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国几代国君,在继承问题上的表现,突出了过去“家天下”的弊端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3-07-12 发布于广东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的礼法,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过去“家天下”中出现的继承问题。

之前热播的《财阀家的小儿子》中也有表现出这个问题,当一个家族达到一定规模,继承制度就会成为一个家族的大问题。

春秋时吴国的几代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1.太伯、仲雍出走,创建吴国

商朝末期,周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当时的国君是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

周国在古公亶父当政的时候已经是西部实力最强的国家了,因此商王任命他为周公。

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长子为太伯,次子为仲雍,小儿子为季历,其中季历的嫡长子为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按照周国的宗法制度,太伯理所当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太伯没有后代,如果太伯继位,后续还要往弟弟那里传。

另外由于姬昌聪明能干,很受古公亶父的喜欢,也可能是隔代亲,所以古公亶父就想让姬昌以后接替太伯。

但是这样就相当于将姬昌过继给太伯了,可是姬昌自己的父亲季历还在。

如果直接让季历接任太伯,次子仲雍也活着,不能直接跳过去。再说仲雍自己也有孩子,百年之后应该传给自己的孩子。

姬昌

如果直接废除太伯和仲雍让季历继位,两人也没有犯错,强行废除只会破坏宗法制度

古公亶父天天这么想,有时候又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太伯和仲雍就知道了父亲的忧思。于是两人直接找到父亲表示自己愿意让给弟弟,但是古公亶父不同意

就这样古公亶父忧思过度,不久病倒了。太伯和仲雍利用为父亲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淮地区。

到了那里之后,两人尊重当地风俗,还带去中原先进的技术,不久很多当地人来投奔二人,吴国就此建立

太伯是第一任吴王,由于他没有后代,他去世之后,仲雍接任。另一边季历顺利接掌周国,姬昌和儿子姬发打败商朝,建立周朝。

2.太伯、仲雍的次版本

到了吴国寿梦这一代,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寿梦最喜爱小儿子季札,想让他继承自己的王位,又和继承制度不符。

本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寿梦,后来他前往中原学习时了解到自己祖先的事迹,心里就有了主意。

回国后的寿梦一直说中原的礼法好,一再宣传祖先的事迹,所以其他的儿子也都明白寿梦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561年,寿梦要去世了,临死之前怕自己的想法实现不了,希望直接把王位传给季札。

不过谁让寿梦中原留学时带的就是季札,季札也受周礼的影响最深,再加上吴国的传统,季札拒绝了父亲。

寿梦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儿子们能像祖先那样谦让,最后也能传给季札。于是寿梦又将诸樊召来,专门嘱咐他以后要把位置传给弟弟季札。

后来诸樊在进攻楚国附庸巣国时中箭身亡,他的弟弟余祭继位,当然他也曾让弟弟季札继位,但是季札还是拒绝了。

余祭在位四年后被杀,然后是老三余昧继位,当然相同的流程还是要走一遍的,没有意外季札还是拒绝了。

余昧在位十七年后薨逝了,这次是轮到季札,但是季札还是没有继位。

在他的眼里,坚持周礼比当一个吴王更重要,现在这种兄终弟及的套路不符合周礼,所以他逃走了。

3.太伯、仲雍的反向版本

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季札确实不想担任国君,那么只好从下一代中挑选了。最后一个吴王是余昧,于是吴人推举他的儿子僚为吴王,即为吴王僚

按说王位是从诸樊那里传下来,现在找下一代是不是也应该从他的儿子开始继承。

所以这里的推举很有可能就是吴王僚自己的操作,毕竟这时候的大臣都是他父亲的臣子。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也想不通,明明我爹为了让叔叔季札继位才将位子传下去的,现在反而我被排除在王位之外了。

吴王僚

也是在这个时候,伍子胥逃难到吴国,后来帮助公子光弑君夺位。公子光派出专诸杀死了吴王僚,然后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4.结束

对于过去属于“家天下”的时代,继承人的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嫡长子继承只是众多选择中比较好的那一个,并不是完美的。

而诸如太伯、仲雍逃走让出王位的举动也只能管一代,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吴王僚那一代就出了问题。

像历史上唐朝李世民的问题,更是凸显了这个问题,最终还是以武力的方式解决的。

现在能够有所避免在于国家已经成为公天下,而大财阀家族可以聘用专业经理人来管理财产,从而避免在关键利益上产生继承人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