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看病》:人人都需要知道的医学常识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7-13 发布于北京

既然是人,就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的。你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生病去医院究竟该挂什么科?普通号、专家号、专家门诊应该如何选择?传染病来袭应该怎么做?做手术、住院的流程是怎样的?应该怎么选择体检项目?这些医生经常被患者问道的问题,都会在《学会看病》中一一得到解答。这到底是本什么书呢?

看病就医基本流程全方位大解析

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和医院打交道,但就算身体再健康的人,也免不了会有个头疼脑热。与其逃避,不如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医院、医生等这些你必然会遇到的“朋友”。

《学会看病》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医疗体系,从挂号、治疗到手术、住院,从看病治病到养生保健,从思考现实到展望医学未来,让你快速定位看病就医的关键步骤。一本书彻底搞懂看病就医全流程,轻松厘清从挂号、治疗到手术、住院的就医全部基本操作!

科普是一个技术活,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因为除了专业知识,科普作家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这点来说,《学会看病》是一本优质的医学科普书,既有医学故事,又有科学知识,关键还挺有趣。关键是作者开放、平和的心态,面对很多有争议的话题都没有走极端,而是从事实出发,尝试与读者沟通和交流。

让医学知识寓教于乐

医院都是怎么命名的?医生真的能边做手术边听歌吗?遗传病是怎样按照性别来遗传的?为什么我们还不克隆人?篇篇“爆款”文章,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讲得清晰、易懂。

除了看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你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医学发展史中有趣的小故事、冷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医院、医生,并从中学到很多医学常识。众多的医学故事穿插在书中,或新奇,或曲折,或颠覆,始终满足着你的好奇心。这些故事不仅把医学的发展脉络和作者对医学的认识串了起来,还将看病的具体知识融合了进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医学常识,也知道了怎么去看病。

 

《学会看病》

作者:徐昊

湛庐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联合培养医学博士。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交流学习,发表多篇英文学术文章,深谙中美医疗现状。积极科普医学知识,通过知乎、抖音号“Dr. X”和微信公众号“Dr. X的医学江湖”,关注个体就医感受,分享健康干货知识。

书摘:

 如何选择体检项目

体检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升学体检、入职体检、每年的常规体检等。

对于发现疾病来说,体检当然有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假如每天都体检一次,肯定能最及时地发现疾病,但这显然不现实。人们都试图尽早发现疾病,并且减少时间、经济乃至身体上的消耗,但其实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体检的目的。

然而现阶段,体检已经成为门槛极低、利润极大的医疗领域的“香饽饽”了。你会经常看到价值888元的深度体检套餐,1888元的豪华体检套餐,3888元的奢华体检套餐,还有8888元的至尊体检套餐。

这些“奢华至尊”的体检套餐真的可以带来健康吗?另外,应该多久体检一次?哪些体检项目才是最有价值的呢?

哪些体检项目应该避开

1. 肿瘤标志物检测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高。指标异常不代表一定有肿瘤,指标正常也不能肯定地说没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常是疑似癌症患者的检查项目之一,或者用来监测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对于常规体检来说,这项检测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2. 基因筛查癌症

市场上有一种针对普通人的基因检测,宣称“一滴唾液就能筛查出癌症”。强烈不建议把它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基因检测只能提示一个人是否具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但目前我们能够清晰确定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还不多。有,患癌风险不一定明确;没有,也不能排除患癌的可能。

有家族遗传史的癌症高危人群,如美国著名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来判断患癌风险,从而请医生提供预防方案。但对于并不存在家族遗传史的朋友来说,这样的检测就纯粹是白花钱了。

3. 微量元素检测

这项检测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另外,只要饮食均衡、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后注意补充,孩子一般也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早在2013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已经明确规定: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对违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处理。而仍然提供这项检测的机构,目的就只有一个——多赚钱。

4. 用X线胸片排查癌症

发热、咳嗽、怀疑肺部感染炎症时,X线胸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查方式。但如果把X线胸片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用来排查癌症就不那么明智了。实际上,胸片对早期肺癌的漏诊率比较高。这是因为在正位胸片上有很大一部分,肺部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合在一起,导致医生不太容易看到早期病灶。

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一个检查看到你全身的病灶”是体检机构在推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时经常使用的宣传语。

PET-CT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对癌症分期、转移复发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意义重大。但是,它在常规体检中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统计,PET-CT在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仅为1.3%,概率很低。因此,专家普遍认为,PET-CT并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机构会推荐这项检查,是因为做一次PET-CT常常要花费近万元。

到底应该多久体检一次

许多卫生政策专家都支持每年体检一次,因为这样做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但是,通过对几项大型研究进行仔细回顾,人们又发现这些年度体检对健康结果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一年看一次医生并不一定会让你不生病,甚至不会让你活得更长。

另外,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如此大基数的常规体检,对于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如果把这些资源用于有症状的患者,那对人群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

现阶段,大部分的体检还是被动的。在中国,近年来甚至有赠送老人体检项目的商业宣传。请注意,这里将赠送体检变成了一种孝心,而老人是在被动接受,无论身体有没有状况。儿女送了,就去体检;没送,就不去。这显然和主动把握自己的健康状态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然而,改变现有的体检状况需要从全民健康教育和观念的改变做起。

积极感受到身体的问题,并且随时寻求帮助,似乎成了未来理想的体检方式。无论是体检项目还是体检时间,个性化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一年一次,项目固定,虽然操作方便,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套餐”为个性化,才是体检的最佳方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孙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孙珺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孙珺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丽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