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之“六瑞”:玉琮

 自华居 2017-10-16
汉唐集韵 2017-10-14

玉之“六瑞”(其三):玉琮

古人说尊天法地,又称天下,帝称天子,是敬天而不尊地吗?其实不是,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天地本来就存在,无所谓先后,纯出自然。

老子画像

但古人对天地的感情不同,对天,敬里多出一个“畏”,为什么畏呢?因为天变化无常。人类发展初期,与大自然相比可以说是非常弱小了,其实即便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面对大的自然灾难,还经常无可奈何,更不要在说刀耕火种的古代了。对地则不同,敬里多出一份“爱”,因为它稳定,承载万物,养育我们,所以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敦煌研究院对外披露了一组莫高窟壁画影像,揭秘先民春耕劳作之场景。据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故事之春耕-北周》记载,周时,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吉礼,寓意“敬天保民”。

前面我们讲了六瑞之首的玉璧,《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礼地的“玉琮”。

战国曾侯乙玉琮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形内圆外方,上下贯通,学者认为这种形态意为天圆地方,天地贯穿,可以与天地神灵沟通,是玉器“六瑞”中重要的祭地法器。

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之一,1936年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玉器作为新石器中华玉文化的中心之一,和北方的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玉器并驾齐驱,形成了史前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在此出土的玉琮,玉材多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居多,但种类繁多,而且琢磨精美细致,纹饰瑰丽华美,工艺水平达到了鬼斧神工的高度,其中一件高80.5CM射也上端8.3-8.4CM,射孔下端7.4-7.5CM,孔径上端4.3CM,下端4.2CM,器呈长方柱体,上大下小,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二十五节,每节均以四个琮角为中心雕饰简化人面纹。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且因器形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有“琮王”的美称。

良渚琮王

良渚琮王局布图

商代的玉琮一般光素无纹,也有的四个角的凸棱上刻平行弦纹和圆点纹,还有伏蝉纹和突起半圆形。

商代妇好墓出土玉琮

西周时期的玉琮发现极少,陕西西安沣西西周贵族井叔墓中出土一件玉琮,玉质为青色,雕琢精细,琮外表雕刻变形凤鸟纹,钩喙大尾,时代特征明显,是西周非常盛行的纹饰,常装饰于青铜器。

西周凤鸟纹玉琮

春秋战国时期玉琮有素面和兽面纹两种,素面琮形制较小,造型简单,制作粗糙,出土于一些中小型墓里。兽面纹出土于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装饰的兽面纹明显是受西周凤鸟纹的影响。

战国兽面纹玉琮

汉代已不用琮随葬,但遗留下来一些用玉琮改制的其他玉器。例如江苏涟水三里墩汉代墓中出土一件银鹰座玉盒,其玉盒也是用玉琮改成的,下面配上银质鹰座,颇为华丽大方。

西汉银鎏金底座玉盒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以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仿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不同,仿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古旧的程度更难做的逼真。

嘉德香港2015春拍上拍的宋代仿良渚文化玉琮,7×7cm。整体为方饼状,突出的四角立面各琢刻一简化的神人面像,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用浅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层次丰富,阴刻线细如发丝。玉琮四面中央各有清代琢刻的御题钤印依次为:“古稀天子宝”、“五福五代堂”、“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宋代制玉仿古之风盛行,本品制作精良,且带有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