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医五脏虚劳症调理

 qk缘园 2023-07-12 发布于广东

常见五脏虚劳症及阴、阳、气、血的调理法

图片


人体虚劳之病,在中医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中医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实能收到较满意调理效果。

一、虚劳症

虚劳是中医学的一个诊断名词,是指人体长期处于一个虚弱、劳损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虚劳的形成从中医理论来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先天禀赋不足。中医认为肾是主先天的,如果患者出生的时候就有先天的问题,通常表现为肾精不足或者肾气不足,在后天发育过程中就会受一定的影响,长成以后先天体质就会比较弱,容易出现疲劳,这通常是肾气不足的问题。

二是后天劳累太过。饮食失节、劳逸失常、长时间的从事比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会使人体的正气受到耗伤。具体来说就是肺、心、脾这几个脏器,或者是气、血,或者是气血两个方面出现亏虚的问题,时间久了患者就会觉得非常的疲劳,而且非常不容易恢复,导致虚劳出现。

图片

(一)虚症

虚证指虚劳病主要是指体内气血阴津亏虚而导致的五脏失于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多因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或者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等原因引起。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本症虽繁,较复杂,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证可分为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四种,由于诱因不同,故症状表现各有区别,调理方式有所不同。建议将四种类型加以区分。

1、血虚证:症状表现通常为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眼花、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在女性可表现为月经量少等。

2、气虚证:通常可出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自汗、脉虚弱、舌质淡、声音低沉、食欲下降等表现。

3、阴虚证:多表现为午后潮热、盗汗、脉细数、小便短黄、舌红少苔,以及口干舌燥等。

4、阳虚证:此类虚证的症状表现为喜热惧冷、腹部疼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弱以及腰膝酸软等。

存在虚证的患者可在医生明确诊断后,遵医嘱通过中药、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方式进行改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锻炼,注意平衡膳食,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从而利于机体的健康。

图片

(二)虚劳病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虚劳病主要是指体内气血阴津亏虚而导致的五脏失于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多因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或者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等原因引起。

虚劳病顾名思义主要是人比较疲劳,虚弱。中医上讲的虚劳病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劳病,因为过度的烦躁、紧张、劳累等因素引起的,虚劳病不分男女,凡是长时间不注意身体,身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就会容易引起虚劳。病证候特征,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逐渐如重。

常见四大类虚症的症状及改善方法,供日常参考。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图片

二、虚劳症调理
(一)气虚
1、肺气虚

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

图片

取穴:太渊、肺俞、太溪。太渊,肺俞,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俞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2、脾气虚

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

图片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俞,因为脾俞善长纯补脾脏。

(二)血虚
1、心血虚

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

治则:养血安神。

图片

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2、肝血虚。

主证: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

治则:补血养肝。

图片

取穴: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疏导肝气的角色。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三)阳虚
1、心阳虚。

主证: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

治则:温通心阳。

图片

取穴:心俞、神门、关元。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神门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

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2、脾阳虚。

主证:饮食减少,形寒, 腹中冷痛,肠鸣泄泻甚至完谷不化 。

治则:温中健脾。

图片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证。神阙通补下焦 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培元固本。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阴陵泉强脾健胃。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3、肾阳虚。

主证:恶寒肢冷、腰背酸软、男性阳痿早泄、女性经少、性欲低下。

治则: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图片

取穴:关元、肾俞、太溪、命门 。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四)阴虚
1、肺阴虚。

主证:干咳无痰,咽部干燥,甚至失音,舌红少津

治则:养阴润肺。

图片

取穴:太渊、复溜、尺泽。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取复溜穴的原因是因为肺气之根在肾。

2、脾阴虚:胃阴虚。

主证:口干唇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结,甚至干呕。

治则:养阴和胃。

图片

取穴:复溜、内庭、足三里。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证属阴虚火旺。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3、肝阴虚。

主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眼干畏光或肢体麻木、面色潮红、舌红少津。

治则:滋养肝阴。

取穴:曲泉、复溜、三阴交、太冲。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复溜穴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证及血症,这也是取三阴交的目的。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

4、肾阴虚

主证: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咽痛,易脱发,牙齿易松动,舌红少津。

治则:滋补肾阴。

图片

取穴:复溜、太溪、肾俞、中极。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证,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五脏六腑与四季、五色、情志都密切相关。生活当中要想调理五脏,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做才是最好的,比如说在平时的时候多泡脚或者是用一个针灸的治疗了,拔罐刮痧都有可能会调理好这样的现象,保证身体更加的健康,帮助身体更加健康和长寿。要养好五脏六腑,就要根据脏腑各自的喜好,顺应天时,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调理好自己的心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