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系列】行军篇: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昵称34168126 2016-11-27


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认为,“处军相敌”是作战指挥中的重要问题,事关战争大局。


他强调,在行军作战中,首先要将军队处置好,而“处军”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在“处军”得宜的前提下,孙子强调“相敌”的重要性,即主张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


“处军”之法


自古至今,凡是兴师作战,止则为营,行则为阵,行军、立营同布阵打仗就像一根藤上的两只瓜,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所以历来受到军事家们的重视。


孙子懂得其中的奥妙,所以他重视“处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系统论述“处军”原则的第一人。


孙子以为,“处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婆婆妈妈的琐碎事情,其实平凡之中蕴含高明。它事关主动权的把握,事关战争胜负的大局,所以是作战指挥中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然,单纯有“处军”得宜的善良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途径才能达到妥善“处军”的目的。


孙子认为,“处军”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便是要善于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机变地贯彻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


为此,他一一列举了军队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泊、沼泽泥潭以及开阔平原等四种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驻扎、布阵的原则和要领。并且进而将利用地形而“处军”的基本特点给归纳了出来,这就是:


安营扎寨也好,行军布阵亦罢,都要抢占干燥的高地,躲开潮湿的洼地,据有向阳的地方,放弃不见光的环境;驻扎在靠近水草的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从而保证军队能够克敌制胜。


强调指出,这才是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所以不可不加以充分的重视、巧妙的掌握。





淝水之战“相敌”之法


“相敌”,顾名思义,是指观察、了解各种征候、情况,并在这基础之上,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敌情。孙子把原先零散的经验、例证按照一定的体系归纳、总结在一起,形成了相对系统完整的三十多种“相敌”之法。


这30多种侦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包括了几大类型:


一是通过对敌人言论行为的观察来判断敌人的作战企图,比如: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等等。


用聪明的大脑,过滤种种蛛丝马迹,拨开层层迷雾,看清事情的本相,料定敌人想干什么,要干什么,然后预作防范,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二是通过对鸟兽草木和尘埃土灰的观察,来判断敌人方面的行动意向,比如: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等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树欲静而风不止”,敌人想有所动作,不可能把一切捂得严严实实,总会在不经意中透露一二,这时便可以从种种自然物候现象中分析其动态,未雨绸缪,稳操胜券。


三是通过对敌人举止动态、活动状况的观察,来判断敌人的虚实,看他休整是否充分,士气是否高涨,补给是否跟上,如:


“杖而立者,饥也;

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等等。


就这样,寻找出敌人的弱点,把握住有利的战机。



“兵非益多”虎劳之战李世民大败窦建德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越来越频繁,战争规模是越来越扩大,战争的杀伤程度是越来越严重,”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在这种形势之下,各诸侯国无论是为了争霸,还是为了自保生存,都需要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孙子当然是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提倡发展军队为从事争霸战争作筹码。所以”十万之师“是他用兵打仗所考虑的一个数额基数。


然而,他比当时一般人高明的地方,是他提出了军队发展的正确方向:走精兵建设之路。


军队数量过于庞大,那么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有效地进行教育训练,不利于改良武器装备,也有碍于提高指挥的效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人数最多,可它与晋国、秦国交锋,老是处于下风。北宋时期大量冗兵冗将的存在,结果导致整支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在和西夏、辽、金军队作战时吃尽败仗,都是明显的例证。


孙子的”兵非益多“思想,同时也是精兵决胜、多谋制敌作战指导原则的具体体现。孙子认为用兵打仗,决非是简单的兵力投人和使用,关键要看作战指挥是不是高明卓越。


具体地讲,就是要看能否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准确判断敌情,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协力这一点。与此相应,孙子他坚决反对狂妄自大、寡谋无虑、刚愎自用、轻敌冒进,指出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军队就会彻底陷人被动,难以逃脱失败的可悲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