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的底蕴

 玲珑君 2023-07-12 发布于天津


图源网络


扬州的底蕴

作者:刘升翔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送别朋友的诗句,无意间为扬州作了一次成功的广告。    

当春的气息让人春心荡漾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扬州,会想到扬州瘦西湖,扬州的园林、美食、美女,还有千年古城浓重的文化气息……

庚子年的隆冬季节,与朋友一行四人驾车直奔扬州。

年内闭门修养,宅家抗疫,一旦驱车上路,心情分外愉悦。到了扬州,虽不见阳春三月的花红柳绿,却有海阔天空的心境感受。

  瘦西湖

瘦西湖,是扬州的一张名片。

瘦西湖,没有大海的浩渺,也没有湖泊辽阔的水面。她的美,在于精巧、婉约,在于历史、文化。

我喜欢湖中的白塔 ,更被白塔的故事所吸引。

前三次游瘦西湖,见到白塔,只是感觉眼熟,与北海白塔相似。直到疫情期间,看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 ,方知这个白塔不简单,有来历,有料。

阿城是这么介绍白塔的,他说,乾隆帝南巡到了扬州,游瘦西湖,说:“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喇嘛塔耳”。用白话翻译 : 这个瘦西湖,很像我北京的北海公园。可惜了,北海公园有一座白色巨塔,这里却没有。   

揣摩大帝的心思,是当好奴才的职责所在。扬州的巨商,有一万个心思要讨好大帝,但是没人见过这个白塔。于是扬州盐商纲总,也就是现在称为商会会长的,马上贿赂大帝的随从,得到塔的图样,连夜造了一个同样大的白塔。

第二天,乾隆大帝再游瘦西湖,着实吓了一跳,暗自惊叹盐商的财力。“而这之前,扬州的盐商们,为了迎驾,已经用二十万两银,给皇帝建造了一个行宫。”

一夜之间起一个巨塔,固然说明盐商有钱,但也透露出扬州一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召集到足够的工匠。

放在今天,昼夜之间,平地起巨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辩其真伪,感觉水分不小。但阿城的文章,言之凿凿,想来也不至虚构。中国人为了讨好皇帝,其智慧能量,非其他族类可比。

隋唐以来, 扬州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城市。到了清朝,达到鼎盛。据统计,康熙年间,全国年收人是二千三百多万两银,而扬州的盐商,每年要赚一千五百多万两,超过国家岁入的一半。

“富可敌国”,拿来形容扬州的盐商,绝不过分。

要知道,当时一个村塾先生,每月收人低到不足一两银。

中国有个怪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绝不是大唐特有的现象。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史,即使相对繁荣时期,骄奢淫逸的,永远是少数权贵。底层百姓,永远为基本生存拼命挣扎。追根朔源,皇权的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导致底层百姓积贫积弱。曾经那么多文人雅士,赞颂乾隆的文治武功。在我看来,乾隆并不是一个什么圣帝,恰恰相反,他的所谓的盛世,正是用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其愚蠢蛮横无知无能的本质。闭关锁国是他的杰作,七巡江南更显示他沽名钓誉,奢侈淫靡的本性。

想到这些,瘦西湖的白塔,在我的眼里,已不是白塔,那是乾隆至高无上的龙印,是权贵盐商阿谀献媚的嘴脸。

何园

何园,是扬州最著名的园林。据说,中国私家园林排名,何园位列第二。何园建园时间较晚,大约是晚清光绪年间。其时,欧风东渐,建筑风格参考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引进了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如百叶窗、法式壁炉、铸字铁围栏、大玻璃窗、地下通风保温层等,实属罕见。

园内有有两个带水系的花园,百十间房屋,还有带廊坊的二层主楼,水榭楼堂,曲径通幽,赏心悦目。

据何家老人回忆,何园民国时期,建筑原貌保存得很好,有花厅、洋厅、楠木厅等。后经战乱,何园早已面目全非。改革开放后,政府拨款,重修恢复,何园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徘徊于何园,多数游人被其建筑规模、文化气氛所折服,亦会产生一个疑问:此园何人所建?有何背景?

有财力、实力建此园林者,非大富既大贵。何园的主人何芷舠,就是这样一位富且贵的角色。位高权重,还是“肥差”: 一品衔的“盐运使”、“督粮道”,身居汉黄德道台(汉口、黄陂、德安),监督江汉关通商事宜。这等于身兼地区首长、海关关长、专卖局长数职于一身,正部级高干,想不发财都难。

更牛逼的是何芷舠的父亲、亲家。父亲何俊,一品大员,曾任江苏督粮道、布政使,相当于江苏省长。何俊一直是李鸿章倚重的部属,两人关系密切。何俊又是光绪帝师、后任工部、吏部尚书孙家鼎的侄女婿。李鸿章与孙家鼎又是儿女亲家。李鸿章、何俊、孙家鼎同是安徽人,都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又都参与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行动。“三大家族”的“铁三角”关系,在晚清朝廷形成强大的势力。

何、李、孙三家,在光绪年间,都有后人选择在扬州居住,或办盐经商,或任职官场,或退休养老,自家人互相提携,相互关照,各建豪宅。这是何芷舠选择扬州,建设何园的重要原因。

“三年穷知县,十万雪花银”。何芷舠可不是七品芝麻官,而是一品大员,粮道、盐道,是占全国税收一半的扬州盐道。初建何园,何芷舠曾遭人举报。说他贪赃枉法,犯“上”作乱,后来,“查无实据”,不了了之。这毕竟是个传说,史料上也无记载。由此可见,何芷舠建何园,在当时的扬州,产生了一定影响,既有人羡慕,也有人嫉恨。惊动朝廷,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凭借“三大家族”的势力,一般的风浪,不会轻易扳动这艘大船。

风景如画的何园,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看到了何氏先人睿智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晚清时期,李鸿章倡导推动洋务运动。“李、何、孙”三大家族,都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推动者。他们得风气之先,教育最早西化,大办民族实业。后人都先后迁往上海,读书学习,办学办企业。何芷舠的两个孙子,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第一所大学“持志大学”,培养出了金庸、傅雷等优秀人才。

开放的胸怀,学习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何家一脉相承。良好的家风家教,已融入生命基因,影响了何家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家族如此,一个国家呢?

平山堂

瘦西湖北门对面,有座蜀岗,岗上建有大明寺、平山堂。

大明寺建于1600多年前的隋朝,500多年后,北宋欧阳修任扬州知府,主持修建了平山堂。

在我国宋代,一批著名诗人和学者,先后主政过扬州,被人们尊称为“文章太守”,最著名的是欧阳修、苏轼,还有王禹、韩琦、和刘敞。

在平山堂,好多文豪诗人留下不朽诗篇。先看欧阳修的词章: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平山堂》

欧阳大人,不愧为唐宋八大家,寥寥数语,道出冲天豪气,英雄气概。“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气势逼人,毫不低调。这与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有的一拼。

再看文坛领袖苏轼的大作: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欧阳修与苏轼,都是北宋文坛巨星,却又有极深的师生感情。欧阳修对苏轼,有知遇提携之恩。苏轼第一次到平山堂,两人把盏对饮,纵论诗词文章,何等义气风发。十年过去,恩师已仙逝,故地重游,只有仙翁“壁上龙蛇飞动”。“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是苏轼对恩师的凭吊,也是对世俗的禅悟。佛家心经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一个“空”字。想必苏轼写下此诗时,佛系思想,已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观。

重游平山堂并赋此诗是在(公元1079年)13年后,苏轼被任命为扬州知州。虽然在位仅半年,他为了纪念恩师,在大明寺内,平山堂北,建了谷林堂。如今,平山堂、谷林堂,依然是大明寺的主要景点。凭栏环顾,远山近水,浩浩渺渺,想起人生,颇多感慨。“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短暂,人如蝼蚁般渺小,人生固然又如梦,谁又能唤醒梦中人呢?

平山堂的东面是大明寺,大明寺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鉴真和尚。鉴真是扬州人,14岁在大明寺剃度出家,一生献身佛教,遍游中国南北众多寺庙,是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是一个有坚定理想的僧人,他的理想,就是弘扬佛法,度人度己。12年中,不顾一己安危,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因种种原因导致失败。最后一次,双目失明后,与追随的僧侣、工匠,终于到达日本彼岸,将佛法、书法、医学、建筑等文化艺术,传播到尚未开化的岛国,为融合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作用。直到今天,鉴真和尚在日本,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徘徊在平山堂,大明寺,一个时髦的词句忽然蹦出:文化底蕴。什么叫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应该是有厚度、有长度、有味道的文化的积淀。厚度是讲他的多元多样,长度是讲他的历史绵延,味道是讲他的地域特色。

扬州,应该是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博物馆

李春老总是老朋友,接风宴上,他熔铸古今,绘声绘色,向我们讲述扬州的前尘往事,风情典故。并向我们推荐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扬州博物馆。

李总的推荐,勾起我们探寻的欲望。第二天上午参观了何园,下午驱车来到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外观大气、漂亮,占地面积5万平米,建筑面积2.5万平米,是国家4A旅游景点。扬州博物馆又称“扬州双博馆”,它是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馆内设有八大展厅:城市故事厅、扬州八怪书画厅、馆藏明清书画厅、国宝厅、扬州古代雕刻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和一个临展厅。

八个厅,除了临展厅没开放,七个厅都转了一圈。总的印象是:馆藏丰富,档次很高,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地市级的博物馆,与许多省级博物馆相比,毫不逊色。扬州八怪的书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中国的雕版印刷艺术,隋唐问世,宋元成熟,明清达到鼎盛,扬州一直是中心,承载了文化艺术传播的历史重任。2005年雕版印刷艺术申遗成功,标志着扬州雕版印刷艺术的地位得以确认,并将得以传承弘扬。

展馆印象最深的,不是雕版艺术,也不是扬州八怪的绘画,更不是镇馆之宝元代蓝柚白龙纹梅瓶,而是广陵潮——扬州城市的故事厅。最让我动心的城市故事,不是那些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也不是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而是扬州五次惨遭屠城的历史。

“扬州十日”,是扬州五次屠城中,最惨烈的一次。明末清初,史可法率军坚守扬州,城破兵败,史可法战死。扬州惨遭屠城。十天内,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

第一次屠城,是南北朝时期。孝武帝攻破扬州,认为扬州全城附逆,便下令屠城,杀人4万。而根据南北朝时户口统计,当时扬州大概有4.5万,基本上都被屠戮殆尽。

第二次屠城,晚唐时期。毕师铎和秦彦在扬州举兵造反,坚守扬州。杨行密破城后,发现城中饥民互相残杀充饥。唐朝时,扬州共有47万人,此次战乱,导致死者30万。

第三次 屠城,是南宋时期。金兵攻破扬州,进行了三天三夜的烧杀抢掠,原本有六万三千多人的扬州城,只剩几千人。

第四次,既“扬州十日”,死者超80万。

第五次,太平天国时期。扬州作为南京的门户,成为了清军和太平军的主战场。太平军三进三出扬州城,纵兵烧杀抢掠,死难百姓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生灵涂炭,是惨烈的毁灭,是文明的倒退。真实的战争,远比小说中、影视中表现的要残酷的多。古往今来,有多少文明毁于战争,又有多少城市因战争而在地图中消失?通观中国历史,扬州,不就是一个缩影吗?

真是幸运,置身于和平和谐的年景,有福的一代。

    2023.6.26于镂月堂


作者简介:刘升翔,1957年生于山东淄博博山,曾就职于国企和民企。偶写书法,兼爱摄影,闲时写点文字。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