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萨迦达塔 | 马哈拉吉阐述其教法的基础

 mayprc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空的体验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关于证悟“无限”的开示录

The Experience of the Nothingness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著

罗伯特·鲍威尔博士 编辑

灵智宝鬘翻译团队 中译

对话01:
马哈拉吉阐述其教法的基础

尼萨迦达塔:必须了解“能知”(consciousness)的本质。这种“能知”只能在肉体中产生,而肉体是五大元素的精华。正是因为与肉体关联在了一起,所以才有了痛苦。大多数来到这里的人接受不了这种真知,因为它谈论的智慧只涉及最基本的层面。但有些人如果调整自己,能够接受这种观点,就会真正领悟。如果他们明白痛苦和不幸只自源于“能知”——它将肉体认同为自己,并把自己当作个体来承受痛苦——那么他们将完全从痛苦和不幸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一旦成为了一个个体,痛苦便不可避免。但是,什么是个体?拥有一具从五大元素中创造出来的躯体,在这具躯体里住着命气(prana)和“能知”;它是一个聚合体。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包含命气和“能知”。虽然形体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包含相同的基本元素。因此,我再问一次:个体存在吗?本质上,就没有个体。这是我教法的基础,必须掌握,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领会。

提问者:请对这个问题再谈一谈行吗?干扰太多了,我还是无法理解。

尼:当然可以,但会换一种说法。当前,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关注的是身体,它由五大元素组成、由五大元素提供养分。在这具身躯中运作着的是,命力(命气)和这个“能知”——也就是知道“我在”的这种觉知,或说是存在感、存在的感觉。后者也就是“感知的能力”(sentience),是一种“能知道”的天赋。这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全部了:身体、命气和“知”。所有的生命形态都由相同的组件组成。那么,个体的问题在哪里呢?纵观这一切,个体本身从未存在过。因此,没有必要将自己认同为任何东西。然而,人们却还是这样做了:“能知”将自己认同为是身体,以这种方式,“个体”出现了。只要承认这一事实,这个人便一定会受苦。而我是什么呢?……我既不是身体,它只是五大元素,也不是命力(命气),同时也不是进入身体的“能知”。只要有身体,我就一定会认同“知”,因为它与身体组成了一个整体。但事实上,我不是这三样东西(身体、命气和“知”)中的任何一个。当身体存在时,我是“能知”,它只是见证着正在发生的一切;当身体死亡时,命力(命气)离开并融入风大元素,而“能知”则与遍在的能知之力融合。在这种能知之力中,我本质上什么都不是(无法认同于任何东西),我只是它的见证。然而,在究竟的层面上,我到底是什么呢?这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在那种终极的“觉”(Awareness)中,没有人有一丁点的“知”,来知道自己存在。“存在”本身在究竟实相中是不存在的。

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的人不会想来这里。因此,我们默认那些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的人,并且做了功课……因此,来这里的人都是智者。但是,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我在”之知的本质和基础是什么呢;只要身体存在,这种“知”就存在。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说“我在”,并通过“我在”而觉悟。没有“你”,也没有“我”,没有这样的作为个体的实体。

身体在物质层面上不协调时,人就会生病。但是当这些物质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时,就不会有疾病。接下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要问的是:遍在的能知之力是否依赖五大元素而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遍在的能知之力和全体显现是同时出现的。因为有能知之力,所以整个显现出现了。在“我在”的念头出现之前,没有显现;两者是同时出现的。但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认同为身体,个体的“能知”便显现了出来——能知之力为了显现它自己,就必须拥有一具身体,从而“个体”诞生了,这个个体还要为此受苦。

早些时候我曾解释过遍在的能知之力是怎么回事。“遍在的能知之力”,这个词汇就像是给一个城市起的名字。比如说现在有孟买。你说的“孟买”指的是什么呢?你能制造出孟买来吗?不能!为的是指涉一个特定事物的全体……所以说,“遍在的能知之力”只是取给无形的那个的一个名字。

我使用“城市”这个词的时候,并不特别指孟买;我指的可以是任何城市、任何地方。但如果我说“孟买”,这意味着我指的是一个有限的区域。

问: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我看来,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指的只是组成了它的个体。

尼:名字可能是诸多的个体们取的;但被创造的东西,是人创造的吗?从五大元素中,人诞生了。但人是否创造了这五种元素呢?五大元素是由个体身体里的能知之力创造出来的。

问:遍在的能知之力和我体内的能知之力,它们是一样的吗?

尼:你眼睛里感受到的光和一般人看到的光,还有,从显现出来的万物中反射的光,它们是不同的吗?

再重申一遍:整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个体身体的认同,以及由此而对个体自我的认同。也因为如此,个体永远害怕死亡——个体的消亡。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什么疑问吗?

你是这种“能知”或能知之力。而从这种能知之力中诞生出了整个宇宙。我们认为自己是个体,从而无限的那个被我们限制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无限的那个被降维成了单独一具身体。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整个问题。

下面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同一个遍在的能知之力出现在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类身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会错综复杂,制造出各种混乱呢?一个女人有十个孩子,他们都是从同一对父母那里生出来的,但他们的行为不是明显各不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由相同的基本的五大元素构成,但组成每个人的五大元素的比例——有各式各样的排列与组合——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或者,换一个比喻来说明,金属可能是相同的,但该金属被转换成不同的工具后,其功能和目的大不相同——每个工具可能被用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因此,成分都是五种元素,但由这些成分的不同组合所创造的最终物件,必然会根据其独有的成分而拥有独特的“行为”。

问:这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呢,马哈拉吉?

尼:目的是增加所有这些数以百万计的组合的数量。在我了解之前……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发问,我们何时才能首先知道这种我们将之认定为自己的“聚合体”的本质和基础……除非我首先彻底了解它的本质,否则我怎么可能知道整个宇宙的目的和其基础是什么呢?

口译员:马哈拉吉是在问你,你是否领悟了能知之力的本质?

现在他以他惯常的方式举了一个跟农村生活有关的例子。在乡下,他们会做煎饼。先要生个火,把锅放在上面,然后再把面团倒在锅里。最后,饼煎好后,再将其取出。当下一团面被放入平底锅,并且成型后,通常会跟前一个看上去一样,但两者表面凹陷和孔洞的数量不会完全相同。你可能有几十个这样的煎饼,但没有两个会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创造的本质,具有多样性,所以他说,要领悟被创造出来的表象显现的本质和基础,那也就是能知之力。除非你领悟这个能知之力,否则就不存在其他证得至上真我的方法。除了领悟之外,它是无法企及的。

尼:这种“摩耶”具有催眠的力量,其奥秘在于,人们将自己认同为了身体。这种认同的机制与把一块石头或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东西认同为神灵,并全心全意地崇拜它没有任何区别。就这一点而言,并没有什么错,这种崇拜将在能知之力中产生正面的影响。但除非了解能知之力的本质,否则就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身份。然后,在领悟了能知之力的本质之后,你也会明白你不是能知之力。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任何东西,你都不可能是;你,作为一个主体,能理解的只是作为一个客体的东西,而且你必然只能视其为客体。

跟我讨论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基于的是传统文献和传统知识……知识渊博的人有很多,他们可以把我生吞活剥。然而,就我所谈论的最基本的真知而言,为什么这些人在面对它们的时候始终无话可说呢?因为这样的真理与任何可以理解的东西完全不同。凡是可被理解的,凡是可被看到的,都不是真的。

还有问题吗?

问:有一首《创造之颂》(Hymn to Creation),读过不少译本的人应该就知道它。在这首诗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我只能回忆起个大概):“他,究极的认知者、觉悟者……”现在的问题是,谁说出了这整件事情,谁造就了他?这件事跟觉悟者的起源有关,但怎么发生的呢?而在最后一行,这首诗的最后一行中写道:“他,觉悟者,他知道;或者也许,他不知道。”换句话说,最后留下了疑问,觉悟者是否真的知道究竟实相呢?他真的不知道吗?

尼:请你再重复一遍,行吗?

问:好的。如果不是对着原文朗读,其实很难复述出来。换句话说,终极的问题所关心的是,觉悟者的起源。诗里最后一行是这么说的……

尼:但这首《创造之颂》的一开头说了什么?

问: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赞美诗。觉悟者自身的源头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想象,觉悟者自己问他自己:我是怎么出现的?他给出的答案是:他知道;或者也许吧,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尼:这样的人不可能被称为“觉悟者”,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回答、没被解决。谜团还在。这个病人依然是个病人。无论他说什么都是源自疾病的回声。而写这首诗的人,仍然是个病人。

问:[用马拉地语问了一个问题,但没有被翻译。]

尼:能知之力本身就是一面屏幕。这是能知之力的领域,一切万物都在能知之力之中。

口译员:提问者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把能知之力想象成是一个屏幕,在这个屏幕上,整个万物就像一幅正在移动的画面?所以马哈拉吉说,最初,没有屏幕,什么都没有。不管是什么,都是广大无边的。然后,P先生解释说,这位女士可能想表达的是,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切念头、一切行为……都只是能知之力中的展现。所以马哈拉吉说:千真万确。

开示快结束了。还有什么问题吗?马哈拉吉希望有人问问题;他靠问题活着。

问:我们难于理解的是,能知之力本身是“认知者”要认知的对象,对吗?这个能知之力最终可以被觉悟者理解。不幸的是,“知”的反面是“无知”。所以在语言中,可以说,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倾向于进行这样的一种划分——“知”与“无知”,或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知”被理解了;然后剩下的,根据语言,就是“无知”了。

口译员:他昨天早上解释过……

当“知”不存在的时候,人显然是无意识的。那么你想说什么呢?

问:“知”是不真实的。如果跟普通人这么说的话,那么他们会觉得,“知”的状态似乎是一种低劣的状态。

第二位来访者:对我而言,它并不那么低劣。

尼:有意识从无意识中诞生;无意识是源头。这也是我们的经验。这种知道“我在”的觉知,这种“知”,是从之前没有“知”的状态中产生的。“知”是现在跟我们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正因为处于这种状态我们才会受苦;而在这种“知”到来之前,我们没有“知”的时候,还有一种状态,那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开示结束了,但如果有任何问题……?那就继续吧!

[没有其他问题了]

***

尼:[在回答“领悟要不要付出努力”时]不存在任何人付出了任何努力的问题,没有这回事。要被领悟的那个,是自明自耀的(self-effulgent)。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人,并且只能被领悟。而当它被领悟时,也就很清楚了,我即是一切:我是黎明,我也是下午;我是夜晚,我是黑夜;我是好的东西,我也是坏的东西。要领悟的是,如果“能知”不在那里,世界也就不存在。而我不是“能知”;我与它是分离的。尽管“能知”如此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能知”,就没有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但我不是那个“知”。

问:但即使要洞悉这一点,也是需要努力的呀。为什么马哈拉吉说不需要努力呢?

尼:现在你知道你在,你坐在这里,你知道你存在,你有那种感知的能力。你知道你活着,你存在,你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来知道吗?

问:不需要。

尼:你的看法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完全正确;也就是说,除非你付出努力,否则就没有果实,你就吃不到。所以,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上,这种觉得“我存在”的存在感明明白白就在那里,拥有这种存在感不需要任何人付出任何努力。

问:马哈拉吉,我的职业是一名教师。在理论上,我完全接受这一点,甚至清楚它很合乎逻辑。问题是,理论上知道是一回事,而真正成为它并感受到它又是另一回事。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因此,需要付出努力。

尼:是的,巨大的努力:非常、非常寂静而不做任何事情!这就是你要付出的努力——这就是你在你母亲子宫里呆了八个月所付出的努力,处在了这种状态下,你的父母和你都没有做过任何事情,没有付出过任何努力。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生长的。

问:我得到了我要的答案!

尼:从受孕时的一滴精液到成长为一个婴儿,以及进一步发育成长,是什么使这种成长有可能发生的呢?就是那个基础,从没有觉知到有了觉知的基础,这种“我在”的感觉——那是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需要被领悟的东西。

问:不需要努力,自己就出现了。

尼:自发而出现的,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知”。

问:但人们怎么知道已经受孕了呢?

第二位来访者:你又是怎么知道孩子出生了的呢?

问:除非受孕,否则他不会成长。而没有受孕的话,也就不会有成长。因此,受孕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然后才能成长。

口译员:马哈拉吉告诉你的只跟成长的阶段有关。无需任何努力。它是自己发生的、自发成长的。

尼:即便是这样,即便是为了受孕,父母又能怎么努力呢?即使父母付出努力,能保证他们就能怀上孩子吗?受孕的发生源自于它自己的美好意愿——不一定是因为付出了任何努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所做的努力都不是真正的努力: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这并非是一种努力。

[对某位访客说]:你晚上会来吗?

问:这是我的姐妹们。她们今天下午要跟我一起回去。

尼:知道“你在”的这种觉知——如果这次拜访你想留下点什么印象,就记住这个好了。忆念这一点的话,你就安住在了上师或上帝的荫凉之下,得到了他们的庇护。崇拜上帝或是崇拜上师,仅仅意味着崇拜知道“你在”的那种觉知。所以,请坚守这个基础,即这种“我在”之知、这种知道你存在的觉知,并将其当作你的上师或上帝来崇拜。



图片

点击“图片喜欢作者”,支持原创翻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