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谢那个一边焦虑,一边做事的自己

 新用户4169eMl8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不少患抑郁症的人自杀的事件。其中,多数是产妇,其次是家庭主妇。评论中总有总有相当部分人会说产妇/家庭主妇矫情,对那些带着孩子一起自杀的女人更是口诛笔伐,甚至说她是个自私的人,自己想死还带着孩子一起死。

然而,人们真的是关注这些得了抑郁症的人吗?不见得。一位敏感的写作者——王建平,他在《超限思维》里说:“大部分人所谓的关注,只是对抑郁症能够导致患者自杀这件事感到好奇而已。”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抑郁症是被人们歧视的。

王建平,一个患了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的写作者,每天写1000字,出了一本叫《超限思维》的书。他在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出发,总结出神经症、抑郁症等高敏感人群提升心智、突破固化思维,以实际行动寻求自我救赎的进击之路,为同样患神经症、抑郁症的高敏感人群提供了参考。

诚如作者所言,高敏是一种优势,作者很贴心地在书里提供了全书的思维导图。

我很赞同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无法改变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原生家庭以及环境的看法,关键是改变自己的思维,但是,只有改变了思维模式,突破固化思维,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完成自我救赎。正如王建平在书里提到的那样——“书不是药,它充其量在你迷惘的时候给了你一个方向,路还是需要你自己走下去”,“能救他们的不是某个所谓的人,而是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不是这篇文章所说的神经症患者,我替你感到高兴,但是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对神经症患者多些理解。如果你不幸成为神经症患者(我自认为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我才会看这类书籍),并且有幸翻开了《超限思维》这本书,我认为你首先得感谢一个人,感谢他“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执着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难化为内心的苦难,负重前行”

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一、神经症患者什么样?

王建平说:“我们都承受着某种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存在的。”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说抑郁的人矫情的原因,因为正常人不存在这种痛苦。他们没有经历过,无法体会内心那种冲突的痛苦。

长期被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折磨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王建平在书里列出了十个特征,我整合为三种。

  1. 追求完美,对自己后悔、愧疚和失望,对现实不满

作者在书里指出,神经症患者神经异常敏感,习惯于为自己创造一个完美的形象作为参照物,然后和现实的自己做对比。然而现实的自己又与设想中完美的自己差距太大,于是,他们不断否定自己,“我不该是这个样子。”“我原本应该过得更好些。”“我总是这样一事无成。”“我太懦弱了,如果我再勇敢一些就好了。”

艾米丽.雷诺兹在《不抓狂人生指南》中说:“你心里可能总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生来就是个破碎、不完整的人。”

神经症患者常常自厌,他们不知不觉地以自己为中心,特别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极少关注自己以外的世界。

他们无法接纳那个达不到标准的自己,哪怕那套标准谁也达不到。他们满腹牢骚、过于“自恋”会转化成自我苛责甚至自暴自弃。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一整套可行性方案。

作者王建平在《超限思维》里指出,神经症患者仿佛与毒蛇共处一室,即使被毒蛇咬一口,也无法得到帮助。他们埋怨外界对自己的不理解,并出于固化思维,他们无法客观地观察自己,反而自我伤害。强迫自己去实现某个目标而不可得,这是任何负面情绪产生的唯一直接原因,也是固化思维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2.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和热情,悲观且思维固化,做不到自律

神经症患者的表象显示他们的精神状态不佳,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兴趣。无论面对怎样的新鲜事物,他们形成习惯性地往坏处想的固化思维。

固化思维通常由社会环境如原生家庭的长期暗示和刺激所造成。例如,如果孩子长期受到父母语言的贬低、打骂等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虐待,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和关注。他们害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害怕说错或者做错什么而被责骂。于是,他们形成这样一个保护机制,那就是消极应对,不回应,不反抗。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固化思维。

王建平说“我们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个被固化思维控制而不自知的巨婴。”

神经症患者在童年时期遭受来自父母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虐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他们人格分裂。例如,澳大利亚女子珍妮,因长期遭受父亲性侵,分裂出2500种人格来分担父亲带给她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带给神经症患者的伤害是长期而深远的。他们非常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他们无论内心怎样崩溃,都竭力维持外表的统一。

3.害怕社交,道德感强,压抑自己的欲望

神经症患者通常对社交焦虑甚至恐惧。比如,“害怕在公共场所讲话或执行任务,害怕使用公共洗手间,害怕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害怕有他人在场的时候写字”(《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

他们之所以对社交焦虑是因为害怕别人对他们的消极评价。消极的评价会将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激活并放大,进入恶性循环。

王建平在书里提到,神经症患者的道德感通常很强。

艾米丽.雷诺兹在《不抓狂人生指南》里指出,那些抑郁到自杀的人有着很严重的精神病,自杀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的思考。她还说,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私的,不考虑亲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他们在自杀之前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如何应对自己自杀这件事,而不是考虑自己,毕竟自杀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做出决定的事。

王建平说:“因抑郁症自杀,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精神的破产。”

正是因为破产了,所以选择自杀来结束痛苦。

神经症患者不仅道德感强,通常习惯于附和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埋怨自己不够勇敢。

王建平说:“他们不断地伤害自我,无非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1.无法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内在行为)

2.不敢违背相应的道德观念。(外化行为)”

二、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神经症的产生主要由人们的原生家庭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1. 原生家庭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武志红

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一直宣导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此,无论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孩子只有孝敬父母的份。正因为这种教条,父母的打骂与侮辱,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的独立个体需要尊重这件事。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提到有毒的父母的几种类型: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语言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这些有毒的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恐惧、责任和负罪感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孩子一同成长,孩子就成为了中毒的孩子。

在有毒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懦弱、敏感、人格缺失。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

  • 我无法信任任何人

  • 我不值得被关心

  • 我不值得更好的

  • 我永远不会成功

  • 我没有毅力

  • ……

这种负面的评价会困扰着成年后的孩子,让他们形成固化思维,且倾向于将事情往坏处想。

苏珊.福沃德博士指出,分析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控诉有毒的父母,而是给那些曾经受过和正在经历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具体策略,给他们以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摆脱出来,恢复自信和力量,从而收获自由和幸福。

王建平在《超限思维》里也提到,如果不了解原生家庭的暗示的影响,“仅仅以'不能责怪父母'为由拒绝回望过去,恰恰是一种逃避。原生家庭的暗示影响极为深远,甚至是固化思维形成的基石。”

2.环境暗示

春节回家的那段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农村里但凡有智能手机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更不论他们会不会用手机打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刷抖音短视频上瘾。似乎只要有短视频,他们就能够一坐一整天。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娱乐”活动——营销者挣到了钱,消费者打发了时间。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赢的只有营销者,自己却不仅输掉了宝贵的时间,还在时不时发出的爆笑中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一方面,营销者们挖空心思,铺天盖地地广而告知,拍短视频多么挣钱,引导用户大量拍短视频;另一部分人则被这些经过包装的短视频吸引并观看,成为消费者。

这跟超市里卖糖果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一面要求孩子少吃糖,另一方面,商家却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把心理学研究得透透的,把糖果做得花花绿绿,包装得五花八门,并且放在超市最显眼处。试问哪个孩子能够抵挡得住这种诱惑?有时候甚至连成人都无法抵挡。抵挡不住的孩子才是正常的,抵挡住的反而不正常。

刷短视频上瘾的人与抵挡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处处充满着暗示,这种暗示如同一个黑洞,竭尽全力吸进一切可以吸进的东西。

王建平在《超限思维》里说的:“营销者和我们不再是供给关系,而是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看似繁荣的社会经济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营销之名,剥夺你的自由,甚至改造你的脑结构,让你丧失对自身的控制权。”

“所有的神经症都和你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是你和环境、你和你之间相互改造的过程。”

原生家庭让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温暖,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处处暗示,以及道德的限制,让高敏感者意识到了自己的固化思维,因此变得焦虑、抑郁、痛苦。这些痛苦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冲突,却又要极力保持外在的统一。

艾米丽.雷诺兹说:“用'崩溃'这个词是最好的概括了,因为我的大学生活就是那么糟糕、那么崩溃、那么稀巴烂,像一辆发动不了的汽车,却不断地喷着大量有害的尾气。”

三、改变固化思维,以行动提升心智,改变自己

1.高敏是一种优势,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王建平在《超限思维》里指出,高敏是一种优势。

正是意识到自己思维固化,神经症患者神经变得比常人更敏感。他们在经历多年痛苦的折磨之后,却依然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坚强和勇敢。神经症患者不必自卑,不必总感觉低人一等,人生本来就不完美。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我认知,接受我们原本的样子,那就是不完美。

“心智提升”的最终方向,就是让你接受自己身为人并不完美的事实!”——王建平

改变认知,需要观察和体验生活,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也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我认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

改变环境从来不是目的,适应环境也不是,我们要改变的是对环境的态度,适应的是对自我的认知。——王建平


2.拖延和不自律并非懒惰,而是心灵跟不上节奏

网络上总是有各种消息提醒你——优秀的人士都自律。于是你开始讨厌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完全做不到自律。即使在你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你的焦虑与日俱增,却一点也提不起劲做任何事。

作者在《超限思维》里提到,他的这本书就是平时每天写1000字积累来的,即便如此,他也会经常停住,内心总有个声音在骚扰他:你真的有资格写这些文字?你真的有所谓的经验可以教授别人?你现在的状况其实也没有比别人好到哪里去吧?

我有着同样的苦恼,特别是在写专栏文章和决定写小说的时候。总是有个声音对我说:你写的文章就那样吧,有什么资格教别人写作?你连韭菜都当不好,还想写专栏割韭菜?你连早起都做不到,还想日更4000字小说?

不仅如此,当计划完成不了时,我们总会放大后果,因此而郁郁寡欢,甚至认为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于是,我们对自己越来越失望甚至绝望,不得不承认自己做不到完全自控。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自我认同,无法接受自己与预想中的未来越来越远。

我们一面忍受着自我折磨,一面又给自己打鸡血:加油,你一定行!完全不在意已经疲惫不堪的自己。

王建平在书里提到,自律“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一个因环境压力而抑郁的人来说就是致命的这种暗示本身就是扭曲现实的行为,不管是自私还是自律,本身就是缺乏界限定义。神经症患者之所以要抛弃这些观念,是因为他们对待自己已经过于严苛,他们的所谓拖延和不自律并非懒散造成,而是心灵已经跟不上节奏。”

3.焦虑不会消失,行动起来,学会与焦虑相处,找到自我进击之路

卡伦.霍妮指出,神经症患者所面对的竞争、害怕失败、心理孤独、对他人甚至自己的不信任等问题,和多数正常人所面对的问题没有什么不同。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痛苦的折磨,你依然活着。

焦虑并不会消失,它是一种常态。作者在书里指出,治愈神经症的标志并非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消失,而是知道如何去面对它们。那就是,一边体验焦虑,一边做该做的事,唯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

书里提到了几种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

1)、认真休息——手写日记

王建平说:“认真休息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最重要的行动。”

每天花15-20分钟,用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将你的情绪写下来,哪怕这些情绪很负面或者很极端,只管写下来。

写日记可以让我们获得“情绪宣泄”,“让我们能够直面和反思那些潜意识里倾向于压抑、锁藏着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手写人生》,亚当.杰克逊,)。”同时,通过手写日记,让我们能够分析和理解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进行反思。我们可以通过日记看到自己在哪个时刻、哪些事情上出现固化思维。

2)、培养微习惯

微习惯是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一书里提出来的。

神经症患者最大的特点是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法接受。但是要达到改变和自我救赎,就必须行动起来。

如果设定过高的目标,不仅达不到效果,还有可能加重神经症患者的病情。因为他们习惯于“莫名其妙地把人生画出一条标准线,又把自己扔到了标准线以下”

以此,培养微习惯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手写日记,不要一开始就定下每天写3000字这样的目标,定300-500字就可以轻松完成。把写日记当做是一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把日记本当作是另一个自己,畅所欲言,写着写着也就达到了设定的字数目标。即使超过了也不要纠结。

如果300-500字还有困难,那就定100-200字。总之,得行动起来,哪怕发生像蝴蝶扇翅膀那样微弱的动作,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再比如,每天出去走十分钟、吃一顿美味的食物等等。

而这一切,唯一需要克服的障碍就是——自己。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希望更多的高敏感的人能够看到生活的希望、找到自我救赎的方向。

最后,用书中克莱尔.威克斯的话做结尾:

“不是这辈子不再产生焦虑,而是如果哪天焦虑来了你也觉得无所谓,觉得焦虑的产生是一件正常的事,你的神经症就治愈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