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从未见过如此励志的公子哥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3-07-14 发布于内蒙古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对蜀地垂涎已久的赵匡胤下令水陆两路进攻成都,准备摆平盘踞在这里的后蜀皇帝孟昶,将这一片天府之国收归自己的版图。

如狼似虎的宋军在一代战神赵匡胤的运筹帷幄之下,很快就突进到了四川盆地的盆沿上,坐在成都的孟昶开始感觉到压力了。

眼看前线的将士有点抵挡不住,孟昶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在成都招募了一万精壮汉子,然后任命自己二十七岁的太子孟玄喆为元帅,让他带人去守剑门关。

剑门关是陕西入蜀的天险,李白的诗里都写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让最能具有家国情怀的太子爷去守这里,那是再妥当不过的。守住了剑门关,也就守住了进入成都的陆路,至少能够将宋军的一半威胁挡在秦岭大巴山之外。

但是孟玄喆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二十七岁的人了,除了声色犬马之外,最擅长的是写隶书,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甚至连兵书都没看过。当然,这不怪他,后蜀作为一个盘踞在四川盆地的独立王国,北有秦岭,东有三峡,南有长江,西有雪山,基本上没有什么打仗的机会。

所以,接到任命之后的孟玄喆完全没有任何军事常识,根本感受不到战争的紧迫性,满脑子除了吃喝玩乐,都是诸葛亮羽扇一挥、敌兵纷纷退下的幻想。所以战略战术什么的先不考虑,把排场做足了再说。

出发之前,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准备自己出征的旌旗:普通的不要,得用丝帛做旗,让绣工精绣文字和图案,主打就是一个精致。

不但旗面花费了很多心思,连旗杆都是用锦绸包裹,生怕别人不知道后蜀的第一公子哥要出门打仗了。

而且,全军所有的旗帜都得用这样的制作规格。

出征当天,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孟玄喆担心自己的帅旗被打湿影响形象,下令降旗避雨保存,等雨停了再拿出来。结果手下人办事不力,第二次升旗的时候把元帅旗帜挂倒了。

大家都觉得征兆不太好,唯有意气风发孟玄喆毫不畏惧,说:“帅旗倒挂,说明老子帅翻了!”(这句话是我瞎编的)带着手下吹吹打打地朝着剑门关慢慢悠悠地出发了。

千万不要觉得他出征带着一帮人吹吹打打有点过分,除了乐队之外,他还带着数量庞大的姬妾、伶人,委屈谁也不能委屈了自己,与其说他是出征,不如说他是郊游。

这样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孟玄喆刚刚走到绵阳的时候,前线传来消息,剑门关失守。孟玄喆惊慌失措,剑门关是肯定不能去了,回成都恐怕要被瓮中捉鳖,于是转身往东边三台县一带逃。你要说这孩子没军事素养吧,他这时候又记起了一个战术“空室清野”,一边逃一边烧,见屋烧屋,见粮烧粮,搞得自己的部队都没吃的,差点先把自己逼上绝路。

后蜀灭亡之后,孟玄喆也跟着自己的老爹孟昶一起被抓到了开封。刚到开封七天,孟昶就暴病身亡,孟玄喆顿时就失去了所有的靠山。

一个在后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爷,一个平日里只会纵情声色的公子哥,突然就变成了一个身陷囹圄的俘虏,他这一辈子都在父亲的庇佑下享受生活,现在全都失去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不过如此了。

他在开封规规矩矩地当了十四年的俘虏,中间没有出过任何幺蛾子,一直熬到宋太宗登基之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进攻太原的北汉政权时,他才重新获得了北宋朝廷的信任,被任命为兵马都钤辖,驻扎镇州(今河北真定),守住河东进入河北的井陉要道。

这么一个在打仗中出过大洋相的货色,被宋太宗委以如此重任,是宋太宗昏庸了吗?

不是,在这十四年里,孟玄喆卧薪尝胆苦读兵书,真的成长为一员合格的武将了。

宋太宗攻下太原之后,继续挥师北上要去攻打幽州,定下了四员大将来攻打幽州的四面城墙,孟玄喆主攻西面,其余三面的主攻将领分别是宋偓、崔彦进、刘遇,全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其中宋偓还是赵匡胤的老丈人,孟玄喆能够跟这一批人并驾齐驱,可想而知他已经奋斗到什么程度了。

这一场仗虽然以宋太宗创造了耻辱的“高梁河速度”而告终,但是孟玄喆在攻城战役中打得有声有色,还是这场大奔溃(不是崩溃,是奔溃)中难得的保持建制的统帅之一。

等宋太宗稳住阵脚之后,他立刻安排孟玄喆驻防定州,崔彦进驻守关南,替他守住后路。

辽军果然乘胜追击而来,孟玄喆率领一帮助手在徐河痛击辽军,力保宋太宗本来已经中了两箭的屁股没有再被辽军蹂躏。

此战之后,孟玄喆因为战功被封为滕国公。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连纸上谈兵都不会的公子哥,一个亡国的俘虏,经过十四年谨小慎微的学习,竟然变成了一代名将。

除了励志,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够形容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