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711参加“上海考古遗址”走读活动(1)

 意园 2023-07-13 发布于上海

  2023年7月11日出梅,入伏第一天,参加了“良渚古文明遗址”走读的续篇——“上海考古遗址”走读活动,跟着亮堂堂老师,一天走读了 四个遗址站点。是日苏州最高气温38.0℃,走读热情与高温酷暑并存。

        第一站是位于青浦的福泉山遗址。三十六座良渚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的M207大墓就出土了两付刻满神人兽面纹的权杖。福泉山文物成为近期上海博物馆“崧泽、良渚展览”的文物展示大户。“福泉山遗址”被誉为良渚文化晚期与杭州良渚可以比肩的遗址地。

       第二站是位于青浦的“崧泽遗址博物馆”。这里有“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展馆内还运用先进的3D全息动态成像技术,还原了当年的考古发掘场景及先民们渔猎采摘的生活场景。

        第三站是松江区的“广富林考古文化公园”。上海市政府总计投入了200亿元,历时十年才告建成。半掩地下的陶罐形遗址展示馆的设计,漂浮在水面上的三角屋顶及被水淹没的牌楼无不表现出良渚时代晚期,史前大洪水留下的残迹,以及先民们面对大灾大难而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在水底下还有一条垮越六千年的上海文化实景展示长廊,徜徉其间,有一种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站是闵行区的“马桥文化展示馆”。进馆的墙面上布置了“冈身”的形象展示。它记录了上海地区海岸线的迁移路线及上海成陆史。内部的展示无不表现了马桥先民在沙冈、紫冈、竹冈上顽强奋斗,创造生活的生动场景。







崧泽遗址是“上海之源”,其典型器物是“刻纹镂空陶豆”;

福泉山遗址其典型器物是“良渚文化玉琮”;

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上海之根”,其典型器物是“侧装三角足陶鼎”;

马桥文化是“上海之本”,其典型器物是“鸭形壶”。

195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把江苏省的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江苏省苏州专区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六个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复旦大学考古学家高蒙河教授说,实际上上海远古史的发生地都在上海的西部松江、青浦地区。完全是苏州的历史,上海是借了苏州的光。


第一站:福泉山遗址

福泉山遗址位于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路658号,1957年被发现,1962年开始发掘,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13年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福泉山又名薛道山和覆船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20世纪80年代,通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明,福泉山主体是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台墓地,其中发现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尤为珍贵,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达2800余件,有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壁,象征王权的玉钺权杖和各类精美的玉质装饰品。福泉山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年以来各文化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汉代等时期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

福泉山遗址经过改造,现有陈列馆、139号墓葬、远古人生活场景、朝真道院和福泉禅寺遗迹、抗日英雄纪念塔,以及任仁发、陆机、薛道人塑像,福泉古井、碑廊等景点。














下图为福的N种写法。







下图为祭坛。



下图为西晋文学家、赞美苏州第一诗人、《吴趋行》作者陆机之塑像。







第二站:崧泽遗址博物馆

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松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展馆内运用先进的3D全息动态成像技术,还原了当年的考古发掘场景及先民们渔猎采摘的生活场景。人们可以看到包括“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等等远古文物。众多的第一,佐证了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上海之源”。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大约从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上海。他们就是上海的先民,崧泽则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崧泽是上海最古老的一处原始社会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崧泽先民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被命名为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前文化之一——“崧泽文化”,这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来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崧泽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200年之间,存在的时间较长。

崧泽文化堆积层共有三层。上层是青铜时代文化层,中层是崧泽文化层,墓葬148座;最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层,共发现墓葬17座。

上海第一人。2004年,考古学家在对崧泽进行第五次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7座墓葬,其中1座俯身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尽管他的躯体已腐烂,这就是“上海第一人”。

上海第一房。2004年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平面圆形,形似谷仓的尖顶,它的面积大约有5平方米,门宽1米,墙是用竹子和木头做成立柱再涂上泥巴,屋顶则是由茅草覆盖,像斗笠一样披下来,自然形成遮风挡雨的廊檐。

上海第一稻。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遗存,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被称为“上海第一稻”。这是国内发现的首个稻谷遗存,为中国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上海第一井。1987年和1989年,崧泽遗址发现了两口古老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是最早的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井”。

上海第一村。从崧泽发掘的谷物来看,有100多座古墓,还有稻谷、各种生活器物、水井等等,说明6000年前的崧泽人已经在此定居生活,故称为“上海第一村”。

“距今55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的古老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累积,不约而同进入突飞猛进的创新和变革时期,中国文明开始形成,早期国家开始出现。”复旦大学考古系教授高蒙河说,崧泽文化的最大价值,也许不仅仅在于复原六千年前的上海,而是佐证中华文明拥有多中心的灿烂起源。




























































感谢两位卢老师冒着高温组织走读活动!

感谢亮老师的精彩讲解!

感谢张老师的专业知识分享!

感谢董班长的用心安排!

感谢Judy等老师的辛勤付出!

感谢诸位学友的陪伴和摄影!

文字来源:亮堂堂老师讲义、遗址点展馆介绍资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