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常常有用户留言说:自己总是忍不住嫉妒身边的人,怎么办啊?“我嫉妒我孩子,她的童年比我的童年快乐多了”......我觉得她的婚姻比我幸福,赚的钱又比我多,还很会打扮,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为了解除用户和我个人的困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采访了身边的一些人,神奇的是:可能是因为你所了解的,感受到的嫉妒,都是黑暗的一面。希望看完后,你能更知道如何掌控“嫉妒”,而不是让“嫉妒”控制你。从她的描述里,我发现“嫉妒者”痛苦的原因是,ta们普遍认为: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幸福,而自己是满满的失败和不幸。 实际上,嫉妒,是一种让自己受苦(suffering)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有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愤怒和不甘。有了嫉妒心,不亚于内心住了一只妖魔鬼怪,时刻吸食着我们的心理能量,充满无力感。这种现象被称为”亲密嫉妒“(intimate jealousy),或”情感嫉妒“(emotional jealousy)。正因为嫉妒的对象与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心理负担会更加强烈。“明明是同个父母生的,在同个原生家庭长大的,怎么她样样都比我好?”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嫉妒与自己身份、实力、资源相差甚远的人。就像一位医生,不会嫉妒一名舞者。除非他们认识,或者医生曾梦想成为舞者。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更容易将亲近的人作为比较对象。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平衡的需要”,并普遍认为:我们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如果对方超越自己太多,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嫉妒心理”。但有相当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嫉妒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而且很多人都有。Van de Ven et al.(2009)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样本中,超过90%的人表示产生过嫉妒情绪。 一项由Salovey和Rodin(1988)进行的研究发现,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同学有过至少1次嫉妒情绪。 Weiner等人(2012)对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社交圈曾经感受到了嫉妒情绪,特别是在看到朋友展示物质财富、旅行经历和社交活动时。 总的来说,嫉妒并不是你盲目、随意产生的,它存在客观条件和特定情境。这与你的人品、道德没有关系,也不能说明你有心理疾病。绝大多数的人在长期遭遇生活的不顺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你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状态,尽快从这种恶劣的心境中走出来,你不想因此感到不适与痛苦。“嫉妒心”的产生,可能是你正在尝试把自己从这种“受苦”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嫉妒之心,那他一定经历了严重的压抑。”嫉妒一直以来被过分妖魔化了,甚至被误解为“人类七宗罪”之一。但其实,我们常说的“嫉妒/妒忌”是jealousy,而七宗罪里的则是envy,也就是“嫉羡”。“嫉妒”是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某样东西,但我没有得到,我感到不公平”;“嫉羡”则是“我没有得到这种东西,别人也休想,我要毁掉它”。如果你只是短时间内对某人产生了嫉妒,但不久后这一情绪就消失了,或是被你遗忘了,那就不必太自责。标准可以是:你有嫉妒的想法,那有没有因此做出嫉妒的行为。比如:扯别人的后腿、暗算别人、甚至是直接伤害别人。一个6岁女孩在她妹妹出生之后,出于嫉妒,她伤害了妹妹,后来嫉妒发展为忌恨,还转移到了其他小女孩身上。虽然“嫉妒情绪”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嫉妒行为”。其实适度的嫉妒不仅不会使你变得面目全非,相反,有时候它还能激励你变得更好。这就是嫉妒的另一面:“善意嫉妒”(benign)。善意的嫉妒,能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Wallace,2014)。这恰恰说明在潜意识里,你觉得自己同样配得上好的生活。说明你对自己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自己是同样优秀的。我们也应当庆幸:当我们还会嫉妒时,至少证明我们还在与那个“消极的自我”作斗争,我们还在努力地维护自尊,还在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举个例子,当得知某位同事晋升后,善意的嫉妒,可能会让你暗暗下定决心:进而你会更加努力学习、工作,以此提升自己,去争取这个机会。它警醒着我们:是嫉妒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决定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生存策略(Hedges, 2012)。我想起一本豆瓣9.3分的经典著作——《那不勒斯四部曲》里的故事。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从小相识,都出生在贫苦家庭,她们都有着逃离小镇的共同目标。她们永远在你追我赶,只要对方走在自己前头,另一个人就会加倍努力超越。这种互相启发、又视彼此为可敬对手的状态,成为了她们维持60年友谊的秘诀。即便后来她们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同,她们依然“嫉妒”彼此的生活。但哪怕其中一人可以摆脱不好的命运,那也是她们共同的胜利。著名作家罗伯特·L·莱希在《为什么嫉妒使你面目全非》中说过: 只有及时调整心态,用心维护才能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嫉妒已经长期困扰着你,这里有3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通常我们都很容易说出:“我好生气”“我好难过”,这是由于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和自卑,内心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一时的落后,接纳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和别人不同。所以,在内心出现“我好嫉妒你”的想法时,你可以换成积极的表达。“我好欣赏你”“我想像你一样幸福”“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或许正在慢慢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当你能清楚区分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即外部你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你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边界。你是独立的个体,除了你对自己负责,别人不会对你负责。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做到了“课题分离”,掌握了幸福的秘诀。ta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骄傲、强大,甚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此有研究表明,被嫉妒的人通常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van de Ven, Zeelenberg & Pieters, 2010)。如主动帮助朋友,甚至是故意出糗、刻意贬低自身成就,以此缓和关系。甚至有一些人,被自己深深在乎的人伤害过,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嫉妒,让伤害降低呢?你无需愧疚不安,更不用为了对方,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有研究者认为,与嫉妒自己的人坦诚直接地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果确实不想放弃和嫉妒者的这段关系,逃避、委曲求全,都不是好的办法。你可以找个机会和对方好好沟通,看彼此是否存在误解,并协商一起解决。最后,如果确认对方真的对你造成了伤害,你可以尝试远离。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有毒朋友”、“有毒伴侣”、“有毒亲戚”......因为过度的嫉妒,不止一次伤害你,ta们也不是真心在乎你们的这段关系。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勇敢远离这种“有毒关系”,保护好自己。“我们一生的成长,其实都是在不断地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我们只管走好自己的路,然后拼命地向上成长,一切自然柳暗花明。不用羡慕别人的生活风光无限,可能他们生活的一地鸡毛没有被你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