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幸福快乐大叔 2018-06-01

2007年,上海考古工作者又在北距福泉山遗址的吴家场村,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权贵墓地,已发掘了两座,出土文物精美。这充分说明福泉山遗址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处遗址中心。现就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各类精美玉器,向广大文物研究者、爱好者作如下介绍,以供鉴赏。

玉钺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钺

高12.4、刃宽9.3厘米,乳白色,器身光滑,表面有二道明显的线切割遗痕,圆孔为管钻对钻而成。弧刃,刃口无使用痕迹。1986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101号墓出土。

玉锥形器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锥形器

长10.7厘米,透闪石,乳白色。方柱形,一端钝尖,一端有长榫,榫上有小孔。器身有一面可见一条明显的线切割痕迹。1982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9号墓出土。

锥形器的起源多被认为与箭镞有关,用途也有法器说、饰件说、砭石说、祖宗崇拜说等,从出土的众多形制、位置分析,可能有多种用途。使用锥形器的有男女老少,有贵族也有平民,在良渚文化时期极为普遍。

神人兽面纹玉锥形器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神人兽面纹玉锥形器(局部)

长15.3厘米,透闪石,湖绿色。玉色滋润透光,有少量土沁。方柱形,一端作四棱钝尖,另一端有短榫,榫上有一对钻小孔。方柱体上有两节纹饰,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较常见,系神人兽面纹的简化。以对角线为中心,由戴冠的神面与兽面构成一组纹饰,两条横凸棱表示头冠,两端见三角形的阴刻圆圈表示神人的眼睛,其下以一条凸横档表示神人的嘴,由此构成神面。兽面以两个椭圆形凸面作眼睑,线刻圆圈作眼,桥形凸面作额,一凸横档作鼻。由兽面观察,上下两节纹饰错位。图案虽简化,但神与兽面的形象仍栩栩如生,透露出威严的气势、尊崇的地位。锥形器应为悬挂之物,从神人的排列来看,锥形器上的纹饰应是给佩戴者本人观赏,他人很难领略。1982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9号墓出土。

重圈目纹玉锥形器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重圈目纹玉锥形器

长5.4厘米,透闪石,乳白色。圆柱形,一端钝尖,另一端有小榫,上有一对钻小孔。近榫的圆柱体上以减地法雕琢一对三重圈组成的目纹,是一种简化的神人纹。通体精磨抛光。良渚玉器中以凸线阳纹作装饰,这是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仅见的器物。1984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60号墓出土。

对于玉锥形器的使用,还是能发现明显的等级区分,琢刻神人兽面等图案的锥形器,往往见于权贵墓中。其图案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不论雕刻何种图像都是尖头方向为上端,推测人们在使用这类器物的时候也应是尖头向上的。

玉柄形器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柄形器

长10.3、宽0.8厘米,绿灰色,有土沁,一端圆锥形,穿一孔,另一端圆柄形。器身采用减地法凸出6组琮形方座,每组分为两小节,一节刻三条平行凹弦纹,另一节有一块凸面。其使用方式应与玉锥形器相同。此器形制规整,制作精细,良渚文化中仅见此一件。1987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144号墓出土。

玉冠徽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冠徽

高3.6、长5.1—6.8、厚0.5厘米,透闪石,乳白色,有土沁,沁呈灵动的水波状。扁平倒梯形,上宽下窄。上端锯割出两耳一角,呈冠顶状,下端凸出扁榫,榫两端钻有两个小孔,实心钻。角下方钻有一个圆孔。全器制作规整,琢磨精致。1984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60号墓出土。

1999年在海盐周家浜遗址墓葬中曾出土一组完整的象牙梳。齿状器和此冠状器组合的“梳子”,得以明确其使用方式,因此重新定名。还有学者认为,从玉梳背“宫”字形形状和佩戴头部的出土位置来看,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有着高于“梳背”的更为特殊的含义,可定名为“冠徽”。

玉带钩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带钩

长3、宽2.1、厚1.8厘米,透闪石,玉色乳白,间杂土沁。一端方块穿一孔,孔壁光滑,另一端切割成弯钩,钩内留有钻孔,锼刻痕迹。器表高度抛光。出土时位于墓主腰部,为我国年代最早的带钩。福泉山玉带钩的发现,使中国穿戴用带钩的历史提前了近2000年。1984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60号墓出土。

组合玉项链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组合玉项饰

周长81厘米,这是一组由70颗不同的管、珠等物串联的项鉓,其中有1件仗端饰作为坠饰、2件细刻神人纹的玉管、2件扁轮形带凸棱玉管及5颗绿松石等。1982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9号墓出土。

良渚文化时期多件玉管组成的串饰,一般都作为项饰出现于墓主人颈部。也有头部以下或周边以及头端、葬具之上发现的。常见的玉器组合情况有:玉管与玉璜、圆环形牌;玉管、玉璜组成一组璜串等。

组合玉项链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组合玉项饰

周长60厘米,这串项链由大小不一和形状不同的47颗珠、2件管和6件锥形器串联组成,出土时位于人骨的胸部,呈“8”字形排列。玉料有的呈湖绿色、有的已变乳白色。按发现时的部位复原:锥形器分别在左、右两边各有3件,中间以2颗玉珠相隔。项链下部下坠为牛鼻形玉珠。整串项链美观大方。1983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74号墓出土。

神人兽面琮形玉管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神人兽面琮形玉管

高7、宽1.2厘米,叶蛇纹石,湖绿色。细高琮形,两端出射,中有小孔,器表以两侧为中线,以阴刻和浮雕的方式雕刻两组神人兽面纹。此组琮形管出土于墓主的上肢骨旁。1982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9号墓出土。

这种器物因形似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得名,实是神人兽面纹在玉管上的体现。有时作为串饰的一部分,良渚墓葬中往往成对放置,也有学者推测它是玉钺杖上的挂饰。

玉鸟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玉鸟

高1.88、身长2.6厘米,透闪石,乳白色。尖喙上扬,其下有一圆形穿孔,实心钻对钻,既表示鸟目又可系绳佩挂。整器虽寥寥数刀,却刻划出鸟儿昂首振翅,一飞冲天之刹那的神态。下部残。1987年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良渚文化126号墓出土。

新石器时代,鸟的形象在陶器、玉器等遗物中屡见不鲜,但是不同于其他文化中多表现猛禽形象的玉鸟,良渚文化玉鸟的喙部短直,似雀、鸽之类的温顺鸟类。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鸟多为俯视的形式,而侧身玉鸟极为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