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之九《行军篇》

 愚雅轩 2015-04-24


中华文化谋略篇 孙子兵法

第九行军篇》

 孙子兵法《行军篇》

《行军篇》作者:孙武

   《行军篇》,是《孙子兵法》第9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 

译文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辅助的。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

军队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

敌方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育词强硬而军队又向我进逼的,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布列阵势,准备作战;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展开兵车的,是期求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于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是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 

孙子练兵
  孙子演阵斩美姬
 孙子演阵斩美姬
 孙子演阵斩美姬

战例一:孙子演阵斩美姬

孙子,名武,是我国春秋战国伟大的军事家。

    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但顾虑到楚国兵多将广,而吴国人少兵微,心里一直犹豫不决。这时伍子胥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个人,一定可以打败楚国。”吴王赶紧问是谁,伍子胥说:“此人是吴国人,姓孙名武,精通兵法,有鬼神不测的机谋,自己编了一本《兵法》书。如果有了这个人的辅助,我们必定天下无敌,请大王用重礼聘请。”

    伍子胥请来孙武,见了吴王。吴王看了孙武著的《兵法》13篇,大为叹服,就对孙武说:“先生真是神人,只可惜我国小兵少,不知先生有什么办法?”孙武说:“我不但可以训练普通士兵,还可以训练女子。”吴玉听了一点都不相信。孙武说:“大王不相信的话,就把后宫的嫔妃、宫女召来,让我训练。如果不成功,我甘愿受惩罚。”吴王就召集了三百嫔妃、宫女,让他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右姬、左姬当队长,让孙武训练。

    孙武说:“军队中,号令要严,赏罚要分明,虽然这是个试验,但也不能汉儿戏。”于是,就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右姬管右队,左姬管左队。又找来一人当执法,几个人当牙将,看起来还真像个军队的样子。然后,孙武宣布了军法:一不许队伍混乱;二不许在声喧哗;三不许许故意违反约束。

    第二天,两个队长带着两队宫来到教场,孙武亲自布阵,然后说:“听到第一遍鼓声,两队都站好;听到第二遍鼓声,左队向右转,右队向左转;听到第三遍鼓声,两队人都拔剑准备格斗。听到鸣金,就收队退回原地。”

       这些宫女听了,都嘻嘻哈哈的,不当一回事。第一遍鼓响后,宫女们站着的坐着的,根本不成队形。孙武说:“军令没有说清楚,这是我主将的责任。”然后把军令又宣了一遍。当第二次孙武亲自敲鼓时,左姬右姬和宫女都笑子起来。孙武大怒,喊道:“执法的在哪里?”执法人赶快跑上前跪下,孙武问:“军令宣告二次,而士兵不命令,该当什么罪?”执法人说:“该斩!”孙武说:“士兵不能全斩,就只斩两个队长,以示警告。”吴王一看连忙武刀不留人,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斩!”吴王干瞪眼没办法。

    杀了左右二姬,宫女一个个才怕了,让左转就左转,就右转就右转,整修训练井然有序。

    通过这次训练宫女,吴王才真正了解到孙武的才能,就封他为军师。后来吴国果然所向披靡,成为当时的强国。 

 
韩信 
潍水之战战况图 
  潍水之战战略图
 曹参
楚汉相争《潍水之战》 

灌婴

战例二:韩信潍水歼敌

    潍水之战  韩信袭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田广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项羽为保侧后安全,急遣将军龙且救援。楚军号称20万,与田广会合于高密(今高密西南)。时有人向龙且献策:坚壁勿战,联络齐地诸城困扰汉军,使其无处得食,不战而溃。龙且以为韩信不足畏,急于一战成功。  汉高帝四年 (前 203)十一月,楚齐联军20余万与汉军数万对峙于潍水两岸。韩信鉴于敌众己寡,遂令所部乘夜在潍水上游以沙袋垒坝塞流。拂晓,亲率一部兵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率军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在潍水两岸。汉军回击西岸楚军,杀龙且。韩信率汉军渡过潍河,分兵略地,追击至城阳(今山东鄄城北老城镇东南),俘齐王田广。灌婴俘获故齐王广之相田光,进至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曹参率军追击至胶东,斩杀齐将田既。齐相国田横闻齐王田广被擒杀,自立为齐王,攻灌婴军,兵败。灌婴击杀齐将田吸于干乘(今山东高青东南高苑城北)。至此,汉军尽定齐地(今山东),直接威胁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完成了对楚军战略包围。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

 此战韩信灵活用兵,以囊沙堵水,诱敌半渡而击,出奇制胜,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北周文帝宇文泰 
沙苑之战示意图 
 高欢

战例三:东西魏沙苑之战

  北魏节闵帝后,分裂为东、西两魏,东魏为高欢所把持,西魏为宇文泰所把持。东魏占据了洛阳以东北方各省;西魏占据了洛阳以西北方各省。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混战。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闰九月,时当东魏天平四年,东魏高欢领兵20万,由壶口(今山西临汾县西南)进军蒲坂(今山西永济县北30里),准备渡河攻打西魏,令部将高敖曹领兵3万,南渡黄河至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时,西魏宇文泰正在弘农征收粮草,闻知高欢军队渡河消息,乃将他不满万人的军队撤进潼关,高敖曹包围了弘农,宇文泰所征粮草不能起运。

  高欢不听部下薛叔、侯景“死围弘农”的建议,率领全军人马由蒲津渡河,经朝邑至冯翊城下时,西魏华州刺史王罴守冯翊。高欢要王罴投降,王罴死守,拒不投降。高欢知城不可破,便领兵退至许原(今铁镰山南一带平原)。

  宇文泰率军由潼关向西至渭南,趁各路兵尚未到达时,便命部下在渭河造浮桥渡河。十月中旬,宇文泰兵临沙苑,两军相距约60余里,西魏兵不到万人,而东魏兵却多达20万。众寡悬殊,西魏将士有惧心。宇文泰选派达奚武率三骑,着东魏军装,趁黑夜去东魏军营,刺探军情。

  高欢闻宇文泰兵临沙苑,便领大军由许原南下,渡洛河直逼沙苑,准备与西魏决战。而宇文泰接受了李弼“渭曲设伏”的建议,把军队开到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渭曲一带芦苇丛生,地面泥泞,是个伏击的好地方。宇文泰命李弼、赵贵分别埋伏在左右两边芦苇内,高欢大军进入渭曲,看不见西魏兵,便麻痹骄傲起来。兵将争着向前跑,乱了阵容。宇文泰战鼓一响,西魏军一齐出击,与东魏军展开白刃战。加之李弼亲率60名骑兵,先把东魏军截成两段,然后两面夹击,东魏兵大败。高欢见败局已定,便乘马趁黑夜渡河东逃。

 这场战斗结束后,东魏兵被杀6000多,降者两万,被俘8万,丧失武器18万件。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以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为例。在决战前夕,宇文泰不为东魏的兵势所吓倒,还从高欢攻华州不下而屯兵许原分析出东魏军人多而战斗力不强的状况,制定了伏击制敌的计划。为了了解敌情,将敌军引入伏击圈,宇文泰将军队驻扎在许原敌营附近,并派人化装侦查,摸清敌军情况,最后一举歼灭敌人。东魏军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骄傲轻敌,另一方面是他们贸然轻进,临战前明知道地形不利,主帅却不听取正确的建议,反而依照错误的建议行军,完全违背额孙子的处军相敌的原则,最终导致这次战争的失败。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行军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行军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行军篇》

  孙子认为,“处军相敌”是作战指挥中的重要问题,事关战争大局。他强调,在行军作战中,首先要将军队处置好,而“处军”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在“处军”得宜的前提下,孙子强调“相敌”的重要性,即主张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

“处军”之法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自古至今,凡是兴师作战,止则为营,行则为阵,行军、立营同布阵打仗就像一根藤上的两只瓜,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所以历来受到军事家们的重视。孙子懂得其中的奥妙,所以他重视“处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系统论述“处军”原则的第一人。

  孙子以为,“处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婆婆妈妈的琐碎事情,其实平凡之中蕴含高明。它事关主动权的把握,事关战争胜负的大局,所以是作战指挥中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然,单纯有“处军”得宜的善良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途径才能达到妥善“处军”的目的。孙子认为,“处军”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便是要善于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机变地贯彻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为此,他一一列举了军队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泊、沼泽泥潭以及开阔平原等四种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驻扎、布阵的原则和要领。并且进而将利用地形而“处军”的基本特点给归纳了出来,这就是:安营扎寨也好,行军布阵亦罢,都要抢占干燥的高地,躲开潮湿的洼地,据有向阳的地方,放弃不见光的环境;驻扎在靠近水草的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从而保证军队能够克敌制胜。强调指出,这才是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所以不可不加以充分的重视、巧妙的掌握。

“相敌”之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旌旗动者,乱也。

  “相敌”,顾名思义,是指观察、了解各种征候、情况,并在这基础之上,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敌情。孙子把原先零散的经验、例证按照一定的体系归纳、总结在一起,形成了相对系统完整的三十多种“相敌”之法。

  这三十多种侦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包括了几大类型:

  一是通过对敌人言论行为的观察来判断敌人的作战企图,比如“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等等。用聪明的大脑,过滤种种蛛丝马迹,拨开层层迷雾,看清事情的本相,料定敌人想干什么,要干什么,然后预作防范,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二是通过对鸟兽草木和尘埃土灰的观察,来判断敌人方面的行动意向,比如“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等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树欲静而风不止”,敌人想有所动作,不可能把一切捂得严严实实,总会在不经意中透露一二,这时便可以从种种自然物候现象中分析其动态,未雨绸缪,稳操胜券。

  三是通过对敌人举止动态、活动状况的观察,来判断敌人的虚实,看他休整是否充分,士气是否高涨,补给是否跟上,如“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等等。就这样,寻找出敌人的弱点,把握住有利的战机。

“兵非益多”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越来越频繁,战争规模是越来越扩大,战争的杀伤程度是越来越严重,”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在这种形势之下,各诸侯国无论是为了争霸,还是为了自保生存,都需要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孙子当然是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提倡发展军队为从事争霸战争作筹码。所以”十万之师“是他用兵打仗所考虑的一个数额基数。然而,他比当时一般人高明的地方,是他提出了军队发展的正确方向:走精兵建设之路。

  军队数量过于庞大,那么就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有效地进行教育训练,不利于改良武器装备,也有碍于提高指挥的效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人数最多,可它与晋国、秦国交锋,老是处于下风。北宋时期大量冗兵冗将的存在,结果导致整支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在和西夏、辽、金军队作战时吃尽败仗,都是明显的例证。

  孙子的”兵非益多“思想,同时也是精兵决胜、多谋制敌作战指导原则的具体体现。孙子认为用兵打仗,决非是简单的兵力投人和使用,关键要看作战指挥是不是高明卓越。具体地讲,就是要看能否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准确判断敌情,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协力这一点。与此相应,孙子他坚决反对狂妄自大、寡谋无虑、刚愎自用、轻敌冒进,指出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军队就会彻底陷人被动,难以逃脱失败的可悲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