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博士专刊 | 科学方法学习笔记之三(力量源于信仰)

 nplaiyanfang 2023-07-12 发布于福建

Image



上期文章《科学方法学习笔记之二(钱学森之问)》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范式革命与贝叶斯主义四种主要科学哲学思想角度,讨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如下几点值得不断强调:

1) 普及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反复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培养以怀疑为基础的证伪精神,提高环境容错度与包容度,降低个体创新成本;

3) 注意科学发展历史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重视对科学话语权的争夺。

愚公爬山,大概率能登顶!

 

信仰与科学属不同范畴,但二者难以割裂,对科学精神的坚持最终要源于信仰提供动力。

科学哲学带来的困惑

如果深入了解并思考过科学哲学及其发展,是不是会陷入困惑:

说好的真理呢,哪去了?

如果找不到终极真理作为根基,证实过程又是永远难以完备的,那科学的大厦还存在吗?

如果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待证伪的假设,那不成了不可知论了吗?

原来科学理论是由“科学家集体”认可来决定的啊?难道科学研究成果最终由投票决定?

需要从概率角度出发看科学,世界真是掷骰子产生的吗?

带着上述疑问,还会对科学笃信不疑吗?还会持续保持科学热情去做科学研究吗?

信仰的意义

科学不孤立,也不唯一,科学和科学哲学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涉及到信仰。

Image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重点地批判了柏拉图的观点,我们先看看柏拉图都说过些什么。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如果对他的学说没什么印象,至少对“柏拉图式的爱情”会有印象吧?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使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与现实:我们是洞穴中只能看到影子的囚徒,所谓现实世界只是感官能感受到的虚幻影子,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我去,柏拉图可真能扯,难怪亚里士多德要写本书来反对他,呵呵!

不过仔细想想柏拉图说的可并非全无道理,如果没有产生“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怎么能对最终需要掷骰子来决定的所谓“科学”产生那么强烈的执念?

相信“相信”的力量吧,当在科学的道路上倍感无力和无助时,可能只有信仰才能让你继续鼓起前行的勇气。

力量源于信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