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屈原背后屹立不屈的楚怀王

 写乎 2023-07-14 发布于四川

作者:傅安平

秦孝公即位当年,就任用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卫鞅为丞相(左庶长),寻求变法图强。那时楚国的面积是秦国的四、五倍之大,是诸侯国中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那个时候,有谁能想到偌大的楚国,后来会亡于西北戎族秦国之手呢?

卫鞅改革后,秦国依靠不断增长的实力,击败东边魏国,收回河西地。秦惠文王时又占据巴蜀、汉中,有了广阔丰足的大后方,虎狼之秦,这时已开始让关东各国望而生畏,“合纵”由是产生。

可以说,秦孝公为秦国争霸天下的事业奠下了基础,秦惠文王揭开了东征六国的序幕,到秦武王时征服六国已经成为秦国公开的国家意志。但这时期的秦国,面积仍不及楚国的一半,更不及楚国之富有,这时谁又能想到,偌大的楚国居然有一天会灭亡于秦国之手呢?

但历史就是那样不可想象,那个曾经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富有的楚国,后来真的就亡于秦国之手了,过程曲折而残酷。而主导楚国那段由强转弱、边疆丢失的过程的最关键人物之一楚怀王,更是一曲历史的悲歌,比站在他身后的那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化名人屈原其实更令人荡气回肠,发人深省。

1、屈原改革的职权能力有限

楚怀王,现在能清晰记住他的人应该不是很多,除了一些历史文化爱好者。但就当时的事实来说,他才是那个时代的几位巨头之一,是战国中后期的风云人物。而“左徒”屈原,在他的面前不过是一名侍从参谋式的小官员。

“左徒”在《史记》“正义”是“类似左右拾遗那样的谏诤官员”,“位从八品之上”,七、八品之间,算不上大官。

屈原并非有的人讲的那样,是仅次于令伊之后的“二把手”,那样就夸大了屈原在楚国改革时的职权能力,也就会过度想象屈原对阻止楚国走向衰败所能起到的作用。楚顷襄王27年楚秦复交时,楚国还曾派左徒陪伴太子为质于秦,可见左徒对于楚国朝内主要事务的无足轻重。

《汉书.人表》记载上官大夫爵位为“五等”,即男爵,男爵是正五品,比屈原的高。如果屈原起草宪令的事务亦归上官大夫主管,那他要看屈原的宪令草槁,应当是合理的。屈原出于个人憎恶的原因不给他看,是否属于违反职场规则呢?上官大夫再把这事禀告楚王,是合乎官场职责还是进谗言?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值得探讨。

以上说法,可能会让无数尊崇屈原的人大感失望。那就再看看先秦时期的文字记录,似乎找不出一篇有关屈原的文字记录,就明白屈原在那个时代有多普通,不被“国际”注意。不过这样一来,倒也印证了楚怀王对屈原的改革没有给予过真正强有力的支持,没让屈原拥有改革所必需的威权,对比看看秦孝公是如何坚决支持卫鞅改革的就知道了。

前秦时期,爱国主义并非主流,有志之士都会自由投奔自己心仪的诸侯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是这样。孔子敬佩的柳下惠虽然非常爱国,却是以“坐怀不乱”有名于世的。特别是新锐国家秦国,招纳他国人才成为历代强国之基本国策,也会放任不适用的人才去为他国服务,不会拿“爱国主义”来束缚人才的流动。所以以爱国主义形象为主、又不属于当时风云人物的屈原,在前秦时期不被人重视、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也属正常。

还有一种可能是,楚被灭国之后,楚国文化收藏被秦国为了收服、统一民心的需要全部焚烧销毁了,其中有关楚国文化巨擘屈原留下的记录资料更是秦国要销毁的重点。直到汉朝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出现之后,爱国主义精神才会被皇帝这个天下共主所需要和重视,屈原的伟大形象才能首次被贾谊、司马迁和班超等人从掩盖已久的故纸陈堆中重新拣起,然后又被世代后人不断弘扬光大,后来甚至成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主要纪念人物。

此涨彼消,没想到司马迁写了篇《屈原列传》后,屈原就名传青史了。而那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被忘却的楚怀王,除了偶尔还留在一些文人的笔下,似乎已经成了历史过往中可有可无的人物形象了。

2、楚怀王死得可不冤

历史上,总认为楚怀王死得很冤。

《史记.楚世家》中说,当秦国把楚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的时候,整个楚国的人民都像死了自家的长辈一样哀伤,可怜,发自内心的哀悼他们的君主。哀伤过后,化为了楚人世代的仇恨,楚南公说“楚虽三户,可以灭秦”,如同楚人在对着他们的神灵发誓下咒。楚人举国举民的同仇敌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楚怀王去世80多年后,旧楚国各地风起云涌,共欲灭秦。范曾献计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让项梁重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收获民心,以怀王名义聚拢、号令各地义军,以图恢复楚国社稷。后来灭掉秦国的,果真都是楚人。

但是老楚怀王真的死得很冤吗?

我认为不是,他的“冤死”,除了因为秦国狡诈凶恶,战国时代少信用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楚怀王即位第5年,韩、魏、齐、楚第一次合纵抗秦;

即位第6年,楚攻击魏,又要攻击齐,作为合纵长破坏了合纵;

即位第7年,楚又要攻齐;

即位第11年,楚等六国第二次合纵攻秦,各怀私心无果而返;

即位第15年,楚又欲攻齐,秦趁机逼魏退出合纵,楚又破坏了第二次合纵;

即位第16年,楚齐再次结盟。同年,张仪利诱楚国,离间齐楚联盟,楚又一次破坏了合纵的核心齐楚联盟;

即位第17年,被张仪骗后,楚怒攻秦,连遭丹阳、蓝田之败,失去汉中;

即位第18年,秦惠文王去世,楚国马上背弃秦楚盟约,逮捕昭睢向齐示好,魏、楚、齐第三次合纵;

即位第22年,秦昭襄王即位,楚、秦结好。楚脚踏两边船,失信于合纵诸侯国,第三次破坏了合纵;

即位第26年,合纵诸侯国攻楚;

即位第27年,楚秦结盟又因太子杀秦臣事件分裂,楚国已经“到处不是人”,外交陷入孤立;

即位第28年,楚与齐、韩、魏、秦开战,垂沙之战大败;同年,楚内乱;

即位第29年,秦连败楚,威逼楚怀王赴秦,怀王客死于秦。

从楚怀王的一生,可以明显看到他是如何从继承一个强大的楚国,一步一步把自己给作死的。经常结盟,但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盟国作为战略支撑,视信诺如儿戏,视结盟如无谓。作到最后,楚国再也拉不到一个盟友,他成功地把自己作成了那些彼此之间争利斗力的诸侯国们唯一共同的敌国。楚国虽大,已经作得国家气势颓靡一蹶难振,外大中干了。

外交与军事是国内政治的外延。楚怀王在国内治理上,同样缺乏坚定的宏远意志,坚决的改革魄力,明明知道国家之弊病所在,也没能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导致楚国在对外外交与军事上一再受到重大挫折。

你说,这样简单无脑、任性随意的楚怀王,死得还冤吗?楚国再大再强,也经不住他那样作啊!有语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楚怀王从一名贵族公子成为大国君主,被迫参予最残酷的战国争斗,他天性中就缺少极限竞争必需的品质。

和秦惠文王、昭襄王、始皇帝那三位秦国雄主相比,楚怀王有一个明显的弱点是:他年轻时缺少足够的、甚至是非你死即我亡的残酷磨练,他没有一双能够看透诸侯国间倚食关系的锐智眼光,他更缺少坚定远大的信仰,容易为眼前利益得失所左右,经常意气用事,怒而用兵等等。

这一切汇集起来就是,他注定不能成为竞逐天下的霸主。

只要详细对比一下商鞅改革与屈原改革,就能发现楚怀王与秦孝公之间的差距是多么明显而强烈啊,楚怀王的命运和楚国的结局难道不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吗?有什么可冤呢?

总之,楚怀王作为一位大国君主,是不合格的,他的缺点太多了,历史对他的记载非常清晰。网上有诗曰:“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初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难成器,跃马长枪定乾坤”,此诗用来描写楚怀王,非常适合。

3、楚怀王绝非败家子

但是话说回来,楚怀王又并非很多人讲的那样,是个败家子。

楚怀王即位第5年,就能接受惠子建议,联合韩魏齐抗秦,这是合纵的雏形。

可惜第2年,为报父王去世那年的陉山之仇,楚又冲动了,去攻魏,逼得魏与秦韩结盟,不但破坏了首次合纵,又帮助秦国形成“连横”雏形。

楚怀王即位第12年,大胆破例启用屈原改革,甚至愿意放下君王特权,把自己也纳入改革约束的范围之内。上面讲过,屈原的官职其实并不高,只是得着陪陪怀王左右之便,职位特殊。虽然屈原变法很快遭到贵族们的围剿而失败,但也可见怀王欲兴改革图强之迫切愿望。

楚怀王即位第23年,灭越国,除东边外患。楚国在失去汉中郡后,疆域又达到空前之辽阔。

楚怀王即位第30年,以老年之躯孤身入秦,会盟秦王。面对秦国的胁迫与威逼,宁死也绝不割让楚国一寸土地。

这样的楚怀王,你能说他是一个败家子吗?

楚怀王温良文雅,大力支持楚国文化事业,让楚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星,屈原也可以说是楚怀王最杰出的成果。我每读屈原遗句,总认为屈原是为怀念楚怀王而哀绝投江,而不是为了内里已无可挽救的楚国。楚怀王的刚烈和天真,传到屈原、项羽、韩信他们身上,都体现出楚人“宁死不屈,绝不妥协”“不驯服”的性格。对政治与内奸缺少足够的狡黠和韧性,似乎是他们四个人的共性。

如果楚怀王真的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也就不值得屈原为他而愤懑,即使被贬江南也“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也不会让楚人举国悲哀,近百年后还要高举他的大旗反抗秦国;也不会在项羽杀了新怀王后,项羽就民心尽失,给了刘邦以正义之师的名号,很快击败项羽。

楚怀王绝对想不到,他作为一位失败屈死的君主,竟然能影响到百年后大秦帝国的覆灭,与大汉王朝的归属。

4、结束语

战国纵横家苏秦曾言,“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反映了战国中期楚国的实力,楚秦两强并立的局面,楚国曾经是有大好机会灭掉秦国的。

《战国策.序》中也讲,“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怎奈楚国自己不争气,且国土广阔邻敌也多,又少险可守,大好机会一旦错过,焉能轻易复得?

秦、楚两强势难两立,放在今日中国面临的局面,何其相似。又比如说楚、秦皆被其他文化习俗相近的诸侯国们看不起,被认为是蛮夷之邦,就像现在的俄、中被西方那些文化种族相近的国家所经常针对、排斥一样。

最了解当时楚国,也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亲手灭掉楚国的秦将白起,他在攻下郢都后,曾这样评价楚国的君臣上下:“……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 ,这样的评价,对今天的中国难道不振聋发聩吗?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楚怀王堪为大国之镜鉴,常鉴常省。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