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入伏,老人说“今日用一宝,三秋无病扰”,指的是什么?

 一甲山人 2023-07-17 发布于山西

三伏天到了,今日庚午入头伏,头伏的头一天就被称为“伏王”,也就是三伏之首。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庚日为伏王,辛日就为伏后。今日入伏,为三伏之王,有啥习俗?老人说:今日用一宝,三秋无病扰,指的是什么?

俗话说:夏至三庚为伏,冬至三戌为腊。冬季人们用打来的猎物以祭祖,谓之“腊祭”,其日子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夏季人们用狗肉来祭祖,被称为“伏祭”,其日子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所以入伏原本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

随着伏祭习俗的淡化,伏祭的日子逐渐演变成了入伏的开始,是以庚金的伏藏来反衬火气的强旺。《史记》中说:六月三伏之节,起于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周时无,至此乃有之。伏者,隐伏避暑也。

也就是说庚日从“伏祭”变成入伏,是从秦德公二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是人们祭祖的节日。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未月的庚日入伏。未月是夏秋交替之月,是火气隐藏,金气显现的过程。金为秋凉,火为夏热,金气被火气压制,不显反藏,也就暗示着火气强旺,天气炎热。

从火到金的过程,也就是从老阳到少阴的过程,当少阴之气完全显现之时,祖先就出来了。立秋节气就是少阴之气完全显现之时,也是申月的开始,因此申月就被称为“鬼月”。七月建申,因此七月初一地开门,七月半鬼乱窜。

所以三伏天以立秋为界限,立秋之前,火气强旺,则金气伏藏,凉气不显。立秋之后,金气当令,则火气伏藏,凉气出现。于是入伏和出伏都在庚日,未月庚日入伏,申月庚日出伏,这个过程就是金与火对抗的过程。

书云: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金气伏藏,天气炎热,当金气显现之时,凉风出现,祖先出现。所以《汉官旧仪》中说: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做他事。因此古人在入伏之时,还会放假。

每到入伏这一天,庚金被火气压制而伏藏,高温高湿,其主要的习俗就是躲避炎暑之气。人们还会用各种食物排出湿气,被称为“贴伏膘”。《梦万录》中说: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鲜,曲水流杯。笙歌往往通夕而罢。

也就是达官贵人坐船出游,曲水流觞,尽情享乐,以躲避暑气。入伏也就是庚金伏藏之日,庚金伏藏反衬着火气的强旺,此时的强火逐渐入未土,高温在地气之中,水出于地,所以入伏当天的水中带有强火之气,可以做酱而不生虫,如同午时水一样。

《关西旧俗志》中说:伏日取水收起,净瓮盛之,用以作醋酱腌物,一年不坏。于是每到入伏这一天,人们就会储藏一些伏日之水,也就是午时之水,以备“合酱”之用。民间还有“伏酱六月红”一说,指的就是入伏当天的午时水,也可以用来腌菜。

入伏一件宝,指的是什么?

未月的庚日本该是金气显现,火气隐藏之时,然而此时的火气依然强旺,逼迫着金气不得不伏藏。强火入土,则地气升温,导致地面的空气受热而上升,地气上升,就是降雨的前提,所以三伏天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温高湿。

环境的大气为高温高湿,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也要顺应这种高温的变化。所以古人用以热制热的方法来避暑,用热性的食物来除湿。俗话说: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无处走。起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入伏当天,也是“伏羊节”的开始,这个节日贯穿着整个三伏天,所以三伏天正是吃羊肉的时候。《汉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人们在吃羊肉的时候,首先要吃到大汗淋漓,以除湿气。

伏羊节也被称为“彭祖伏羊节”,彭祖是一位高寿的老人,被封于彭城,故名彭祖。他将羊肉割开,将鱼放入羊肉中,蒸炖皆可。这样羊肉和鱼肉的鲜味合在一起,鲜上加鲜,被称为“羊方藏鱼”,既可以排除湿气,又可以贴伏膘。

俗话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一碗汤就是“羊方藏鱼”,也是入伏当天最佳的食物之一,被誉为传统古菜第一。所以入伏这一天喝一碗“鱼羊汤”,即便比不过彭祖,也可以顺应此时的大气变化,可谓入伏一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