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胖:不让“已读”映入眼帘,是成年人社交的面子问题

 靠你了谭胖 2023-07-13 发布于北京

因为“已读不回”我大概失去了一些生命历程中可有可无的人。

比如大半夜地忽然问我“在吗?”的一位仁兄,他几乎可以在任何夜晚无视我的家庭生活给我打一段保底一个半小时的电话,所言都是云里雾里的事情,一开始我以为肯定有很重要的合作要跟我讲,结果东拉西扯了两次后我断定一件事:

这货可能生活极度枯燥,只是想找人聊聊天以避免觉得自己到了“无人问津的年纪”。

于是当他再问我“在吗?”的时候我打算装死,结果后来真的有事找他时发现他把我拉黑了。

这让我觉得既不可理喻又颇感欣慰——

成年人的世界里本就不该有多余的存在。

所以现在有人加我微信时我不再像以前那么自然而然,心里多少还要纠结一下:

一、这人与我到底有无交集?

二、我已过了需要“气氛组”围观自己生活的年纪。

三、算了,给个面子吧。

我想人到了某个阶段后,其实对于“生活”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保全自己,如只顾自己,如看重自己,如尊重他人,如……

已读不回。

1

关于“已读不回”的笑话有很多,大多数都属于那些经常习惯性已读不回的人自我调侃,他们说“我可能当时是用意念回复的”,这应该是自我开脱为双方找台阶下的托词,真实情况往往是对方大概说的是废话,或者对方让自己感到很无趣不知该如何回复,又或者干脆失去了和对方沟通的欲望。

但凡是个利益相关或情感连接紧密的人,哪怕发给“OK”的手势都比已读不回强。

所以这就涉及一件前两天登顶热搜的事情:

微笑功能是否该设置“已读”显示。

今天钉钉也在讨论“已读”显示的内容,大多数人觉得不要让微信渐渐变成工作交流软件,那么“已读”就不要成为撕掉成年人社交最后的一道遮羞布。

支持设置显示“已读”的人可能内心依然固执,他们认为得知对方是否“已读”很重要,这涉及对方究竟是否重视自己,是否尊重自己。

但现阶段“已读”或“未知已读”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情商,更考验一个人能否冷静客观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所以我现在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跟别人说却又怕打扰别人的话,我一般会在信息的结尾加上一句“收到请回复”或“静待回复并期待沟通”,然后选择等待。

对方回复了,我知道会有进展。对方不回复,我也当对方知道了。

很简单,如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持续保持三个小时以上不看手机,当然,睡觉除外。

在正常时间段内如果超过三个小时对方没有回复就不要选择追问,而是采取自己认为最妥当的方式处理事情。但要注意的是:

保持自尊的弹性,因为就像“拉黑”与否一样:

你我都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除非对方觉得你我很重要。

这涉及利益关系和自身价值,与人文历史社交礼仪都没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有情绪,你无法保证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有心情抑郁的时候,也不可能保证自己对所有人都保持礼貌,这叫“内耗”,也不是一个人应有的情绪状态。

2

自尊心特别强烈的人希望社交软件们向自己妥协:

让我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在乎我,这对我很重要。

事实上人家到底读没读自己最清楚。

“已读”如果“不回”后的应激反应到底有多强烈并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是关于“我是不是没资格让对方已读就回”的问题。

但成年人的社交主打的是“大方向”——

在自身缺乏价值和趋利性的情况下,“已读”并不是检验自己是否很重要的必备条件,一个人如果真的有价值,“已读”与否根本不重要,因为你心里很清楚别人对你的信息的重视程度有多少。

可在人人的自我意识都格外强烈的今天,“已读”却成了一种热搜:

有人害怕自己成为社交中的弃儿,有人担心自己成为利益链中的盲点,有人恐惧自己变成社会舞台上的暗影,还有人觉得……

我比任何人都重要。

实际上说一句很残酷的话:

这世上除了父母和难得的相爱相敬外,你我都是“工具人”。

我们所有的尊严和尊重都是凭利趋之,以利获之。

这个“利”可能是地位、权势、身份、阶层、本事、财富和情感等诸多一系列因素的高低程度。

如果脱离了上述因素谈“已读”中的自尊底线,我想大概跟孩子们幻想自己成为奥特曼一样都只是一个简单美好的畅想。

成年人不谈畅想,成年人只谈价值。

成年人无须教育,成年人只须筛选。

是忍气吞声还是视若无睹,也都是成年人中再分高下的选择。

结 语

因为“已读不回”我大概失去了一些生命历程中可有可无的人。

我觉得这很正常,没有人会把时间浪费在另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身上,这种价值如之前所说,就是情感价值、情绪价值和互利价值。

如果真的有“已读”并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存在,那么这个人不是圣贤就是小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个中间段里,我们保持对“已读”的尊重,也保持对自己的尊重。

把时间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已读”与否便不再那么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