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雨村第二次接受救济是在林家。按冷子兴献计,贾雨村与林如海面谋起复之事。 林如海当即表态,会大力襄助。 但是林如海的表态,前后有明显的矛盾。“天缘凑巧”,说的是贾雨村求助和林黛玉进京凑到一块了。 “此刻正思”欲报“训教之恩”,“遇此机会”却就有些客套了。贾雨村刚刚求助,这是林如海的待客之道而已。 要紧的是后面“已欲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就是典型的说好话给贾雨村听。前面还“正思”着呢,这里就说都准备好了,这就太假了。 所以,林如海的准备与甄士隐的准备,有实质性的差距。 2 尽管贾雨村心中明白,但仍然“打躬,谢不释口”。因为他知道,自己后面还要依靠林如海。 甄士隐的帮助不一样,贾雨村拿到银子和冬衣后,此后结果取决于自己如何努力,甄士隐帮不上什么忙。 但贾雨村求起复的情况不同,事情是否成功不取决于己,而是外部因素。他担心林如海仅是口惠,遂继续了解贾政的情况,直到问明白,才“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 贾雨村今后的前程,与贾府、王家分不开了。所以复职后,贾雨村保持与这两家的紧密联系。 3 红楼梦在刘姥姥受救济一回说道: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前一句说施惠者,因为易接济,就不会当成多大事,不甚看重,有可能忽视被接济者的感受。 凤姐如此、鸳鸯如此,甄士隐亦如此。只有平儿为人有别,且处在底层,对刘姥姥感同身受,是发自内心帮助。一定意义说,巧姐被救,不是凤姐的功劳,而是平儿。 后一句说刘姥姥这样的受惠人,因为感受到了对方实实在在的关心。然而对于贾雨村这样的人,却以自己的利益衡量,结果是恩将仇报,甚至落井下石。 贾雨村受甄士隐如此深恩,却昧却良心,视英莲陷入火坑不救,任其遭受苦难。与刘姥姥救巧姐,形成了鲜明对比。 4 按照作者“花开并蒂”的习惯写法,贾雨村受甄士隐、林如海之恩,雨村现在如何对英莲,将来大概率也如何对黛玉。在林黛玉蒙难之时,贾雨村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是一定的。 至于还做什么坏事,我们没有可资推测的依据,无法确知他的具体行为,但他一定会在有影响到林黛玉的行为,而且起了坏作用。 如果有北静王强娶林黛玉类似的情节,贾雨村极有可能就是那个向北静王举荐林黛玉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