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之重器:细述那些镇国之宝(17)

 芝润斋 2015-09-21

国之重器:细述那些镇国之宝——良渚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玉琮是一种外观呈方形,内有圆形钻孔的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礼器。很多学者根据古书《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认为玉琮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仪之器,而实际上玉琮的出现年代要远远早于西周时期,它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玉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处重要的古代文明,距今约5300—4200年。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器制作极其精美,已知的玉器种类可达几十种,其中又以玉琮的制作最为精湛。起初受古文献的影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玉琮就是祭祀大地的玉礼器,实际上从“琮”字的字义上来理解,左边的“王”字旁就代表了玉。任何带王字旁的文字如“珏”、“琼”、“琦 ”等都跟玉有关。右边的“宗”字显然跟祖先有关。最初的玉琮就是良渚先民们用来祭祀祖先的玉礼器。1986年6月的一天,浙江省考古队在反山的良渚文化墓葬挖掘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玉器。其中编号为12号的墓葬中,竟然出土了一件高8.8厘米,射径17.6厘米,孔径4.9厘米,重达6.5千克的特大玉琮,后被人们称为良渚文化的“玉琮王”。 

国之重器:细述那些镇国之宝——良渚琮王

“神人骑兽”纹细部图案

       起初,考古人员们只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保护好这些出土文物上面,并没有过多关注大玉琮上面的纹饰。这批玉器被送往文物库房进行编号、拍照,当照片冲洗出来,一位摄影师看到照片后,惊奇地发现玉琮每一面上竟然都刻画了一幅头戴羽毛发冠的神人骑在神兽上的图案。经过考古专家们研究,良渚“玉琮王”每一面各刻画了两幅纹饰相同的“神人骑兽”图案,呈上下排列,四面一共8幅。每一幅图案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玉工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刻而成。

       如果想要完整的看清这一幅图案,我们普通人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才能够看清楚。图案的主体为一神人,其脸面呈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三角形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两排平齐的牙齿。头上戴有高耸宽大的羽冠,内层刻有连续卷云纹的帽饰,外层为放射状羽翎的大冠。脸面和羽冠均为微凸的浅浮雕,神人四肢以阴纹细刻而成,上肢作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即胸前都有卷云纹饰。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有椭圆形的眼睑,之间以桥形凸面相联,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有两对獠牙。神兽下肢作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令人惊叹的是,完成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的阴线刻划,每一条阴线的宽度通过放大镜观察有的竟然比头发丝还要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在4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在没有青铜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在方寸大小的地方完成这一刻划的!直到今日,考古学家们仍然没有揭开良渚阴线刻划痕的秘密。

       “玉琮王”的四个角又分别刻画了八组简化了的“神人骑兽”图案,每一个角分为四节,其中简化的神兽一节还装饰有鸟纹图案。

       良渚玉琮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的时间,受地下化学元素影响往往被沁成“鸡骨白”一样的白色表皮,但白色的下面受到土壤里铁元素的影响又呈现出红色,没有受沁的地方才会露出玉质的本来绿色。

       现在这件国宝保存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五千年文明瑰宝》展时,良渚“玉琮王”第一次出现在了首都市民们的面前,每天前来观赏它的游客可达万人,人们都争相一睹这可以见证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