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瑟年华

 寒芦 2023-07-12 发布于河南
锦瑟年华


距我出生和成长的西郊再向西15公里,有一座在中国文化史上声名鹤起的土丘——檀山原。由于经历了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如今的檀山山势已经不在,只是一片比周围地势略微高出一些的平原之地。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中晚唐时期,这里诞生了两位闻名遐迩的伟大诗人,刘禹锡与李商隐。并且,两位诗人历经一生的颠沛辗转,最终也魂归故土,葬在檀山之原。刘禹锡居北坡,李商隐居南坡。两位诗人虽然相隔了一百多年,素昧平生,归于酒泉之下却比邻而居,并肩携手,成就了唐诗的半壁江山。

     相比于刘禹锡,李商隐身处的晚唐,疲敝交错,是李商隐怀才不遇,常年漂泊异乡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他命运多舛的一生,才造就了一段诗坛神话。诗人的不幸,却是诗的大幸。

     李商隐祖籍怀州河内,他的家族,源起于陇西李氏,应属于没落皇族后裔的一支。但从他的曾祖时期,便举家迁到了荥阳。因此,他便以荥阳为故土。李商隐并不出生在荥阳,而是出生在获嘉。当时,他的父亲任获嘉令。父亲为长子起名商隐,寓意是:希望儿子能像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位隐士那样高义如山。因此商隐字义山。李商隐或许就这样在官宦之家渡过他的少年时光。他的家庭虽然谈不上豪府门第,但他也算是干部子弟。可是,英年早逝,成为了李家打不破的魔咒(包括义山,李家五代都属于英年早逝)。十岁那年,父亲在江南任上病逝,商隐一家顿时失去了生活支柱。举目无亲之下,他的母亲不得不离开江南,拖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跋山涉水,护送灵柩返回故土荥阳。按商隐的话来说,当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回到荥阳,由于大姐早嫁,二姐早亡,年仅十岁的商隐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靠替别人舂米来补贴家用。聪颖好学的商隐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业,他跟随一位颇有学问却落榜归隐的族叔学习古文。商隐在荥阳渡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并且年纪轻轻便展露出过人的才华。

商隐所处的晚唐,学道的思潮盛行,就像如今的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一样。唐朝时期最负盛名的求仙问道之所,乃是王屋山的阳台宫,李白曾多次拜访,留下《上阳台贴》存世。玉真公主曾在阳台宫入道修仙。青年时期的商隐,也曾经跟风逐浪学过道,但这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而已,他曾经诗中自述“学仙玉阳东”。阳台宫就在这玉阳山。在这里,商隐邂逅了跟随玉阳公主前来学道的宫女宋华阳,并双双坠入爱河。商隐早期的诗作,多数与学道经历以及宋华阳有关,如《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沈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这碧城就是道观,诗中描写的是这段学道经历和女道的生活景象。这段超越世俗禁忌的隐晦感情,注定是毫无结果的。最终,宋华阳成为华阳真人,商隐也被迫下山,重涉红尘。但这段感情,却在商隐的心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即使在他晚年的时候,也写诗来怀念宋华阳以及这段感情。

知识分子的志向,当然还是走仕途之路。重回红尘的商隐,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浩浩汤汤的读书致仕的大军之中。李商隐可谓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方面,他积极参加科举以及制举,另一方面,他也揣着自己的得意文章,四处拜访达官显贵,进行干谒。这个时期,他的诗名远播,就连当时的文坛领袖白居易在弥留之际还请李商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并对他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可惜的是,他的考试连连落榜,无缘仕途。

李商隐早期最为出名的《燕台诗》,就出于这一时期。这是组诗,共有四首,分为春、夏、秋、冬。诗词清丽飘逸,引用多处典故,但却深奥难懂。历代学者都在争论《燕台诗》究竟在说什么,至今也没有确切定论。“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燕台诗》的意境之美早已超越了诗本身的含义。诗人想表达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我认为,李商隐其实是虚设了四季缥缈虚无的场景,借虚设的场景和假托的人物来畅舒胸怀。四首诗分别代表了春之忧思、夏之惆怅,秋之叹伤,冬之离恨。《燕台诗》的意境幽深,情感绵长,美轮美奂,向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纵深地展开了一幕3D魔幻场景剧。

商隐的诗风,近接于李贺,远承于屈原,是真正的中华诗歌魔幻浪漫主义的传承人。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书本上说杜甫诗风承于《诗经》,李白承于《楚辞》。我却认为,杜甫和李白都继承了《诗经》,杜甫出于《风》,并承于汉乐府,李白出于《雅》和《颂》,并承于魏晋风骨。李商隐把屈原的魔幻浪漫主义推托到极致,并融入了现实主义,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诗风的开创者及大成着。这可要比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鼻祖——马尔克斯,早上一千多年。唐朝大诗人多有后人封的诗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好像李商隐还没有诗号。我想为商隐封号诗灵,穿越魔幻与现实边界的诗中精灵。

大和三年,李商隐遇到了此生中最为重要的伯乐——令狐楚。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非常欣赏这位年轻人的才华,诚聘他到自己的府中担任幕僚,给了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并且引荐他成为两个儿子的陪伴。这等于是为商隐铺垫了未来的前程。此时,应该是商隐幸运的开端,但也正是令狐楚的善意之为,无意中也为商隐后来的颠沛流离,埋下了伏笔。李商隐自述道:“一身白衣,立于旁”。由此可见,这位少年是何等地风度翩翩、仪表堂堂。

应该也是这个阶段,李商隐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为为之倾心的女子,但依然是无果而终。这名女子名叫柳枝,家住洛阳,是堂兄让山的邻居。柳枝无意中听到让山出行的时候吟唱《燕台诗》,尤其喜爱,就问让山诗的来处。得知乃是其堂弟义山所做。从此刻起,柳枝心中,就埋下了爱恋的种子。后来商隐前来拜访堂兄,得以与柳枝相见,两人互生爱慕,约定了下次的相会日期。但是,商隐却爽约了,并再未出现。柳枝伤心之余,远嫁他乡。商隐后来写下了《柳枝五首》,以表对柳枝的想念。“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大和九年,李商隐科举继续失利,这已经他的第三次尝试了。这一年,发生了一起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甘露之变”。唐文宗应该算是唐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他联合文官集团,决心铲除当权的宦官集团。可惜用人不当,预谋不严。本是一场肃清政敌的斩杀局,却被猪一样的队友踢出个乌龙球,被对手借机反杀精光。是时,长安城掀起了血雨腥风,整个文官集团被肃杀殆尽,像李商隐这样有志于清明政治,为国效力的青年士子,再也没有机会踏上国家的政治舞台。宦官集团经过这一次清洗,更加嚣张跋扈,只手遮天。甚至连皇帝,都成了他们手中可杀可弃的玩偶。如果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那么“甘露之变”,就是加速唐朝走向灭亡的助推力。

李商隐有感于这次事件,写下了《有感二首》,乔装隐晦地讽刺了时局。“甘露之变”之后,时局动荡,李商隐辗转担任了多名官员的幕府。他回荥阳时路过郑州,本想投奔任郑州刺史的知己萧澣,哪知萧澣被贬。无奈之余,他登上萧澣修建的夕阳楼,感怀伤情,写下了“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其实,夕阳楼并不算座名楼,与倚山临江而建的黄鹤楼不同,夕阳楼不是拔地而起的,而是建造在城墙之上,算是有着防御警戒功能的城楼。原址就在郑州古玩城,这也是我曾经最常光顾的地方。

开成二年,李商隐应该是在令狐绹的帮助下,终于进士及第。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同年,他的知遇恩师令狐楚也去世了。失去恩师的提携与庇护,即便已是进士出身,李商隐在仕途上依旧跌跌撞撞,道路坎坷而不得志。也就在这一年,同为新科进士的韩瞻,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乘龙快婿。商隐得到韩瞻的举荐,结识了这位封疆大吏。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早有耳闻,见面之后,亦是投缘,便把自己的小女儿介绍给商隐。才子佳人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多久,两人便喜结连理,并住进了王茂元府中。唐朝晚期,党争异常激烈,尤其是以牛增孺为魁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魁首的李党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针锋相对。令狐楚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成了王茂元的东床快婿,相当于背叛师恩,从此卷入了党争。人们都说,令狐楚死了,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富贵,才投入王茂元的门下。我却不这么认为,当时的牛李党争的确十分激烈,但究竟谁是牛党,谁是李党,多数人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显。试想任谁都不会贴张铭牌在胸前,明码标价某某是牛党某某归李党吧。况且大部分的官僚都是自保为上,两党势力都不敢得罪,于是便左右逢源,见牛属牛遇李是李。自古以来,个人利益总是高于形式主义。朋友可以成为敌人,敌人也能结成朋友。况且,肯定也会有徘徊在中间灰色地带的卧底和奸细吧。初涉名利场,只有26岁的李商隐,应该并不懂得官场的险恶以及人心的叵测,更不可能慧眼识党派。他只有一腔报国热忱,他只有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但是,他已经被两党的势力,都看做是背信弃义之人,夹在两党中间,处处受到排挤。就连与他宛同手足的令狐绹,也与他划清了界限。李商隐不幸地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与结发妻子,绝对是真正的爱情。不然,作为一品大员的千金,不会在商隐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甘愿追随夫君过着困窘的生活,并和他育有一子。而李商隐也不会宁愿背负普世骂名,也要与爱妻成婚。如果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考虑的话,作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又是新科进士,前途不可限量。他应该有太多选择配偶的机会。京城中的牛党官员,想招他做女婿的肯定大有人在。但商隐并没有与权利和世俗妥协,而是选择了纯粹的爱情。他的妻子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而且不幸早逝。李商隐虽然常年在外为生计奔波,与妻子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无论是在妻子生前或者死后,商隐都为他写下了不少诗歌,以此表达对妻子的爱恋与思念。尤其是那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虽然只有28个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唯美却忧伤的画面,含蓄地表达出妻子的思君之情以及丈夫对于分别的无奈。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这是诗词的忌讳,但李商隐却大胆地采用了。重复的词语不仅没令诗句显得繁缛违和,反而增添了诗句的凄美感。“巴山夜雨”不仅是时节,是天气,是美景,更是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色虽美,意境虽幽,却感觉陌生而冰冷,难入思乡人的心中。商隐在回信中不忍妻子伤心失望,答非所问,温柔以对,顾左右而言他。

李商隐在辗转各处,投亲访友,担任幕僚期间,写下了许多无题诗。这《无题》诗也是李商隐的独创。无题诗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含义,只是诗人的心灵独白,大家不用多费心地揣摩研究。无题诗就好比今人突然被生活中的某个细节所打动,无聊地发几个微博朋友圈而已。这些《无题》诗,想象大胆不羁,思绪天马行空,人物变化多端,场景变幻挪移,语言瑰丽多彩,句式跳宕起伏,韵律顿挫劲拗,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名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商隐的诗,流传千古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只用只字片语,就通达人心,击碎了你的灵魂。时光轮转,万物更迭,一切都在持续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人的纯良之心,固结之情。即使再过一千年,我们依然爱读李商隐,他的那些清新传神的细腻意境充满了治愈的能量。

 总把春山扫眉黛

 雨中寥落月中愁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世人说李商隐那么会写情诗,是不是一位情场高手,始乱终弃的渣男呢?大家可能都错怪了他。商隐这一生,只有三段单纯的感情经历。他与齐名杜牧不同,历史上并没有李商隐寻花问柳的记载,他也没有纳过妾室,对妻子是从一而终的。你可能会说,出不出轨跟经济基础直接挂钩。李商隐一生贫寒,没有花天酒地的机会。但是并称“小李杜”的杜牧,同样是出身寒门,却留下了许多赠给歌伎的诗篇,如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张好好诗》。即使妻子早逝,商隐也并没有续弦,依然是孑然一身。其实,他的那些所谓的情诗,可能本意并不是写爱情的,而是假借爱情华丽的外衣,来针砭时弊。

李商隐终究是逃不过李家天嫉英才的厄运,45岁这一年,病逝在老家荥阳,归葬于檀山祖坟。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他写下了他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作——《锦瑟》。于是《锦瑟》也就成为了千古绝唱。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也是李商隐猜议最多,最难理解的一首诗。诗中并列连用了四个典故,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究竟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呢?有的说这是写给令狐楚府上一名丫头的。有的说是悼念亡妻的。也有人认为描写的是锦瑟的四种境界——适怨清和。我觉得,诗人是在自伤身世,悔忆过往。诗的最后一阙点了自我悔忆之睛。四句典故同用是诗人的个人风格的展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升华。有人说,五十弦数目不对啊,商隐只活了45岁,就按虚岁,最多也只是47岁。其实数目五十,只是个概数,可能是诗人自觉能活到50岁吧,是个期望值。正巧锦瑟是五十弦,妻子生前也善弹锦瑟,所以就用锦瑟来借喻。就像我,正努力活过43岁,争取活到65岁。但这只个人期望,究竟命数如何,恐怕老天也不清楚吧。无论《锦瑟》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的喜爱。诗的格式之隽美,格调之清高,格局之深阔,已经达到了文字美学的至高境界。

如果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类比,那么,李白就代表了酒神精神,杜甫则代表了日神精神,而李商隐就代表月神精神。酒神精神迷醉癫狂,容易达到一个翩然若仙的无穷广延,但并不能保持长久。日神精神永恒炽烈,但只能仰望不可靠近。月神精神却柔和似水,能够常伴身旁,抚慰人心。西方在尼采之后崇尚酒神精神,而东方就在商隐之后唤醒了月神精神。

  希望中华诗词爱好者们,尤其是作为同乡的郑州人,都能到荥阳檀山原李商隐公园来看一看,凭吊一下沉睡在这里的伟大诗人,因为他如月光般的诗词,滋养了中国人一千年多年忧伤的灵魂。

文章的最后,我想高吟一首李商隐的《晚晴》,去敬远去的月神。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



人生自有诗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