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 屈指一算,走出围屋已经40多年了,而想写“梦牵围屋”这篇小文章的念头也有好几年了。也许是对围屋的情愫太凝重了、太深沉了,以至多年来不能成文。 我出生在世界围屋之都的江西龙南,从小在桃江乡洒源一个名叫忠义围的围屋里生活成长,这座古老的围屋曾经是我儿时的天堂,围屋留给我的记忆就是被四个大小不一的池塘围住的、高大而森严的古老建筑。据传说:这座被风雨侵蚀几百年的泥巴建成的围屋是一赖姓客家先民就近挖了四周泥土筑就的!挖了泥土的坑就成了养鱼的池塘,围墙之上布满了枪眼,大概是为了防止匪寇侵袭。 围屋四边高耸着四个城堡一样的角楼,方便人们向四周远方瞭望观景。供人进出围门的大门只有两扇,村民们按门的大小分别称之为大围门、小围门,大围门向西南,小围门向正东。在围屋的西北角有一口冬暖夏凉的水井,咕咚咕咚上冒的井水滋养了围屋世世代代的生灵,回字形的围屋居住着刘、王、赖三姓近百余户家庭,围屋中间就是三姓人家共用的祠堂,客家人都知道,祠堂是客家人供奉祖先牌位、追宗祭祖、举行红白喜事等活动唯一的公共场所。三姓人家齐聚一围屋、鸡犬相闻、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逢年过节,各家互赠米果、年糕,“尝尝我家的板子(米果)吧,看看味道咋样?”在那艰苦的计划经济年代,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岁月,淳朴的村民们却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杀了一口猪,猪肉上调给了国家,猪旺(血)是有的,于是,大人们吩咐小孩把一碗碗煮熟的猪血送到各家各户,这时,整座围屋的家家户户都能尝到量少而味美的猪血,都会赞个好彩头“你家养了好大猪呀!” 围屋因年久失修,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镇化的热潮,村民纷纷迁往城郊居住,我也早已成为闹市的一份子,邻里之间鸡犬相闻的亲情和父亲佝偻着身体赤脚走在屋檐下鹅卵石铺就的巷道里的背影,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母亲唠叨的声音至今也许仍漂浮在围屋的上空,成为我永恒的回忆,围屋历经数百年沧桑,风侵雨蚀,飘飘摇摇,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三清三改时,被夷为平地了,现已是一片葱茏的树林。 饱经沧桑的围屋啊!是我童年放飞梦想的乐园,是我少年追逐游戏的乐土,更是我如今魂牵梦萦的故土,这围屋,盛满了我浓浓的乡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