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52、宋朝初期爆发蜀地起义

 梦想童年594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头条群星9月榜#

在宋太宗时期,蜀地发生了一件大事,震动全国。当地农民王小波、李顺发动起义,人数达到几十万,声势浩大,并且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公开与宋朝分庭抗礼。

综观中国历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般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很少发生在初期,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都是如此。宋朝建国只有三十多年,正处于上升期,却发生如此暴动,实属罕见。蜀地起义的原因,是由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造成的。

蜀地山高路险,相对封闭。在五代十国时期,孟知祥、孟昶父子经营蜀地四十多年,国库充盈,民众富裕,号称天府之国。

宋朝建立以后,出兵攻灭了后蜀,随即对蜀地进行掠夺。宫中财宝全被运往开封,宋军士兵对百姓大肆抢劫,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变兵变。宋朝灭后蜀只用六十六天,但平息民变却用了两年多时间,虽然最终平息了民变,但蜀地百姓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宋朝建立以后,经历了统一战争,又两伐辽国,战事连年不断,耗费了大量国力人力,加重了民众的徭赋负担,给百姓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对这个问题,宋朝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蜀地百姓的生活同样十分困难,尤其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造成贫富悬殊过大。另外,朝廷为了增加税收,将蜀地盛产的茶叶实行官营,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历史仇恨和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蜀地百姓民怨沸腾,一场大风暴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993年,蜀地大旱,粮食歉收,饿殍遍野,百姓活不下去,只得铤而走险。王小波、李顺振臂一呼,十天之内,就聚集了数万饥民,一场大起义爆发了。

王小波,是蜀地青城人,茶贩出身,茶叶实行官营以后,断了他的生路,逼得他不得不举起了造反的大旗。李顺是王小波的妻弟,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走上了武装起义、反抗朝廷的道路。

王小波多年经营茶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深知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于是,他响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道出了贫苦百姓的心声,凝聚了人心。再加上青城是后蜀民变时候的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起义瞬间爆发,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

王小波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青城、彭山等地,宋朝官员有的被杀,有的闻风而逃。起义军每攻占一地,就打开官府和富豪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穷人。起义军纪律严明,抚恤百姓,受到民众拥护,大批青壮年加入起义军,起义军的势力不断扩大。

这年年底,起义军攻打江原。江原守将张玘设下埋伏,万箭齐发。王小波冲在队伍最前面,头上中了一箭,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起义军前赴后继,终于消灭了宋军,斩杀了张玘,夺取了江原城。王小波却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了。

王小波死后,众人推举李顺为首领。李顺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很有名望。李顺不负众望,率军连续攻占蜀州、邛州、双流、新津等地,所向披靡,队伍也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公元994年1月,李顺率军包围了成都。成都历来是蜀地的都城,城池坚固,守军较多。但起义军气势正盛,毫不畏惧,连续攻城十多日。成都守军招架不住,只好突围逃走了。

起义军占领了成都,欢欣鼓舞,立即建立了大蜀国,李顺当上了大蜀王。李顺为了争取民众,谎称自己是后蜀皇帝孟昶的遗腹子,改名叫孟顺,结果受到百姓拥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孟昶在蜀地还是很得人心的。

大蜀政权按照原来蜀国的模式,组建政府机构,设置了中书令、枢密使等朝廷大臣,任命了刺史、知州等地方官员,还铸造发行钱币,很是有模有样。

大蜀政权继续实行“均贫富”政策,没收富豪的土地财产,分给穷人,颇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穷苦农民喜笑颜开,纷纷拥护大蜀政权,不少人在家中挂起了李顺的画像,顶礼膜拜。

李顺在成都建立政权以后,派兵继续攻打各州县,占领了蜀地大部分地区。不料,起义军在攻打梓州的时候,却碰到了硬钉子。

梓州知州叫张雍,很有谋略,他在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初,就感觉不妙,于是加固城墙,扩充士兵,做好了各种准备,所以抵御住了起义军的多次进攻。李顺大怒,派了手下得力将领相贵,率二十万军队强攻梓州,结果攻城数月,仍然不能攻克。

起义军在梓州受挫的同时,攻打剑门关也出了意外。剑门关是入蜀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时宋军守卫剑门关的士兵只有数百人,李顺派去数千兵马,认为拿下剑门关不成问题。

不料,正当起义军攻打剑门关即将得手的时候,从成都败逃的大批宋军赶到,从背后袭击起义军。起义军大败,多数阵亡,只有三百多人逃回了成都。李顺没有控制住剑门关,造成了严重后患,这是他的一个重大失误。

宋太宗在王小波、李顺起义初期,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宋军正与党项作战,也腾不出手来。没有想到,不到一年时间,起义军就攻占成都,建立了政权,形成了气候。宋太宗惊恐起来,决定派大军前去平定。

可是,派谁担任领兵主将呢?宋太宗颇费思量。蜀地地理位置特殊,很容易搞割据,宋太宗猜忌和提防武将,觉得派谁去都不放心。宋太宗思前想后,最终决定任命王继恩为伐蜀总指挥。王继恩是宋太宗的心腹,也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宦官,没听说过有宦官割据称帝的,宋太宗比较放心。

王继恩身负重任,率领数十万朝廷大军,顺利通过剑门关,进入蜀地。这个时候,梓州之战仍在进行,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不料,朝廷大军到来,一举击溃起义军,解了梓州之围。

起义军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对付贪官污吏和地方军队还可以,但面对正规的朝廷军队,就不是对手了。王继恩率军连续打败起义军,收复了许多地方,最后包围了成都。

王继恩下令对成都展开攻击。城内有十万起义军,虽然武器装备很差,又未经训练,但个个不惧生死,奋勇杀敌。宋军连续攻城多日,起义军战死三万多人,伤者不计其数,最后坚持不住,被宋军攻破城池,起义军溃散。

李顺下场如何?史书记载不一,有多种说法。《宋史》简略记载说,李顺被俘处死。有的史书说,李顺化妆潜逃,下落不明。有的则说,李顺突围而出,辗转到了广州,三十年以后才去世。

成都陷落之后,起义并没有完全失败,各地的起义军仍在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李顺的大将张余,将各地起义军收拢起来,仍有十万之众。张余率军沿长江而下,向川南、川东进军,攻克泸州、渝州、忠州、万州等地,声势依然浩大。

后来,起义军在嘉州作战失利,张余牺牲。他的部将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王,又坚持战斗一年多。可见,蜀地民众的反抗精神是极其强烈的。

宋朝在创建初期,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暴露了宋朝建立以后,在治国思想和政策上有着重大缺陷。

宋太宗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提高文人地位,却忽视了社会治理和普通百姓的利益,致使社会矛盾尖锐,结果酿成民变。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却并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天堂。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在宋朝时期,有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著名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集,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