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二十八)司马师伐东吴兵败

 天山博格达 2023-07-13 发布于四川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都各自献上征讨东吴的计策,魏朝廷咨询尚书傅嘏的意见,傳嘏说:“吴国为寇近六十年,他们君臣一心,吉凶与共,现在遭遇国丧,更是上下忧危。如果他们用战船守住渡口,再严守坚城,那么横渡长江的计策就不能成功。而四路并进,攻其城垒的计策,也因边境守卫与敌军相距甚远,而贼军的烽火台、瞭望哨又非常密集,贼军对我军的动态能随时掌握,而我军没有情报来源,在敌情不明的时侯,举军临险,想侥幸成功,是先战而后求胜,不是用兵之道。只有屯田之计最为妥当。可让王昶等三位将军选择险要地形,筹备设施,同时进驻,如此,有七项利益:夺取吴国肥沃土地,把他们逼到贫瘠之地,这是一利;军队在边境居民外围保护,敌人不能进犯抢掠,这是二利;招怀附近地区,归附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三利;岗哨向前推进,敌人暗探无法进入,这是四利;敌人退后,纵深变浅,可以开垦更多耕田,这是五利;坐食积粮,军队不需要粮食运输,这是六利;边境冲突能及时反应,速战速决,这是七利。这七条,都是军事急务,我们不先占据,就成了敌人的资源;我们先占据了,就对国家有利,不能不仔细考察!一旦开始屯垦,堡垒连绵交错,形势就已达成,智勇可以施展,巧拙得以运用,军事策划,可以掌握计策的得失;与敌人接触,可以知道双方力量差异;敌情真伪,都逃不过我们的掌握!反之,如果以小敌大,则徭役繁兴,而民力枯竭;以贫敌富,则赋敛沉重,而财物匮乏。”

但司马师没有听取傅嘏的建议,命令王昶等三路并进,攻打东吴。由王昶攻南郡,毋丘俭攻武昌,胡遵、诸葛诞攻东兴。结果被东吴太傅诸葛恪大败胡遵所部,损失惨重。

《孙子兵法》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孙子兵法》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此战魏国失利,首先是司马师不顾敌情不明,情报来源没有的情况下,盲目发兵攻吴,完全违背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想侥幸先战而后求胜,打了一场没有胜算的糊涂仗。

而傅嘏的建议则深合“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的道理,如果敌人安逸,则能调动敌军使其疲惫;如果敌人供应充沛,则能消耗其财务。傅嘏的建议就是通过压迫东吴的生存空间,先使魏国处于不败之地,而待东吴出现可胜之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