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冬,今宵寒较昨宵多

 昵称503199 2023-07-11 发布于湖北

壬寅年 / 拾玖 立冬

2022年11月7日 - 11月21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代|李白《立冬》

案台上的笔墨被冰冻住了,于是便懒得提笔再写新诗。在这寒冷的夜里,不如将火炉烧旺,再温一壶美酒独自畅饮。半醉之间仿佛看见那砚台上的墨渍花纹在月色下白光闪烁,恍惚之间竟觉得像极了前村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大雪。

立冬之日年年皆有,但一千多年前这个普通的立冬之夜,却蕴含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它在诗仙李白的墨笔之下,散发着飘然的仙气和肆意的潇洒。寒冬夜幕下,诗人与炉火琼浆为伴,说是懒写新诗,却在半醉之间将一首活色生香的小诗挥毫写就。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霜降之后、小雪之前,时间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代表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立冬是农历十月份的节气,“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冬”字最初的意思是终了、结束,冬季农作物都收割完毕,收藏在仓库里。

庄稼成熟收仓、草木凋零枯萎、动物沉睡冬眠、河水冰封、雪花飘飞……立冬节气之后,漫长的寒冬即将到来,天地万物都以沉寂的状态进入休养生息,在轮回中等待下一次的春回大地。

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立冬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冬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后,气温下降到0℃以下,河流中的水开始结冰了。

二候地始冻。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再过五天,大地中的水分也开始被冻结了。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海边的大蛤。从立冬时节的第十一天开始,害怕低温的雉鸟都躲藏起来避寒,而海水褪去之后,人们发现海滩上出现很多大蛤。大蛤和野鸡的颜色线条相似,所以被总结为“雉入大水为蜃”,这和寒露时节的物候“雀入大水为蛤”意味相近。

这三个典型的物候都反映出立冬时节的气温比霜降时更低了,此时秋日已尽,大地俨然一幅天寒地冻的冬日景象。

在立冬时节,由于强势冷空气的来袭,以及北半球日照强度的减弱、日照时间的渐短,各地都会迎来大幅度的降温,气候上由秋天逐渐向冬天转变。不过,在降温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短暂的温暖,也就是“小阳春”。

小阳春的出现是因为地表在夏天和秋天所储存的大量热量此时还没有完全散发出来,随着气温的骤降,底层的热量就会散发到大气中,使气温有暂时的回升,形成了温暖宜人的小阳春天气。所以民谚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不过,等到短暂的小阳春过后,地表温度几乎散发完毕,这时便迎来了真正寒冷的冬日,大地将再也不复温暖。

饮食文化

冬日漫长,营养也要跟上,没有什么比扎实蛋白质和温暖的碳水更值得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更让人心动。说到苏州立冬习俗,不少人以为是和北方一样吃饺子,其实不然。

吃咸肉菜饭

苏州人传统的风俗,过了立冬,该是品味咸肉菜饭的时候了。届时,苏州的家家户户都要烧上两三回咸肉菜饭尝鲜,其热衷程度仅次于五月端午裹粽子吃。咸肉菜饭用正宗霜打后的苏州大青菜及肥瘦兼有的咸肉,以及苏州白米精制而成。过去苏州人家烧咸肉菜饭非常考究,都在砖灶上烧。砖灶是用砖砌成的烧稻草的灶头。灶上有根长烟囱穿过屋面,其灶头拔风性能好,火候可根据柴薪多少进行调节,烧出的咸肉菜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色泽十分艳丽,咸肉红似火,青菜鲜碧可爱,米饭雪白味鲜香,风味独特,食之令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近期,苏州春晖堂携手多家怡园、卫生院开展膏方节活动,特邀专家一对一开方,开启冬日进补。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房。

吃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吃个羊肉火锅、喝碗羊汤暖暖身”,也是非常愜意的。

白汤羊肉、黄焖羊肉、红烧羊排、羊肉火锅……羊肉的鲜美在每一道菜品里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小碟冰凉的藏书羊糕、一大碗滚烫的浓白羊汤,一冷一热的交替,让品尝美食的过程变得有趣。

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养生的作用。其次,羊肉温热助阳,所以热性体质,容易上火的人不宜食用,有发热、牙痛、口腔溃疡的市民也最好少食,以免加重症状。此外,吃完羊肉后不宜马上饮茶,否则会脾胃不适。

风雅霜降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写到“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这里“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只是,现在这“八节”没人“过”了。

人们多以期盼的心情喜迎季节的更替,比如立春,不仅带着新年的喜庆,还有万物蛰伏一冬即将复苏的萌动,人们“盼望着,盼望着,春的脚步近了”。对于夏的期待,虽不及春天那么热切但到底是不反感的,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一股人们抵挡不住的热情,爱美的小姑娘们更是盼着热一点再热一点,好早日换上多姿多彩的裙装。终于暑热难挡了,立秋在日历上早被圈画了出来,因为时令一到,暑气便会消减不少。唯有冬天,除了寒冷刺骨,出行不便,还有什么呢?没有盼头便懒得关注,管它什么时候到呢!可是,任你欢迎不欢迎,这最后一个季节还是不紧不慢地由立冬拉开了序幕。

“立”在古汉语中还通“莅”,临之意。故所谓“立冬”即“冬天到了”。到了没有呢?其实还没有,就像田径场上长跑赛程中最后一圈的枪声,对人们只是一个提醒。在晴好无风的日子里,人们还可以尽享几日温暖舒适的“小阳春”。这时节对越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农人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亦要巧用天时,抢晴早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

立冬作为“四立”之一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普通百姓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不使牛”,连牲畜都不例外,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停下活计歇息,顺便犒赏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谚语道“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当然不光是吃糕,还有很多进补的食材,借此强调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在我国南方,人们在立冬日爱吃些鸡鸭鱼肉来补充元气以抵御冬天的严寒。北方人则在立冬日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民间还有很多生动而富有智慧的立冬谚语。“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人们至今习惯用立冬日的天气来预测冬天的冷暖。“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说法夸张,道理却在。

相比较夏的酷热,更喜欢冬的严寒。因为寒冷,会让人觉出人世的一些温暖分外可贵。因为寒冬,风虽凛冽刺骨,却也会让人头脑有种酣畅的清醒。

诸葛亮一把鹅毛扇四季不离手,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轻摇羽扇,波澜不惊,一起一落间,永远气定神闲。且不论这鹅毛扇是不是真藏有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但让他沉着冷静、清醒筹划的作用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诸葛先生应该也是喜欢冬天的吧!

立冬在江南

霜降后,柿子是常见的水果。

红艳艳地堆在盘子中,在这萧寒的节气里,散着孜孜的暖意。

《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吃的火晶柿子似乎很有名。不过这端出来的一堆,却是南宋牧溪的。

这柿子自然各有各的吃法。不爱牧溪的人,只觉粗陋无古法,这是一堆甚么既不雅又没意思的东西?爱牧溪的人,自爱他的平淡天真,爱他的俗到随意。

在这样刺梨熟、叶子黄的晚秋,退居金陵的王安石生出无限感慨,说“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那是他很有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要入冬了。

在以后越来越冷的晚间,就这样在自己做的笺本上写些字,记些话,也挺好。

苏州园林里的立冬

今日立冬,这里叶落满园,仍有秋天之美;硕果累累,一展秋天之实。秋天的画面感,在你手中的一朵银杏、一片红枫、一枚不知名的落叶。

从清晨露水的凉意,到仰望午后的暖阳,再到傍晚踏着落叶沙沙作响,秋天铺陈开来的是层林尽染的意境。

孟冬十月,莲花池中的花朵,花期已经到了尾声。冬风凛冽,桂花、枫叶、银杏叶纷纷从树上飘落……秋景易逝,大自然准备好迎接冬天的到来。

萧瑟的秋风将庭院的树木吹得落叶纷飞,霜叶渐红的时节,独自在他乡度过。陪伴我的只有一盏将熄未熄的油灯,一轮天上若隐若现的弯月,今晚的寒意比昨晚又重了。

寒冬将至,世间很快便会被冰雪尘封——那是另一番美丽的景致,只可惜苏州很少能看到。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 FIN —

原标题:《立冬,今宵寒较昨宵多。》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