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xiangzhihong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李中梓直言:“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可见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遣方用药原则上的重要性。

该理论亦见于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当中,其理法方药多源自于亡佚医籍《汤液经法》。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两个版本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近同,但在内容及内涵上却有诸多不同,目前学界对此众说纷揉。

由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建立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故笔者于该整体观的视域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苦欲补泻之理及规律。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概述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首见于《内经》,主要体现于以下两段原文:《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辅行诀》于辨五脏病证文并方条文中述: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陶云:心德在耎。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可见两部医经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的表述与体例近同,皆涉及五脏的“苦”“欲/德”“补”“泻”,因此称为“五脏苦欲补泻”。

二书在“苦”“欲/德”“补”五脏之味一致,但在“泻”“急食”用味上有着较大区别。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在“苦欲补泻”四字的解读上,《医宗必读》有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即《内经》中的“欲”是指五脏的生理特性,故顺五脏之性为补,本脏所恶为泻,《辅行诀》中以“德”代之,德的古字形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与“欲”同理代表了五脏本身的生理特性。逆五脏之性则“苦”,“苦”指五脏的病理状态,如《吕氏春秋·贵卒》言“皆甚苦之”、《淮南子·精神》言“苦垮之家”。

表明“苦”有疾病、疼痛难忍的之意。综上可知,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以药物之五味相应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疾。

天象、地象有助于理解脏象学说的信息医学理论体系,《辅行诀》中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天为五行之象,地为五脏及五味之形,五行为五脏、五味在地之映射。

因此,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建立基于“五行-五脏-五味”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方式为五行归属思维,并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

假借药物之味进行“补”“泻”“急食”以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天人合一”视域下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考辨

“天人合一”视域下五脏所欲的补味从,《内经》《辅行诀》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描述可知:顺五脏所欲之味为补味,即顺应五脏生理特性之味为补。

虽二书中的补味一致,但于内涵层面两者有着较大差异,《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故《内经》中的五味对应关系是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而《辅行诀》言:“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可见二书对五味的五行归属上,除了甘味属土入脾相同外,余四味对应的五行属性皆不同,并可发现“辛-酸”“咸-苦”对应的五行属性为对宫互换。

因此,若要解译二书补味相同却中有所异之理,需先厘清五味的五行归属这一基本问题,故笔者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从药之五味与“天之五行”“时之五季”“地之五方”特性的相关性展开论述,认为《辅行诀》中五味的五行归属更符合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而《内经》五味的五行归属除甘味外皆呈相反之象,与补脏之理无法自圆其说,故笔者认为其五味的五行归属有所纰漏,当以《辅行诀》为正。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从“天之五行”论五味的五行归属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进行了纲领式的概括:“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味功效的总结于《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从五行特性及五味功效的特性的相似性对比发现:辛味长于宣散、发散,与木之生发之性相似。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咸味长于软坚,软坚散结、破旧革新之力类火。甘味长于补益,其温厚冲和之性类土。酸味长于收敛,其肃降、内收之性与金相通。苦味长于坚,泻火存阴而能润类水。

从上可见,《辅行诀》中五味的五行归属更为合理,即辛味之功效类木之特性,故辛味应属木。咸味之功效类火之特性,故咸味属火。甘味之功效类土之特性,故甘味应属土。

酸味之功效类金之特性,故酸味应属金。苦味之功效类水之特性,苦味应属水。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天之五行应与自然界四时气候、五味特性相应。春三月“发陈”的“推陈出新”“生命萌发”之象与辛味之升散、生发之性相似。

夏三月“蕃秀”之“物繁茂美”“长势旺盛”之象与咸味的火力之势相似。长夏“各十八日寄治”与甘土溉四傍者,承载、生养万物之性相似。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秋三月“容平”所代表的“圆满”“收敛”“肃杀”“平顺”意象与酸味收敛之性相似。冬三月“闭藏”所代表的“生机潜伏”“万物蛰藏”与苦坚泻火存阴以内守、封藏之性相似。

故从五季特性上看,《辅行诀》中的五味与五季特性更为相近,即辛应春而归木。咸应夏而归火。甘应长夏而归土。酸应秋而归金,苦应冬而归水。

《内经》将五方与五行特性进行络属,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即东方应木,南方应火,中央应土,西方应金,北方应水。并总结了四方的阴阳属性:西北属阴,东南属阳。

如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从土灌溉四方而地处中央可推测其属阴阳和中之态。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既对立又是统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因而,若要保持五行-五味的阴阳平衡,“辛-酸”“咸-苦”必然为阴阳对立之势。从五味特性可知,辛味可升可散,其性类阳。酸味可收可敛,其性类阴。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咸味可软可破,具有软坚散结之功,其力如有破旧革新之势,故其性类阳。苦味可坚可泻,坚而可固,内守之象,苦味多寒,泻火存阴,故其性类阴。

从“天人合一”思想看五味对应五行五方之阴阳,可知《内经》之酸应东方、苦应南方,二者属阳,辛应西方、咸应北方,二者属阴,与上述演绎的阴阳之象相悖。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而《辅行诀》的五味之阴阳属性相合,即辛应东方属阳。酸应西方属阴。咸应南方属阳。苦应北方属阴。故《辅行诀》的五味的五行归属更为符合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

《医宗必读》有述:“本脏所恶,即名为泻”。即违逆本脏之的生理特性为泻,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以五味泻五脏之法调整五脏气机,恢复脏气平衡。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内经》《辅行诀》在五脏泻味上,仅泻肝之味用酸相同外,其余四者皆有所异。笔者基于“天人合一”思想,从五脏生理之性、五味功效、五行生克理论考辨五脏所欲之泻味。

从“五脏-五味-五行”论肝之泻味,《内经》《辅行诀》同言:“肝欲散”,肝在五行当中属木,具有春季生发之象以及木喜升发条达的特性。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若肝气升发旺盛,二书皆以收敛功效的酸味泻肝,如张介宾言:“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

其中,《内经》认为酸入肝属木,《辅行诀》认为酸入肺属金,虽同用酸味为泻味以抑制“散”之性,但《内经》之酸味入肝却用以泻肝,不符五行生克之理。

中医知识| 通过“天人合一”理论来考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