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感受非遗——中国传统插花的道法自然

 流星山寨图书馆 2023-07-11 发布于天津
原创2023-06-08 15:22·

传统插花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曾在世界插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历史、风格特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弘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简史

1、中国传统插花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由先秦时期的一种民俗文化演变而来的。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先人们在五叶彩陶上画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图案,这是原始审美意识的觉醒。

根据《郑风·溱洧》记载:

“维土与女,伊其相谑,赠以勺药。”

在中国,有句俗语叫“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等习俗,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就是从这一形态发展而来。

梅花

民间插花从不同视角展示出了民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它取材广泛,色彩艳丽缤纷,内涵丰富,大多是为了酬神、祭祖、祈福、驱鬼等目的,艺术风格朴素纯真,简洁明快,寓意吉祥。

2、中国传统插花的初级阶段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发源于民间,但寺庙佛教供花以具备一定艺术形态的水养插花形式为主。

水养插花

佛教最初的献花方式主要有“散花”、“皿花”,“瓶供”三种形式。

“瓶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插花艺术。公元5世纪“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将莲花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就是“瓶供”的最初记载。

佛教供花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质朴、典雅、简洁、奔放,以莲花、柳枝等植物为主要材料,造型空灵,简洁,对称,以瓶花、盘花为主。

瓶花插花

3、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插花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君主提倡,文人士大夫们都喜欢鲜花,到处呈现着争奇斗艳的景象。

插花从民间插花、佛教供花延伸到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形式,且宫廷会举办牡丹插花盛会民间有探花、斗花、赏花等风俗。

罗虬的《花九锡》对插花的摆放地点、修剪工具、装饰品、花架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是中国最早的插花专著。

牡丹插花

在此期间,中国的插花艺术已经非常流行,并逐步走向了繁荣,随着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交流,中国的插花艺术传入了日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花道的形成与发展。

4、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艺术继续迅速发展,插花形式也打破了唐朝讲究庄重和排场的陈规,开始追寻自然而然的趣味,简约质朴。

花材的选择更多,花型也更多,有瓶花,盘花,罐花,吊花,墙上挂花,篮花等。

这一阶段人们在花卉制作工艺改良上有了独到见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郭江州所创的“占景盘”。

占景盘

到了宋朝,插花艺术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重视对插花的理性认识,强调内容多于形式,以表达创作者的情致。

花材多采用松、柏、竹、梅、桂等蕴含丰富内涵的优质花材,构图打破了唐朝的华丽,追求“清”、“疏”的线条美和意境美,在花材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构图的造型,内涵的意境,以及插花的理论和技术上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插花、挂画、点茶、焚香”,被称为“人生四艺术”,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民间社交仪式。

5、中国插花艺术的成熟

明朝的插花,标志着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比较完美的时期,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明代前期主要是以隆盛的“理念花”为主体,庄重而又华丽。它的形状圆润,结构严密,寓意深远。

比如大殿十全瓶花,突出花朵的特性,强调寓意,十种花卉,代表十全十美。

十全瓶花

到了明中叶,更多的是以高雅之风的“文人花”为代表,崇尚简约、清新,、色彩淡雅,不追求奢华之风。

到了明朝后期,插花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对花卉材料的选用,讲究格高韵胜;构成形态讲究美学原理,比例尺度。

花卉的布置讲究章法,高低起伏,疏密相间,意态自然;提升欣赏花卉的品位,倡导品茗,高雅出尘。

目前,我国的插花研究已日趋完善,论著较多,论及较全面,例如,袁宏道著《瓶史》,张谦德著《瓶花谱》,高濂著《尊生八笺、燕闲清赏》及其他有一定影响力的插花研究著作。

6、中国传统插花的衰退

清代前期,花卉市场繁荣,人们对花卉的欣赏程度,丝毫不比明朝差,而且插花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沈复在书中对插花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他所说的“起把宜紧”、至今仍为插花界称赞,也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晚清时期,由于国势衰弱,加之盆景之风兴起,其地位逐步超过了插花,从而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逐步趋于停滞和衰退。

清代插花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插花逐渐趋于沉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及中国园艺事业发展,插花艺术重新复苏并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特点

1、崇尚自然的东方情调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在中国哲理和宗教的熏陶下,崇尚道法自然

插花作品是人类将来源于自然界的枝、叶、花、果等作为材料,通过巧妙的立意构想,运用构图原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花卉形态美术

这就需要插花工作者对花草的生活习惯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精华,激发创造灵感,使之超越于自然

正如清朝著名的画师郑板桥对竹子的描述:

“眼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

他先是仔细地看了竹林中的自然景物,然后经过深入的思考,最终在脑海中勾勒出“胸中之竹”的草图,然后挥毫泼墨,在绘画中不断地修改、补充和润色,最终创造出了超越“胸中之竹”的“手中之竹”这幅佳作。

从而形象地诠释了一幅来自于自然,却又超脱于自然的意境,实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郑板桥--竹

“文化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这个原理同样贯彻在“创意”、“构思”、“选材”、“造型”等各个方面,并为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温润高雅的人文气息

在儒家和佛教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发展出一种以“善”为中心的美学理念,相信一切都是有灵魂的,提倡“天人合一”,注重以尊重人类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植物。

比如中国传统的插花作品中的三主枝,就是代表着天、地、人。古代关于插花的专著,激发人类细心观察大自然,从而提升自己的心境。

从花草树木的性情中,学会做人做事的原则;

从花草树木的春夏秋冬中学习怎样去面对生命的改变和生命的无常,并且给予花朵很多美好的象征寓意。

将花朵人格化、神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也可以用来寄托感情,延伸情趣。

比如:古代用柳枝来表达惜别,用莲花来代表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用竹来象征文人的节操等等,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将浓郁的人文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3、深邃悠远的意境表达

在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中,“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中国传统插花的创作原理,“外师造化”指的是模仿自然,而“内发心源”指的是将自己的丰富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到花卉之中,从而达到“以花为形、借花寓意”的目的。

明朝袁宏道的《瓶史》中说:

“花好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也就是说,花朵的美丽在于灵魂,花朵的颜色是可以模仿的,但花朵的精气神却是不能模仿的,必须要用心体会才行。

在有限的作品中,应该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等方式,来表现无限而深远的含义,从而创造出一种景外之景,一种意外之意,让人产生一种“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感觉,以及“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4、色彩斑斓的线条造型

中国传统的插花以线为主体,线决定着一幅画的高、宽、深,表现着作品丰富的意境与感情。

中国传统的插花,擅长利用木质的花枝来塑造线形,通过枝条的多样姿态来表达各种意义上的美感和含义,将自然的百态、人间的万物、风雨雷电、喜怒哀乐,都囊括了进去。

线条的表现方式非常丰富,或有力量,或有柔美,或一泻千里,或有蜿蜒迂回,呈现出一叶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艺术天地。

如果表现崇敬、刚毅、挺拔、威严的主题,可以选择笔直的条形。

而表达柔美优美,波澜壮阔的题材,适宜采用弯曲的线条等等。

在插花作品中,在线条形态上还需要格外注重顺应植物的自然韵味,比如垂柳的飘逸、莲花的婀娜多姿,梅花的疏影横飞。

5、协调统一的环境布设

清朝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书中,曾对一幅插花作品的布景有着深刻的见解:

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

这说明插花的背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向来注重画面的整体性,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

讲求诗歌,书法,绘画等与花卉和谐统一。例如,要注意到花材之间的有机联系,容器与形态的融合,几座与饰品配件的使用,题跋的搭配,还有多层次的欣赏方法(酒赏、香赏、茗赏)等等。

结语

东方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最初的插花观念是从中国的民俗文化开始的,在唐代达到鼎盛,在五代、宋元得到发展,在明代达到成熟,在晚清走向衰落,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在各朝代的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插花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主要有民间插花、寺庙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

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其艺术形式受到中国哲理和宗教的影响,在布局方面又受到中国国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步发展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并有意地去追求诗意的境界,重视画面的线描,使画面具有深刻的灵性。

总之,中国传统插花在两千年的实践积累下,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对中西插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