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了别人的恩惠,不是感激而是得意,这种人你怎么看?

 陈想读名著 2023-07-12 发布于浙江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从冷子兴那里获知了林如海与贾府的亲密关系,又从张如圭那里获知了京中部署旧官起复的消息,东山再起有望,自然十分激动。

他个性沉稳老练,饶是听两位说得头头是道,仍然将信将疑,回去后先是找邸报确认了朝廷有意起复旧员的信息,然后谋之于林如海,并且还装作不知道荣国府两位老爷的任职情况,非由林如海自己说出来印证不可。

而在林如海给他安排妥了进京待复事宜后,贾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

这就有点不合常理了,林如海帮的可是大忙,是会成为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的,即便是“大恩不言谢”,却也不应该是心中十分“感激”吗?他却自鸣得意,觉得自己真是厉害,好梦即将成真了(却不是真是命好,到处有贵人相助)。

放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他恐怕会被喷死。

当然,前面林如海在进行安排时,贾雨村已经连连感谢了,你说差不多行了也算可以,只是“得意”两字,却仍让我觉得,这涉及一个谁是主体的问题。

如果是“感激”,那么主体是林如海,贾雨村的未来,系于林如海的一封荐书,雨村本身其实是被动的;

而实际是“得意”,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贾雨村确实是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是值得林如海推荐的——因为我很优秀,所以你推荐我,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很爱才,所以你推荐我。

林如海为他打点礼物并饯行,贾雨村也“一一领了”,轻描淡写。

也许这主动与被动里面没有绝对的分野,但结合贾府遭难后他的落井下石,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同。

我们说他“忘恩负义”,但对他来说却并不见得这样想过,因为他更强调自己的优秀,别人赏识他、帮助他是应该的,赏识和帮助本身就已经是对施予者的回报了。

相同的情形,我们也可以从贾雨村接受甄士隐资助的态度可以看出来。甄士隐于他穷途末路之际,慷慨解囊赠他50两银子,助他上京赶考,成为改变贾雨村命运的一个关键,他也并不表现得如何感恩戴德,后来有机会以救助英莲来报恩时,也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放弃了。

当然了,从施助者的角度,倒确实并不见得就是为了回报,“助人为乐”是客观存在的。

就说甄士隐和贾政帮助贾雨村,主要就是欣赏他是个颇有才华的读书人,他们对他的欣赏和帮助本身就是一种“报偿”,而不是非要贾雨村对应回报不可。

甄士隐本就是恬退之士,膝下也只一个女儿,并不会承望雨村异日飞黄腾达之时能予以照顾;贾政虽处家族“大厦将倾”之时,最多也只求能相互照应,或者就是给宝玉找个学习榜样,却不会多么巴望这次帮了贾雨村,以后他能提携儿子宝玉。

只是从受恩惠者的角度,有恩当然是要报的,至少不能恩将仇报;而更普惠的方式,则不妨说是将所受一人之惠回报社会。

这是有现例的。

前段时间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勇敢跳下十多米高的桥梁,相救一时想不开而投水的女孩,就并不想要那个女孩的回报。而据他自己说,他曾受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到温暖,所以他乐于帮助别人。

这就是把个体施予的恩惠向社会回报了,而社会也给予了回报,各种再多也不为过的奖励,甚至一些女孩的示爱等等,都是。

我觉得这是施恩与报恩的理想方式。你觉得呢?而对贾雨村这样的人,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