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悟经络(17)|| 脾主肌.巳时.足太阴脾经的路线与病候

 香行万里 2023-07-12 发布于浙江

核骨: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腨( shuan ) :通踹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咽:此兼指食管而言。
舌本:指舌根部。
体表循行: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向上行至内踝前(商丘),沿足内侧上小腿,沿胫骨(小腿迎面骨,最粗的骨)后缘上行(三阴交),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阴陵泉、血海);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于腋下第六肋间(大包)。胃部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隔,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在胸部距正中线6寸,腹部距正中线4寸的位置)
体内循行:属脾络胃(脾与胃相表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隔,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肺.大.胃..心.小肠)
多气少血之经,旺于巳时(9:00~11:00)(脾气虚的人此时容易犯困)。

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泄:糖,指大便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强欠:指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

脏腑病候:腹痛、泄泻、便秘、痴疾、纳呆等脾胃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等泌尿生殖系统病;癫狂、梦魇等神志病(气血循行入了心中,与心经交接,所以可以治疗神志病)。

经络病候:下肢痿痹、脚气、膝痛、腰痛等。

十二正经各有一络脉,但足太阴脾经除了已有的一支络脉(公孙),还有一支“脾之大络”(大包)。
足太阴脾之络发于“四肢”,由足太阴经脉所发,并经而行,循经散布于相应区域;脾之大络发于“脏”,从脾脏所发,其气布于周身。
足太阴之络从四肢分出,联络足阳明胃经,沟通联络脾胃两经的经气;而脾之大络沟通全身气血,又总统阴阳。脾之大络行于胸肋部沟通人体侧面经络气血,任脉之络散于胸腹部,沟通人体正面胸腹部经脉,督脉之络贯通背部,沟通人体后面经气,脾之大络出腋下布胸胁从而贯通前后阴阳之气。
大包与公孙主治各有侧重。脾之大络沟通全身气血阴阳,故其主治全身痛症及四肢无力。公孙主治以“腹痛”"胃痛”“呕吐”等胃病症候为最常见,其次为痢疾、泄泻、食不化、肠鸣等脾病证候。

阴股:指大腿的内侧。
上:原作“下”此据《太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