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IP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投行方法论系列)

 天堂的咖啡屋 2023-07-13 发布于海南

企业IP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

企业IP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投行方法论系列)

一、组织架构

(1)股权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重大事项难以决策,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2)股东(大)会职权不明确,议事规则不清晰、缺少会议决议记录,可能导致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缺乏法律约束力,发生纠纷时无法律保障。

(3)董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监事会职权不清晰,运作程序不合理,人员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不足,可能导致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监控环境不佳,影响企业的有效运作。

(4)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任免程序不合理,职权不清晰,人员胜任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影响企业的有效运作。

(5)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6)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职务未有效分离,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关键环节控制缺失或存在舞弊风险,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7)企业未明确董事会、经理层和各部门员工的权限或授权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或经营风险较高。

(8)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业务操作管理无章可循,管理缺乏相应标准,可能导致企业管理随意性较强,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9)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执行不到位,责任追查机制建立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与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二、发展战略

(1)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制定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2)缺乏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积极监控,没有定期收集和分析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信息,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根据客观环境变化调整发展战略。

(3)未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或根据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发展战略,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滞后,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4)企业战略规划未经有效分解,经营计划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联系,可能导致企业实际发展脱离企业预计发展轨道,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

三、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未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或规划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内容不完善,与人力资源规划不匹配,可能导致企业人员供给不足或过剩,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人员招聘需求不合理或不明确,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员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4)招聘面试流程不合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未能对应聘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造成潜在人才流失,或录用人员未能满足企业和职位的需求。

(5)未对关键岗位的应聘者资料进行背景调查,可能导致企业对应聘者能力了解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6)未及时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能导致企业违反相关劳动法规,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7)未能合理、合法解决劳动争议,可能导致企业违反相关劳动法规,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8)未根据岗位和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提高和增强员工的素质与技能。

(9)培训未有效开展,偏离培训目标,可能导致企业达不到提高和增强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10)未能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缺少依据,可能导致企业的绩效考核无法真实反映员工工作现状。

(11)绩效考核结果未有效利用、兑现,可能导致考核流于形式,影响绩效考核效果。

(12)员工薪酬标准的制定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且未能按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

(13)薪酬福利发放前未经恰当审核,或发放后未进行恰当核对,可能导致发放的工资与实际不符,造成工资多发或少发,影响资金安全。

(14)员工随意离职,如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未履行审批手续,可能导致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四、企业文化

(1)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统一的、整体的氛围和目标,影响企业战略规划的实现。

(2)企业未能贯彻和宣传企业文化精神且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不能有机结合。

(3)未能有效建立企业的道德标准,可能导致员工的日常行为妨碍企业的生产,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4)未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可能影响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5)企业未能对企业文化进行定期评估,可能导致企业文化脱离生产经营实际,影响企业的核心理念与经营效率目标。

五、财务管理

(1)企业未对银行账户进行合理的管控,银行账户开立/变更/销户等未经合理的审批,可能导致银行账户过多或不足、管理混乱,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2)企业未定期核查清理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数量不清,金额无法核实,可能存在账外账户,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资金损失。

(3)银行收付款未进行合理管控,授权管理未得到有效执行,可能导致业务办理过程缺乏监督和复核,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4)网络银行密钥与密码保管不当,可能导致网络银行被盗用,企业出现资金损失。

(5)资金计划缺失或编制不准确,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短缺或无法有效利用资金,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6)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现金,可能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7)现金保管不当,可能导致现金丢失或被盗用挪用,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8)支票使用不合理,记录不完善,导致支票使用管理失控,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9)作废支票处理不规范,可能导致支票被盗用,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10)未对有价凭证定期进行盘点,可能导致出现无法及时发现账实偏差或有价凭证被盗用的情况。

(11)应收应付账款入账不合理、依据不充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12)未制定催收政策,未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货款不能及时收回,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难以回笼或出现资金损失。

(13)未制定合理的坏账计提与核销政策,坏账准备计提及坏账核销不及时或不准确,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的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14)未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及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可能导致应纳税额计算错误、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使企业出现经济损失。

(15)企业未进行税务筹划或税务筹划不当,未能实现合理避税,可能导致企业的税负较高,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16)发票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发票购买、使用或更改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税务处罚。

(17)费用报销程序不规范或未经适当审批,可能导致费用报销不真实、不合理,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六、投融资管理

(1)未编制筹资战略规划或筹资战略规划编制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育目筹资或筹资不足,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2)未编制筹资方案或筹资方案编制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过高,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

(3)未对融得资金进行有效日常管理,可能导致融得的资金使用与融资目的不匹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4)未合理安排还款或本息支付不及时,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够按照合同的规定及时偿还本金及利息,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5)未制订股权投资计划或制订不合理,可能导致对外投资脱离企业战略目标,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及战略实现。

(6)股权投资方案制定不合理,未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可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使企业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7)投资活动未有序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脱离股权投资方案,可能导致股权投资失败,使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8)未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或并购后整合失败,可能导致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亏损,而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9)投资项目相关账务处理不及时、不准确,信息披露不完整,可能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10)未对投资项目过程进行持续、及时的检查和监控,未做好详细的记录,可能导致投资方向发生偏离和资金风险增大。

(11)投资资产处置不当或未经有效审批,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资金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12)金融投资产品选择不合理或投资未经有效审批,可能导致投资收益率较低或出现本金损失,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13)购买金融投资产品后未对产品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可能出现因突发情况导致金融投资产品估值大幅波动,而企业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的情况,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七、资产管理

(1)对固定资产未验收或验收不充分,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数量、质量、技术规格不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

(2)未建立或未更新固定资产标签,可能导致固定资产台账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台账记录的准确性。

(3)固定资产维修保养不当,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损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4)未开展固定资产盘点或盘点不规范,可能导致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准确性,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5)固定资产报废未经审批或者未经有效审批,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报废不当,影响企业的利益。

(6)无形资产外购或自行研发未经过有效评审,或无形资产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7)无形资产未经有效验收,可能导致无形资产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8)无形资产内含的技术未能及时升级换代,可能导致技术落后或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9)未建立无形资产相关的保密机制,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0)无形资产未按时进行减值测试或减值计提不准确,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不准确。

(11)无形资产处置未经适当审批,或未对无形资产处置程序和价格进行控制,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资产损失。

八、产品开发管理

(1)未编制研发计划或研发计划编制不合理,可能导致研发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企业的战略实现。

(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出现舞弊情况或研发失败。

(3)项目立项不充分或未经有效评审,可能导致研发项目不满足企业需求,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4)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缺乏适当、有效的审核,或项目需求不清晰,可能导致项目开发失败。

(5)研发测试与鉴定投入不足,可能导致测试与鉴定不充分,造成产品的研发失败。

(6)产品试产前缺乏审核,可能导致新产品不符合量产要求,影响新产品的投产进度。

(7)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当有效的管控方式,可能导致项目研发效率低下,造成项目研发失败。

(8)未及时对研发项目进行后评估,或未对研发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济损失,研发项目管理水平得不到改善。

九、销售管理

(1)现有客户管理不足,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可能导致客户丢失或市场拓展不利。

(2)客户档案不健全,缺乏合理的资信评估程序,可能导致客户选择不当,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发生欺诈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正常经营。

(3)销售计划缺乏或编制不合理,或未经授权审批,可能导致产品结构和生产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4)销售计划制订后未及时进行调整,可能导致目前的销售计划不能满足内外部环境需求,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

(5)定价或调价不符合价格政策,未能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盈利测算等进行适时调整,可能导致价格过高或过低,使企业的销售利润受损。

(6)未对市场价格进行监控或者价格监控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混乱,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

(7)销售折扣不合理或销售价格未经恰当审批,可能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形象受损。

(8)新市场进入未经评估或评估不合理,无法识别新市场进人风险,可能导致新市场开发失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9)产品试用未经客户反馈流程,无法得知客户试用感受,可能影响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

(10)产品促销政策制定不合理或未经审批,可能导致产品促销达不到预期,造成企业资源浪费。

(11)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符合合同约定,可能导致货物损失、客户与企业出现销售争议、销售款项不能收回。

(12)未核对发出物料的数量与种类,可能导致物料发错、漏发或多发,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13)开票时未与实际销售业务核对,可能导致多开或者少开发票,使企业遭受税务部门的处罚。

(14)企业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恰当,票据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

(15)缺乏有效的销售业务会计系统控制,可能导致企业账实不符、账证不符、账账不符或者账表不符,影响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应收款项等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可可靠性。

(16)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可能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效率。

(17)销售退回随意或未经审批,可能导致退回货物不准确或企业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造成企业出现经济损失。

(18)客户服务水平低,消费者满意度低,可能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客户流失。

(19)未建立完善的客户投诉问责机制,可能导致客户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进而降低客户满意度,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

(20)经销商准入标准缺失或经销商准入标准编制不合理,可能导致经销商能力良莠不齐,影响企业销售目标的达成。

(21)未执行经销商日常管理或者经销商处罚不到位,可能导致经销商管理混乱,影响经销商的经营积极性。

十、采购管理

(1)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机制,或合格供应商评审标准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无法选择适当的供应商,采购的货物质次价高,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2)供应商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未能对供应商形成动态持续管理,可能导致供应商评价依据缺失或供应商供货质量持续低下,无法有效保证企业采购业务的质量,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3)需求或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可能导致存货过多或缺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4)采购申请未经适当审批或越权审批,或出现不合理的采购行为,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者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5)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定价方式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价格不合理,使企业出现资金损失。

(6)未执行重要材料价格的跟踪监控,无法及时发现材料价格的波动规律,可能导致采购价格偏高,使企业出现资金损失。

(7)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的货物质次价高,甚至出现舞弊行为。

(8)缺乏对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运输方式选择不合理,忽视运输过程中的保险风险,可能导致物资损失或无法保证供应。

(9)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货物质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10)企业未对采购货物检验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或不做处理,可能导致账实不符,企业出现资金损失。

(11)付款申请未经适当审核或审核不严格,未满足支付条件即支付货款或越权支付,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资产资金损失。

(12)缺乏有效的采购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采购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相关会计记录与相关采购记录、仓储记录不一致,可能导致企业采购业务未能得到如实反映,以及采购货物和资金损失。

十一、存货管理

(1)物料入库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入库数量与实物数量不一致,造成企业存货账实不符。

(2)不合格品判定标准缺失或审核不严,未及时处理不合格品,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造成企业形象损失。

(3)货物质检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入库货物质量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4)让步接收产品的判定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让步接收产品不达标,占用库存,影响企业的后续生产。

(5)客户退换货/以旧换新产品/试用品,退回品未经合理检验及判定,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二次销售产品不合格,影响客户体验。

(6)原材料领用申请不规范,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7)销售出库指示不明确,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发货错误,出现多发、少发等情况,影响客户体验,使企业遭受损失。

(8)报废出库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报废,使企业遭受损失。

(9)存货未进行有效的库龄管理,未设置安全库存,未对存货进行管控及追踪,可能导致呆滞库存的产生,占用企业库存空间,浪费企业资源。

(10)未对存货进行库位管理,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对存货进行管控,可能导致临期、过期货物的出现,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货物的使用。

(11)存货仓储保管方法不适当,监管不严密,未对仓储环境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可能导致存货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或因温度大幅变化而使主要材料受损。

(12)仓库进出未进行严格管控,可能导致闲杂人等进入仓库,影响货物安全。

(13)未能准备进行存货减值测试、计提跌价准备,可能导致会计账务中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存货价值,造成账实不符。

(14)存货盘点清查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可行,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盘点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查清存货的真实状况,影响企业财报的真实性与资产安全。

(15)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未及时查明原因,没有制定处置方法或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盘点的效果降低,不利于存货资产保管方式及方法的改善。

(16)存货报废处置责任不明确,审批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十二、财务报告

(1)会计政策未能有效更新,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未经审批,可能导致会计政策使用不恰当,影响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2)重大会计事项,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收购兼并、资产减值等的会计处理不合理或不准确,可能导致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3)未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编制方案或编制方案不合理,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编制混乱,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

(4)期末关账流程不规范,未清查资产、核实债务,或过账、调账不正确,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不准确,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5)各下属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不准确,可能导致合并财务报表基数不准确,,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

(6)合并财务报表内容不完整,相关财务信息不准确,可能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7)财务报告附注编写不完整,表述不正确,披露不充分、不公允,可能导致财务报告质量较差,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8)财务报告未经有效审批,可能导致对外披露财务报告错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9)擅自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或未经相关权限机构审批提供财务报告,可能导致内幕交易或者违反相关信息披露法规的要求。

(10)未定期执行财务分析或者财务分析方法不恰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无法有效利用,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十三、全面预算

(1)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及时,可能导致预算目标与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市场环境、企业实际等相脱离,不具有可执行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2)全面预算下达不力,预算指标分解不够详细、具体或对预算执行过程监管不力,可能导致企业的某些岗位和环节缺乏预算执行和控制的依据,使预算执行或考核无据可查。

(3)预算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体系或考核指标不科学,考核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十四、合同管理

(1)合同谈判前未进行合同对象审查或谈判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法律和财务知识的支撑,可能导致合同谈判失败或影响合同的后续执行,还可能导致企业在重大问题上出现不恰当的让步。

(2)合同文本拟定不规范,可能导致合同出现重大疏漏、被篡改或出现舞弊行为,使得企业利益受损,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和经营效率。

(3)合同文本审核不到位,可能导致合同出现重大疏漏或出现舞弊行为,使得企业利益受损。

(4)未明确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可能发生未经授权或超过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形。

(5)未采取有效方式对合同履行进行持续监督或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或出现法律问题,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6)未及时进行合同变更、协议补充或合同变更流程不规范,可能导致合同条款的改变对企业不利或导致出现舞弊行为,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出现。

(7)未对合同进行统有效的保管,相关部门未及时递交合同或未及时在相关部门备案,不利于企业对合同完整性的核查及合同履行的有效控制。

十五、内部监督

(1)审计计划制订不合理,包括审计范围与目的、时间、人员安排及下一年度审计工作的实施重点等的不合理,可能导致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审计过程不规范,审计人员配备不足,证据缺乏相关性,或与被审查部门沟通不足,可能影响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

(3)审计底稿填写不完整或未经复核,可能导致审计数据失真或审计底稿中存在的漏洞未被及时发现,影响审计报告的准确性。

(4)审计资料归档保存不规范,可能导致重要的审计资料及审计底稿保管不全或遗失,造成相关部门对审计结论存在意见时无法查找对应的审计资料,影响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

十六、行政管理

(1)未对档案进行移交或档案移交不规范,可能导致档案沉淀在个人处,信息保管分散,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2)企业档案管理缺乏明确的编号规则,可能导致在资料遗失时不能及时发现,或在与业务人员交接时,无法确认内部资料与合同的对应情况。

(3)未根据文件密级规定相关的借阅权限,不利于企业对机密文件的管理,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4)档案销毁不规范,可能导致企业财产受损,重要信息资料遗失。

(5)末对档案借阅进行审核、登记管理,可能导致重要信息资料遗失。

(6)未对印章刻制申请进行有效审核或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到具有印章制作资质的企业刻制印章并备案,可能影响印章管理的合规性。

(7)未对印章样模进行留存,可能导致无法对印章信息进行查询,造成印章管理失效。

(8)企业所有重要印章均由一人负责保管,可能导致错弊风险增大造成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9)印章专管员离职时未进行印章保管交接,可能导致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10)印章使用未经审批控制,可能导致违规使用印章,造成企业法律风险增大或出现经济损失。

(11)印章外借使用审核审批流程不规范或无相关人员监管,可能导致外借印章违规使用,造成舞弊风险增大,影响企业的资产保全。

(12)印章变更及废止未经过审批,可能导致假冒企业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风险增大,造成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

(13)印章销毁时无相关人员监督执行,可能导致应该销毁的印章未及时销毁而被销毁人员回收利用,造成舞弊风险增大,影响企业的资产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