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9-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2023-07-14,星期五,天气:晴

      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发轫于何时何处?文明的长河是如何流淌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2022年夏天,“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成为申城最“热”的文化盛事。本次“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第二个大展,我们将目光从黄河中下游追溯到五千年前后的长江下游地区。这里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核心,从水稻栽培、犁耕技术、手工业制作和玉礼器等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放眼世界,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等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有着相近的文明化进程。良渚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迈入早期国家形态的区域文明,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寻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摘自上博官网)

      【凌家滩文化 | 石猪】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高38.0厘米,长75.0厘米,宽22.0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石猪出土于凌家滩遗址。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总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长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性聚落。
       凌家滩文化是一支制玉、用玉高度发达的文化,被誉为中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也是良渚文明的源头之一。猪这一形象,在凌家滩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出现。这件石猪出土于2007年,在23号墓墓坑的填土上方被发现,周边还有较多回填的石块,可能是此类大墓的特殊葬俗。
       猪的体型硕大,重达88公斤,由圆雕工艺雕琢而成。仔细打量,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经把猪的形象刻画得相当逼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尺寸: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0厘米,孔内径3.8厘米。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M12:98)。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琮重约6.5千克,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堪称“琮王”。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的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徽),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琮体四周的方形凸面处,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以转角为中轴向两侧展开。琮的功用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琮是一种通天的法器,也有学者认为琮是宗教权的象征。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78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出土。图片

2009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0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瑁镦组合玉权杖】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出土高5.72厘米,宽8.4厘米,厚约1.5厘米。权杖可能由有机质的材料例如木头制成,反山12号墓中的权杖头上有玉制的“瑁”,底部有玉制的“镦”装饰,有机质材料的权杖柄腐烂后仅剩两端的玉器,二者相距约55厘米,可知权杖大致原长约60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 | 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反山是良渚古城内一座人工堆筑而成的高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良渚文化级别最高、最为奢华的王族墓地。墓地以M12为中心,共11座男女权贵墓葬有序排列,出土各类精美器物1200余件,尤以占据绝对比例的玉器及其中首次发现的多组完整“神人兽面纹”图像最令人惊叹,是良渚社会最高的权力象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9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0号墓出土。图片

2009年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2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3号墓出土。图片

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3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4号墓出土,故宫博物院藏。图片

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图片

1982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图片

1982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图片

1982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3号墓出土。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2003年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52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6年浙江嘉兴刘家墩遗址采集。图片

2013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35号墓出土。图片

2016年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出土。图片

1987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40号墓出土。图片

1988年上海金山亭林遗址10号墓出土。图片

2004年浙江桐乡姚家山遗址2号墓出土。图片

1990年上海金山亭林遗址21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刻纹陶豆】2016年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96年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27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豚形灰陶壶】1960年江苏苏州梅堰太浦河采集。图片

图片

图片

2002年江苏常州新岗遗址39号墓出土。图片

1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52号墓出土。图片

2012年江苏兴化蒋庄遗址12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7年上海青浦西漾淀遗址1号井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图片

图片

2001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24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6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51号墓出土。图片

1996年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11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6年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5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5年浙江嘉兴雀幕桥遗址出土。图片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65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101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88年上海金山亭林遗址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4年浙江海盐王坟遗址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鹿角镦饰,2010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51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10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79号墓出土。图片

2016年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出土。图片

2004年浙江余杭石马兜遗址21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年代: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尺寸:高15.5厘米,口径8.1厘米。1966年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卷沿、短颈、圈足,口沿与圈足皆呈花瓣形。腹部分内外两层,内层窄肩、束腰折腹,外层丰肩、弧腹,内外两层在肩及底部相接。陶壶内层起实际承装功能,器身外层刻镂出圆圈及三角纹,与足部镂孔相呼应,起装饰作用。这件陶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少见的精品,说明崧泽先民在追求器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审美与艺术创作。图片

1996年浙江海盐西塘桥采集。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300年),尺寸:高21.0厘米,底径7.0厘米。1989年浙江嘉兴大坟遗址出土。嘉兴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呈人首三节葫芦瓶体。瓶首塑小头人面,两眼内凹,鼻梁隆起,双耳耸立,张口若语,脑后束短辫,长颈粗脖,溜肩、弧胸、圆背、鼓腹,体态肥硕。胸前开一椭圆形大口,口内中空,与瓶体贯通。瓶底作小圆足,略外撇并饰锯齿状缺口若干,整个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此器物很可能与当时祭丰收、求甘雨、降生灵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5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20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1号井出土。图片

图片

1986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101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77年江苏昆山太史淀遗址采集。图片

图片

图片

        崧泽时期先民对于玉石材质的辨识、开采有了划时代的提高,透闪石、阳起石类的软玉逐渐成为主流。长江下游区域的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都是同时代最先进的治玉族群之一。崧泽时代制玉以片状切割的单体加工工艺为代表,在切割、钻孔、抛光的技术上已非常精湛。良渚文明将玉器制作推向了极致,不仅在各类造型加工手法上灵活自如,更是能娴熟地运用浮雕、阴刻、微雕等技法。方家洲、中初鸣等玉石加工地点的发现,为了解崧泽和良渚文化专业化生产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材料。(摘自上海书画出版社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集》)。

玉璜(线切割痕),崧泽文化,1995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123号墓出土。图片

玉料(片切割痕),良渚文化,2002年浙江余杭塘山遗址出土。图片

1978年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采集。图片

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67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透雕玉冠状器】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M16墓主头部。通高5.27、上宽5.4、中宽10.34、下宽6.3、最厚0.4厘米。透雕与线刻结合方式表示神人兽面纹,两面均雕有神人兽面纹。目前它的用途还是根据共出物来推测,可能为“涂珠嵌玉的木质神像”的组合件;还发现冠状器镶嵌于象牙梳上,因此也可能用做“玉梳背”。图片

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 | 绞丝纹玉镯】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11号墓出土。瑶山11号墓是良渚王后的墓,出土很多玉璜、管串,绞丝纹玉镯迄今仅此一件。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 | 透雕玉冠状器】2021年浙江余杭北村遗址106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片

      【凌家滩文化 | 玉冠状器】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5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冠饰分为上部饰件和下部底座两部分。顶端饰件为“人” 字形尖角,两端向内卷成镂空圈状;饰件底部与底座相连,之间形成弧边三角形镂空。底座略呈长方形,两侧束腰,上琢磨三条凹槽,两端各有一孔可与冠连缀。该冠饰可能为凌家滩先民所佩冠饰的真实反映,凌家滩出土玉人冠上的装饰与之类似。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4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0号墓出土。图片

2012年浙江余杭官井头遗址64号墓出土。图片

2004年浙江余杭石马兜遗址55号墓出土。图片

1991年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图片

200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144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5号墓出土。图片

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60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玉三叉形器】1993年浙江临平星桥横山遗址2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玉三叉形器】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01年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108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玉璜串】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4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2年浙江余杭汇观山遗址2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7号墓出土。图片

1984年江苏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图片

图片

1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59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6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126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玉璜串】1987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2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 | 玉冠状器】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2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冠状器造型取自于良渚神人兽面纹的介字形冠帽,底部有卯销孔与象牙质或木质梳齿相接,插于发上。墓主人头戴冠状器,把自己当作神的化身或代言人。 图片

      【良渚文化 | 玉牌饰】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10号墓出土。平面略呈倒三角形,上端平直,中间凸出帽尖 , 底端圆弧。正面雕琢出略简化、变形的神人兽面像。神人羽冠下缘镂空, 省略上肢,兽嘴刻于器底边缘。牌饰背面为平面 , 有四对隧孔, 出土时位于墓主脚端 , 推测可能是缝缀于衣物下摆的饰件。图片

 【良渚文化 | 玉冠状器】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2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带盖玉柱形器】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9号墓出土。图片

【良渚文化 | 镯式玉琮】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兽面纹镯式玉琮,1977年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采集。图片

【良渚文化 | 龙首玉镯】2021年浙江余杭北山遗址106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95年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8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凌家滩文化 | 虎首玉璜】在展览中首次“合体”的虎首玉璜。这两件可以拼合起来的虎首玉璜并不是同时出土的。一半是1987年含山征集到的,现藏于含山博物馆;另一半则于2007年在凌家滩遗址22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次上博策展团队在走访长三角19家文博单位时,将“两半”一并借来,使得虎首玉璜在展览首次“合体”,尤为难得。虎首璜在凌家滩遗址一共出土4件。这种偶合式虎首玉璜,专家认为具有“合符”的含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1年浙江余杭北村遗址106号墓出土。图片

1977年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采集。图片

1987年浙江余杭凤山采集。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2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4号墓出土。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6号墓出土。图片

1996年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4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8号墓出土。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3号墓出土。图片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500-5300年),尺寸:高3.5厘米,宽8.4厘米。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98HLM29: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双面雕刻,玉鹰呈展翅飞翔状,双翼作猪首形,鹰首侧向傲视,似与两侧兽首相呼应。鹰眼、猪眼和猪鼻孔都以穿孔表示。鹰身饰以圆圈间八角星纹,中心作一圆孔。此器造型独特,内涵丰富。有学者认为,八角星纹象征着太阳,而这件玉鹰则是当时太阳崇拜、鸟崇拜、猪崇拜三位一体的综合,也可能是三个部落联盟的图徽。图片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2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93年江苏常熟罗墩遗址8号墓出土。图片

凌家滩文化,玉龙,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6号墓出土。图片

1977年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5号墓出土。图片

      透雕玉人首形饰,年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尺寸:长5.5厘米,宽1.3厘米,厚0.2-0.4厘米。1991年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K91ZM77:71)。南京博物院藏。这件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之一。

      透闪石,浅绿色,大部分受沁呈鸡骨白色,少量红褐色沁斑。图案开始于顶部,是一只立眼平视、长吻翘尾的小鸟,胸部下垂,做栖息状。鸟腹下部与其竖立匍匐小兽所伸出的吻部相接。兽头较小,弓背、短立尾,前后脚分别立于自人物头部延伸出的尖弧状物体的弧形内侧,该尖弧状物顶端与鸟尾部相接。底下羽冠人物为方形阔面,圆眼,翘鼻,短颈,下体作屈膝蹲踞式。图片

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号墓出土。图片

2004年浙江桐乡姚家山遗址6号墓出土。图片

2001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6号井出土。图片

2010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82号墓出土。图片

1961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37号墓出土。图片

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图片

图片

2018年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保安桥遗址出土。图片

1982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9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2008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4号墓出土。图片

图片

图片

1987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福泉山墓地144号墓出土。图片

      象牙权杖,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尺寸:长97.0厘米。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10QFM207:61),上海博物馆藏。

       象牙权杖主体为片状结构,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以转折处为中轴线,用浅浮雕的方式细致地表现出神人兽面纹的主题,共有十组,主题纹饰外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权杖主体上大下小,顶端平直,下端为凸出的榫状结构,插入镦部。镦部呈椭圆形,主题纹饰为两组鸟纹和兽面纹。

       这类象牙器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物,但都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复原。这件象牙权杖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完整清理。它的发现,也说明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以往认为的玉质礼器,还存在以稀有资源为材料的其他质地礼器。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