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老庄. 2013-06-22

        每个身在大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的市中心在南京路步行街尽头的人民广场。可若要问及四千年前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恐怕就无人知晓了。

在上海市青浦区的重固镇,中心有一座不高的小山,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完整地保留了一份“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从它的切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多种颜色的古文化土层堆积。

这座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的小山就是福泉山,福泉山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上海古文明的发祥地——有考古学家形象的称其为四千年前上海的“市中心”。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福泉山遗址——上海古文明的发祥地

 

近日来,又一考古新发现把福泉山重新推到历史舞台的中央,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触摸到远古年代先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时还发生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工作触及到当地居民的一片小菜地,居民说什么也不同意开挖。工作组实在束手无策,不得不东移到另一个位置。然而奇迹就在这里发生了。

展现在所有人眼前的,是一座距今约5250-4150年(良渚文化晚期)的贵族大墓,有数不胜数的精美玉质随葬品,尤其是M204大墓出土的玉璧多达9 件,其中一件大玉璧直径达26.4厘米,比以前福泉山发现最大的玉璧还大0.4厘米;出土的玉锥形器长达40厘米,也超过了以往福泉山发现的玉锥形器;在 一件玉琮上刻有精美的神像纹和鸟纹,与之前出土的琮形镯极为相似,对研究当时先民的图腾信仰和制玉工艺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出土的玉器造型精美别致,完全可以与当代玉器媲美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福泉山就频频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出现。

更大的发现源自于一次偶然。

1977年的一天,重固中学师生正在福泉山下的田间挥汗如雨。这时有同学发现田土间有很多陶制器皿的残片,便特意留存起来,后经专家测定,这是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时的陶器。这次偶然的发现,引发了考古工作者对福泉山更大规模的发掘。

1982—1988年间,在福泉山共发现崧泽文化的居址1处、墓葬19座,良渚文化墓葬30座,以及战国墓6座,西汉墓96座,唐墓l座,宋墓2座,共出土各类文物2800余件。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被誉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玉琮。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上海博物馆典藏的神像飞鸟纹玉琮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与玉璧一样,都是远古时期祭祀的礼器。《周礼》中有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因此玉琮的用途,一向认为是“礼地”的器 物。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法器,带有 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外方,寓意“璧圆象天,琮方象地”。巫师们常用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来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

更重要的是,玉琮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有玉琮出土的墓葬往往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墓中还常有殉葬的现象。

有如此昂贵精美的玉器陪葬,还有活人殉葬,可以想见,几千年前,这里已是王公贵族居住之所,一方富庶之地。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周礼》中有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璧和玉琮都是祭祀的礼器

 

为什么先民偏偏选择了福泉山做生息之地呢?

这要从福泉山的地理位置说起。福泉山昔处东海之滨,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先民们在这一地区,择高而居,既可上山围猎又可出海捕鱼,走出家门就可刀耕火种,发展农牧生产。

为了生存繁衍,福泉山人上山采石,制成工具,有时还到河谷拣取所需的石英岩、卵石等各种石材作石斧、石凿。他们用石斧开伐树木,击毙野兽,用纺轮来捻线结 渔网。当时的福泉山人还会制作陶制的网坠,把它们系于网的下端,这样撒网时,渔网下端因悬重而张开,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时至今日捕鱼撒网还在运用这个原 理。

后来,动物的骨牙也被巧妙地利用,经过劈折、削磨,制成各种形式的镞,细长的一端磨出尖锋,另一端保留原来的骨关节,作穿刺缝缀的工具。

 

四千年前上海市中心在哪

先民智慧的结晶:陶制网坠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福泉山人的勤劳和智慧,使得这里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在5000年前,福泉山人已由渔猎为主,转为农牧业为主。这时的福泉山人已懂得把居住地周围的小块土地,平整为田地,按照不同的季节分别栽种粳稻和籼稻。 收获后,他们用石块拍击脱粒、去除谷壳,同时把种子用陶器储存起来。他们还会捕捉着梅花鹿、獾、獐、水獭、水牛等各种野兽,还可以随手采摘杏、梅、桃、桔 等野生果实,用来滋润、丰富生活。从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古灶塘来看,当时的福泉山人已不再茹毛饮血,改以熟食为主了。

远古时期的福泉山人就心灵手巧,他们不仅会缝缀兽皮、编织衣服以遮羞御寒,还早就学会用玉石来美化装点自己。透过八十年代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器形精美、做工考究的石镯、玉玦、玉璜、玉琮、玉璧来看,早在五、六千年前人们制作的玉器,雕凿和加工已经自成体系,完全可以与当代玉器媲美。

就这样,福泉山一步一步成为远古时上海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或许千万年后,人民广场与大上海“市中心”的所有记忆会像今日的福泉山一样不易为人所知。到那时,不知道后人又会怎样得知现在的灯火辉煌、繁华盛景。


(贾云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