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重量级的国宝文物,良渚玉琮!什么是琮呢?根据《白虎通义》的记载:“圆中,牙身,外方曰琮”。再参考清末《古玉图考》中玉琮的造型,我们可以判定琮是一种玉器制品。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件玉琮,出土于良渚文化反山墓地12号墓,是目前所知良渚玉琮中的代表性文物,堪称“琮王”! “玉琮王”的概况 这件玉琮是新石器时代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玉琮整体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车工两字合成一字。”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可见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这件良渚文化的玉琮,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良渚先民们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与天地神灵沟通。 由此可见,这件玉琮王,不仅制作技术高超,堪称良渚文化的代表,更是先民看重的一件礼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宗教意义。 主要特征 该琮王由软玉制成,呈黄白色带紫红色瑕斑,上面琢刻有精细独特的纹饰,对称工整,匠心独具。玉琮四面竖槽内上下布列神人兽面图案,尚属首次发现,该图案细如毫发,肉眼极难辨识,被确认为良渚人的“神徽”;而横槽下方则雕有兽面纹,两侧又各线刻一形体夸张的“神鸟”图案。 这种神人、兽面和鸟纹的组合纹饰,在同类玉琮中具有代表性。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深沉严谨,对称均衡,以浅浮雕装饰手法见长,尤其线刻技艺,后世几乎望尖莫及。这件琮王从同期出土的器物判断,时间应是良渚文化中期,迄今约五千年。 《周礼》有“黄琮礼地”、“璧琮以殓尸”的记载,由此推断玉琮在当时应该是一种礼器,或许就是祭礼巫师沟通天地的重要法器。该琮王出土时,平整地置于墓主头骨左上侧,可见它对于墓主的重要性。 文化艺术内涵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单从它的外观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历史的厚重感,在玉器的表面之上,布满了时间的痕迹,满身的沁色,无不在向人们讲述它过去的辉煌历史。 这件玉琮共有二十四组兽面纹。所有兽面纹都隐藏在纷乱的线条之下,看上去威严甚至透出凶猛的意味,似乎也在印证先民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 这件精美厚重的玉琮王,对于我们了解研究良渚文化的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良渚文化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向我们揭示了华夏古代文明的诸多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