 正 襟 危 坐 而 问 客 曰 : “ 何 为 其 然 也 ? ”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客人回答:

句解:“愀然”而“问”,引出下文客人的议论。文章也由感情的抒发转到对哲理的论述。

客 曰 : “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 ’ ”

客人回答: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

西 望 夏 口 , 东 望 武 昌 , 山 川 相 缪liáo , 郁 乎 苍 苍 ,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 ?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 其 破 荆 州 , 下 江 陵 , 顺 流 而 东 也 , 舳zhú 舻lú 千 里 , 旌 旗 蔽 空 , 酾shī 酒 临 江 , 横 槊shuò 赋 诗 , 固 一 世 之 雄 也 , 而 今 安 在 哉 ?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况 吾 与 子 渔 樵 于 江 渚 之 上 , 侣 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驾 一 叶 之 扁 舟 , 举 匏páo 樽 以 相 属 。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寄 蜉fú 蝣yóu 于 天 地 , 渺 沧 海 之 一 粟 。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羡 长 江 之 无 穷 。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挟 飞 仙 以 遨 游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

(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 不 可 乎 骤 得 , 托 遗 响 于 悲 风 。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

句解:先从吟诵《短歌行》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是由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再从诗句推想开去,然后写到眼前地形,把曹操推到背景正面。两个带有启发性的问句,使文章起了波澜,也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

文章是如何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①用短句写了当年曹操军队沿江而下,战船相连,旌旗蔽空,夺取荆州,攻占江陵的盛况。

②写盛况是为后面的生命之叹张本:当时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堪称“一世之雄”的曹操,现在又在哪里呢?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由曹操的历史,客发出了什么感叹?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①感叹:客认为他们现在正像蜉蝣、粟米一样渺小地生活着,因而慨叹自已生命短暂,羡慕江水永流,希望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但客也知道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通过箫声表达内心的悲苦。

②思想: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也是作者在借客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

段解: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叙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苏 子 曰 :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逝 者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天 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 何 羡 乎 !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 非 吾 之 所 有 , 虽 一 毫 而 莫 取 。

何况天地之间,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惟 江 上 之 清 风 , 与 山 间 之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 目 遇 之 而 成 色 , 取 之 无 禁 , 用 之 不 竭 。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

是 造 物 者 之 无 尽 藏zàng 也 , 而 吾 与 子 之 所 共 适 。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句解:针对客的消极想法,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宽解的?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①劝解角度:一是变与不变。由水和月的变与不变,得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一面。所谓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以悲观的心态视之,天地尚且不能有一瞬间的停止,何况水月,何况生命短暂的人?以乐观的心态视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既然“物与我”都是“无尽”的,那么世俗、 狭隘心态所认为的生命长短、荣辱、得失也就不再具有意义,又何必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二是取与不取。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我之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应该去取。大自然有无尽的宝藏,我们应当去获取属于我们的“物”,这些“物”就是清风、明月,用我们的感官去体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就和清风明月融为一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这不就实现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快乐了吗?

②思想:集中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且不把问题绝对化。这也是他身处逆境却仍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原因所在。

段解: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

客 喜 而 笑 , 洗 盏 更 酌 。

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

肴 核 既 尽 , 杯 盘 狼 籍 。

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相 与 枕 藉jiè 乎 舟 中 , 不 知 东 方 之 既 白 。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句解:在作者看来,清风明月不只带来感官的愉悦,还是生活价值与意义的最高源泉,与清风明月为伴,人的生命就得到了超脱,所以客最终“喜而笑”。然后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层解:第四部分(5段),客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睡去。

新增“句解/段解“,点击角标即可查看

展开全文

壬rén 戌 之 秋 , 七 月 既 望 ,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 举 酒 属zhǔ 客 , 诵 明 月 之 诗 , 歌 窈 窕 之 章 。 少 焉 ,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 徘 徊 于 斗dǒu 牛 之 间 。 白 露 横 江 , 水 光 接 天 。 纵 一 苇 之 所 如 , 凌 万 顷 之 茫 然 。 浩 浩 乎 如 冯píng 虚 御 风 , 而 不 知 其 所 止 ;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 羽 化 而 登 仙 。

于 是 饮 酒 乐 甚 , 扣 舷 而 歌 之 。 歌 曰 : “ 桂 棹 兮 兰 桨 , 击 空 明 兮 溯 流 光 。 ” 渺 渺 兮 予 怀 , 望 美 人 兮 天 一 方 。 “ 客 有 吹 洞 箫 者 , 倚 歌 而 和hè 之 。 其 声 呜 呜 然 , 如 怨 如 慕 , 如 泣 如 诉 ; 余 音 袅 袅 , 不 绝 如 缕 。 舞 幽 壑 之 潜 蛟 , 泣 孤 舟 之 嫠lí 妇 。 苏 子 愀qiǎo 然 , 正 襟 危 坐 而 问 客 曰 : “ 何 为 其 然 也 ? ” 客 曰 : “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 ’ ”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 西 望 夏 口 , 东 望 武 昌 , 山 川 相 缪liáo , 郁 乎 苍 苍 ,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 ? 方 其 破 荆 州 , 下 江 陵 , 顺 流 而 东 也 , 舳zhú 舻lú 千 里 , 旌 旗 蔽 空 , 酾shī 酒 临 江 , 横 槊shuò 赋 诗 , 固 一 世 之 雄 也 , 而 今 安 在 哉 ? 况 吾 与 子 渔 樵 于 江 渚 之 上 , 侣 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驾 一 叶 之 扁 舟 , 举 匏páo 樽 以 相 属 。 寄 蜉fú 蝣yóu 于 天 地 , 渺 沧 海 之 一 粟 。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羡 长 江 之 无 穷 。 挟 飞 仙 以 遨 游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 知 不 可 乎 骤 得 , 托 遗 响 于 悲 风 。 苏 子 曰 :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 逝 者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天 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 何 羡 乎 !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 非 吾 之 所 有 , 虽 一 毫 而 莫 取 。 惟 江 上 之 清 风 , 与 山 间 之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 目 遇 之 而 成 色 , 取 之 无 禁 , 用 之 不 竭 。 是 造 物 者 之 无 尽 藏zàng 也 , 而 吾 与 子 之 所 共 适 。 客 喜 而 笑 , 洗 盏 更 酌 。 肴 核 既 尽 , 杯 盘 狼 籍 。 相 与 枕 藉jiè 乎 舟 中 , 不 知 东 方 之 既 白 。

展开全文

壬rén 戌 之 秋 , 七 月 既 望 , 苏 子 与 客 泛 舟 游 于 赤 壁 之 下 。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 举 酒 属zhǔ 客 , 诵 明 月 之 诗 , 歌 窈 窕 之 章 。 少 焉 , 月 出 于 东 山 之 上 , 徘 徊 于 斗dǒu 牛 之 间 。 白 露 横 江 , 水 光 接 天 。 纵 一 苇 之 所 如 , 凌 万 顷 之 茫 然 。 浩 浩 乎 如 冯píng 虚 御 风 , 而 不 知 其 所 止 ;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 羽 化 而 登 仙 。

于 是 饮 酒 乐 甚 , 扣 舷 而 歌 之 。 歌 曰 : “ 桂 棹 兮 兰 桨 , 击 空 明 兮 溯 流 光 。 ” 渺 渺 兮 予 怀 , 望 美 人 兮 天 一 方 。 “ 客 有 吹 洞 箫 者 , 倚 歌 而 和hè 之 。 其 声 呜 呜 然 , 如 怨 如 慕 , 如 泣 如 诉 ; 余 音 袅 袅 , 不 绝 如 缕 。 舞 幽 壑 之 潜 蛟 , 泣 孤 舟 之 嫠lí 妇 。 苏 子 愀qiǎo 然 , 正 襟 危 坐 而 问 客 曰 : “ 何 为 其 然 也 ? ” 客 曰 : “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 ’ ” 此 非 曹 孟 德 之 诗 乎 ? 西 望 夏 口 , 东 望 武 昌 , 山 川 相 缪liáo , 郁 乎 苍 苍 ,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者 乎 ? 方 其 破 荆 州 , 下 江 陵 , 顺 流 而 东 也 , 舳zhú 舻lú 千 里 , 旌 旗 蔽 空 , 酾shī 酒 临 江 , 横 槊shuò 赋 诗 , 固 一 世 之 雄 也 , 而 今 安 在 哉 ? 况 吾 与 子 渔 樵 于 江 渚 之 上 , 侣 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驾 一 叶 之 扁 舟 , 举 匏páo 樽 以 相 属 。 寄 蜉fú 蝣yóu 于 天 地 , 渺 沧 海 之 一 粟 。 哀 吾 生 之 须 臾 , 羡 长 江 之 无 穷 。 挟 飞 仙 以 遨 游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 知 不 可 乎 骤 得 , 托 遗 响 于 悲 风 。 苏 子 曰 :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 逝 者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天 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 何 羡 乎 !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 非 吾 之 所 有 , 虽 一 毫 而 莫 取 。 惟 江 上 之 清 风 , 与 山 间 之 明 月 , 耳 得 之 而 为 声 , 目 遇 之 而 成 色 , 取 之 无 禁 , 用 之 不 竭 。 是 造 物 者 之 无 尽 藏zàng 也 , 而 吾 与 子 之 所 共 适 。 客 喜 而 笑 , 洗 盏 更 酌 。 肴 核 既 尽 , 杯 盘 狼 籍 。 相 与 枕 藉jiè 乎 舟 中 , 不 知 东 方 之 既 白 。

展开全文

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展开全文

知识精讲

思维导图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躬耕东坡的第三年。是年春,雪堂落成,苏轼暂时有了安身的居所,不必再寄身寺院。但新居葺成的惬意转瞬即逝,不久之后的寒食使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困窘。政治失意与生活困顿迫使苏轼寻求精神的超脱之道,时因心有所得而喜,常为屡屡碰壁而悲。因此,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多带有悲喜交集的色彩,前后两篇《赤壁赋》正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典型代表。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抒发了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人生境界。

诗词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苏轼作者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赤壁地点

历史地名

搜狗汉语 查看更多

诗词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躬耕东坡的第三年。是年春,雪堂落成,苏轼暂时有了安身的居所,不必再寄身寺院。但新居葺成的惬意转瞬即逝,不久之后的寒食使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困窘。政治失意与生活困顿迫使苏轼寻求精神的超脱之道,时因心有所得而喜,常为屡屡碰壁而悲。因此,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多带有悲喜交集的色彩,前后两篇《赤壁赋》正是这种复杂心态的典型代表。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抒发了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人生境界。

05:17

倍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