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6 作者:周小宽来源:周小宽(xiaokuanjoy)
我发了一个征集,征集大家在成长过程里,最困扰最想解决的问题。 被顶到最高点赞最多的留言,就是上面的这个。 你看到了什么呢? 也许看到了自己。 1我有一个来访者,本身是很优秀的,但是她内心就充满了以上的问题。 我见了太多人,和我的来访者一样,不管自己多么优秀,内心里仍然充满了这样的声音。 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负面的声音。 一种绝对的负面几乎吞噬了全部正面的声音。 生活里,一定是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 在我们睁开眼到闭上眼的一整天里面,我们可能要接触几百件事情,这些事情有的会累积正向体验,有的会带来负面体验,造成负面的情绪。 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变成一个被负面吞噬的人呢? 因为一种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遇到负面的时候,就只看到负面。 将它放大。然后盯着它。 然后自动就把所有的正向体验忽略了。 而且我们还会升起一种情绪就是,只有我是这样的,我是最差的。别人都比我做得好。
上面我写下的内容,不是一个正式的问答,更不是咨询。 我想表达的就是:
前者,用“负面特别化”将自己放在“比别人都差的”0分状态。 后者,又用各种“应该标尺”要求自己做到100分状态。 如果我不是好到特别,就是差到特别。 当我好的时候,我觉得全世界我最优秀,当我陷入自我怀疑时,我觉得全世界我最差,所见之人都比我过得好。 这种思维是一种偏执的极端的思维。婴儿般的思维。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并不会好得特别,也不会差得特别。各有各的困扰,缺点,解决不了的问题。你的问题,别人也会有。 成长是什么? 成长就是意识到,原来我和别人一样。 意识到我的优秀也不那么独一无二,意识到我的困扰其实也很普通, 我不会糟到极致,我也不会好到极致。 嗯,是的,就是我常说的,我不会是0分,我也不会是100分。 2很多人,其实难以待在这个“普通”的中间位置。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终极焦虑是死亡。 荣格认为,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代表的人格趋于完整。 将两个观点结合,我想可以这样说, 为什么我们总是像婴儿一样,在0和100这两个极端切换呢? 因为一个人将自己定义为最差,亦是一种特别。 而特别带来的是“不会消亡”。特别感让我们觉得可以战胜死亡。 幻想自己很特别,这是我们本能中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 而我们对自己的标准和思维模式当然要全方位配合这种特别感。 所以,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套近乎于神的完美标准,在内心深处,完美的标准会帮助我们面对死亡焦虑——你因完美而特别。 而如果要活在我足够特别的幻想里,那么相应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可能切到0-100分的中间状态的,我必须达到那个100分标准,如果达不到,我就体验到一种死亡般的恐惧——如果我不够特别,我就会消失。 只有一个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每次都考一百分的极优生,才会因为考试考了八十分而觉得天塌了下来。 而那些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在50和70间徘徊的人,拿到60分的考卷,也不会有什么“我很糟糕”的感觉。 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极度糟糕,满脑子负面思维,充满了别人都好只有我很差的自卑感呢? 因为他在潜意识里,已经限定了自己的标准,那个标准是理想化的极优生。 这种理想化,让他觉得自己很特别。 他不能轻易接纳,接纳自己也是一个可以去考60分的人。那样就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了。 所以,沉浸在对自己强烈的否定里,是和维持住对自己的理想化完美标准一致的。 一个人要改变对自己的否定,自责,就需要能够成为一个普通人。 即,荣格所说,人格的完整。 3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原来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前提,是我们不再那么害怕死亡焦虑。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我们不会时时刻刻将死亡恐惧意识化在头脑里, 我们会追求存在感,防御消失的感觉。 害怕自己泯然众人。 这就是很多人在被挫败(全能自恋的幻想被打破)之后,总会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价值等命题的原因。 因为我们不再是一个优秀到必须的存在了。 那么如何逃避我们终将消亡的虚无感呢? 我们就要拼命找存在感。 所以,我必须要说,如果你幸运到,父母就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还能快乐的生活,即父母已经摆脱了死亡的焦虑,整合了,人格成熟完整了。 那么你在这样的养育里,你就能天然地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你幸运到,不是最完美,仍然被父母爱着接纳着,那么你就能心安理得接受自己是个不完美的普通人。你在父母的爱里找到了安全稳定的存在感,这可以帮助你对抗死亡的终极焦虑。 也就是说,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你就不用把自己搞得完美,不用设置应该的标尺,你可以安然地拿五六十分, 你不需要特别优秀,你当然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陷入特别的自责。 但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极少极少。 现实状况是,你的父母的原生家庭比你还差,他们比你还匮乏,他们比你还虚弱,所以他们一直活在婴儿般的全能自恋的极端幻想里,并且还将这个幻想一直投射给你——你是一个应该最优秀的孩子,否则,你在我眼里就是极度糟糕的孩子。 如果你的父母在幻想层面觉得自己是完美的(实则是人格还没发展到整合成普通人), 那么这样的父母生育了孩子,自然就只能看到并承认那个完美优秀的孩子的存在,不可能去接受孩子的真实(不完美和普通)。 因为这就会导致父母全能自恋幻想的破灭。 还有,以上,都是潜意识的决定。 你要改变他们,让他们接受你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接受你这样做不到也很好,不再投射那些自恋幻想给你,增加你的内心负担, 前提是,他们的人格在晚年还能突破固化的模式发展到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是他们的人格完成了大半生都没有做到的整合。 这就太难了。这恐怕不可能。 4但是,你比他们幸运啊。 你在看这样的文章,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你有思考。 你有思考,你在对待你的孩子的时候,你就会尝试怀疑自己,是否做得对。
那么你的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拥有了人格整合成熟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像你这样的年纪,就不会再去问这样的问题。他会喜欢普普通通的五六十分的自己,他会天然地自我接纳。 那么三代人,就实现了成长。 用一种代际的思想去看待成长,此刻你的困扰如此强烈,正是几代人向前成长的重要跨越。 就如同我在咨询里对来访者说的, 当她哭完后,崩溃后,骂过自己的原生家庭,正视了父母的匮乏和对他们的恨意后,我都会说,可是你能看到这一切,就已经是巨大的跨越。 你因为看到了这一切,能觉察你和孩子之间的事情,你比你的母亲进步了太多,那么你的孩子就能得到比你更多的爱和好的养育。 到了第三代第四代,这种创伤慢慢弥合,人格继续向前发展,而你此刻所做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去比较,我们永远无法做到近乎于神的特别完美。 但是大家也可以从上面那段我和来访者的对话里,看到当下的意味。 让你倍感辛苦糟糕的此刻,是通往成熟强大人格成长的一环,是必由之路。 你在看这些文字,在做出你的挣扎和努力, 你陷入痛苦,问出问题,进而思考,你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近。 你也许没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但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这不只是你的功课,这是大部分人都要做的功课。 努力成为自己重生路上新的原生家庭,做自己的父母。 一个接纳了自己就是普通人的父母,一定会爱一个普通的孩子。 ——重要的不是我们要变得更好,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此刻的不够好。 作者简介: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有点特别。关注心灵成长、原生家庭创伤、两性关系,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心灵陪伴者。微信公众号:周小宽(xiaokuanjo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