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更好的自己”留守儿童成长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一、小组背景

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内心缺爱,容易产生自卑和敏感心理,情绪无法合理宣泄,容易产生性格缺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

于是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易出现沟通不畅、自暴自弃心理,产生负面情绪。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情绪欠稳定。

二、分析预估

在活动开展前,社会工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方式对10名服务对象进行调研;

发现80%的儿童无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委屈、不合心意、挫折等负面情绪时,会第一时间采取哭闹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哭闹为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低龄儿童的需求集中在无法识别情绪、缺乏情绪宣泄途径、不了解情绪、易暴易怒、情绪认知能力弱、情绪管理能力差、有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社交障碍等问题等几方面问题。

三、小组基本信息

(一)小组名称:“拥抱情绪彩虹 做更好的自己”留守儿童成长小组

(二)小组时间:2023年4月9日至2023年4月19日

(三)小组对象辖区8-10岁留守儿童

(四)小组规模10人

(五)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四、理论依据

(一)ABC情绪理论

ABC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A(Activating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和信念;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实际上,是B即当事人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状态。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产生了抑郁、焦虑、沮丧、痛苦、敌意等负面情绪时,并不是由于某个刺激引发的,而是源于其对那个刺激的看法;

当一个人产生了愉快、放松、高兴、欢乐、善意等正面情绪时,并不是由于某个刺激引发的,也是源于其对那个刺激的看法。

本次情绪小组的初衷,就是通过方法讲解、游戏、练习,引导服务对象识别消极情绪带来的身心反应,调整自己与消极情绪相处的模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安稳与和谐。

五、小组目标

(一)总目标

让儿童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身情绪。

(二)具体目标

1、协助组员正确认识情绪,了解不同情绪的作用。

2、让组员掌握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

3、协助组员掌握2-3种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

六、小组计划

七、小组开展过程

(一)小组开始阶段(第1节)

小组开始阶段,组员表现比较沉默被动,对组员和开展小组的目的和内容充满好奇。

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向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小组内容、目的、意义、流程安排。

经过社工的介绍,小组成员对社会工作者及小组的目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之后,社会工作者发挥组织者的角色,带领组员做了破冰游戏“金龙拍拍操”,通过热身游戏与儿童互动;

孩子们跟随音乐活动双手,到后来音乐越来越快,跟上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们都很开心,调动儿童积极情绪,打破了隔阂。

又带领组员做了“来串名字”的破冰游戏,通过游戏,加速组员之间的了解,建立了组员的信任关系,调动孩子们积极性,孩子们很喜欢这个环节。

随后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鼓励者的角色,鼓励组员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制定了小组契约,并约定大家一起遵守。

通过“我给情绪分类”的环节,让每位组员抽取一张带有情绪词语的卡片,请组员张贴在对应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卡纸上,张贴后社会工作者带领儿童一起检查;

对于张贴错误的情绪卡片,鼓励儿童自己修改,对其上台两次的勇气提出表扬。

鼓励每一位举手的儿童,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最后带领组员做了总结分享,分享的过程中,组员表现都很积极主动。

(二)小组中期阶段(第2-3节)

小组中期阶段,组员之间逐渐熟悉,有些组员会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组员比较敏感内向,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

此阶段社会工作者扮演鼓励者的角色,鼓励组员尝试分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我。

首先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上节内容,通过“情绪词语表情包”的小游戏,让组员通过表情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组员在一个个表情中逐渐放开自我,有的将表情包做成鬼脸,孩子们笑的像花一样,还评比出表情包大王。

接着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在情景表达此刻心情,经过表情包的铺垫,这个环节组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会主动的配合,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社会工作者讲述“踢猫效应”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鼓励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因为坏情绪而后悔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情绪和烦恼,组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彼此倾听、鼓励。

随后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在绘画中发泄情绪,在坏情绪来临时专注的做一件能使自己情绪得到控制的事情。组员之间相互合作涂色,共同完成一幅画作,孩子们很开心。

最后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本阶段收获,鼓励组员间相互交流,成为彼此的支持者,小组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小组后期阶段(第4节)

小组后期组员间相互熟悉,有的组员在小组中收获朋友,能在私下分享自我,小组凝聚力大大增强,此阶段社会工作者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协调组员从小组中收获新的认知,把认知转变成行动。

首先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回顾上阶段收获,紧接着带领组员做儿童手指操吹泡泡,通过手指操起到消除疲劳、减轻精神负担、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带领组员迅速进入活动情境中,组员能够在手指操后迅速进入到活动中。

之后社会工作者分享由坏情绪引发严重后果的真实案例,引起组员高度重视,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及自己面对坏情绪的好方法;

社会工作者补充总结缓解情绪的方法,并带领组员做深呼吸、听音乐等方法的练习,组员在练习时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笑容挂在脸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