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到临洮,一条唐诗走廊的诗意与壮丽!

 这里是临洮 2023-07-14 发布于陕西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成为今年暑期以来最热门的影片。故事横跨大唐盛世,生动展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等真实历史人物的风采。剧中有一段绕不开的重要历史事件——令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在此聊聊其中的名将哥舒翰。

《长安三万里》哥舒翰动画形象

本剧中的哥舒翰,就是高适放下身段、投军充当将帅身边掌书记时的那位白胡子主帅。安史之乱爆发前后,唐玄宗李隆基一朝,拥有多位能征善战、威震四方的战将。与哥舒翰齐名的,还有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郭子仪等人。

作为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翰以部落名为姓氏。他曾因经略陇右而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全唐诗》里有一首为其所作的诗耳熟能详,即《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中的主人公正是哥舒翰,对于他的功勋卓著、威名远播,《全唐诗》题下注曰:“天宝(唐玄宗第二个年号,公元742-756年)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诗在,长安就在。”有影评《长安三万里》说:“诗人八九个,念诗三小时。”片中出现了40余首唐诗。唐诗是唐朝时期人们抒发理想、表达情感的载体,也影响了我们一千多年。跨越千年时空,让我们回到那个诗意大唐、盛世大唐。唐诗是汉语言的巨大传承,是华夏儿女的文化血脉,是中国人难以名状的自豪。

一千多年前,李白问:几日到临洮。
这个大唐诗人们吟唱的边塞小城,是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发源地、世界彩陶的源头;也是丝绸之路要塞,李唐家族的故里!

梁建 摄影

一众文人墨客、历史名流,曾多次来到临洮打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二十五岁时怀抱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沿途呈一些长官的诗书中,数次提到祖籍陇西狄道,写尽了他与临洮相遇、相知。
《与韩荆州书》:“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赠张相镐》诗“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与安州裴长史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而这个“本家金陵”与“本家陇西”似乎矛盾,其实此处“金陵”所指乃是西凉“建康郡”,即指今甘肃兰州、临洮一带。考之史料,《晋书·武昭王李玄盛传》有如是记载:“武昭王讳暠,字玄盛。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李太白全集》
《白马篇》中的“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更可看出李白立功边疆的英雄意识。“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写出唐军将士之威武雄壮所向披靡的高昂气势。
电影《长安三万里》青年杜甫充满朝气地与高适热情打招呼,脸上写满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梦想。这种青春与热血的交汇,让人为之动容!
在临洮,“诗圣”杜甫挥笔写下“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的浪漫活泼,也记录下边关的“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高适在天宝十一载秋,西出陇右,“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在临洮,他写下“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希望蹇秀才功成名就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见到偶像哥舒翰的激动心情。
唐代诗人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王勃“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孟郊“北走出雁门,西行渡临洮。”
这些诗歌也点缀着临洮灿烂的文化,传颂千年,熠熠生辉。
岑参在临洮西湖游玩,为临洮记录下一千多年西湖的盛景“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也曾记录了“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的悲凉,他为大唐盛世留下珍贵的速写,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边塞诗的绝唱。
无论乡关何处,有中国人的地方总少不了唐诗。
读唐诗、怎可不到临洮?

中华“诗词之乡”——临洮


文/马志骏
临洮诗词历史悠久,诗风浓郁。不愧为中华“诗词之乡”。早在5000多年前,地处洮河河谷地带的马家窑文化就已与中原文化等有所交流。
在《诗经 ▪ 殷武 ▪ 商颂》里就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歌咏。在那时,临洮之地已在殷商的势力范围影响之内了。
马家窑遗址
辛店遗址
寺洼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秦先王开彊拓土,屡伐戎狄,“灭国十二,开地千里”,于公元前 384 年秦献公灭狄戎,在甘肃临洮设狄道县,后秦昭王又在狄道设陇西郡,任李崇为郡守。随后又在临洮三十墩洮河险要处为起首,设关隘修筑长城,以洮河和长城为天堑藩蓠,御西羌而却匈奴。狄道的边塞重镇地位就确立了。
秦人的军旅生活情景也在《诗经.秦风》里得到了生动地体现。如《无衣》、《小戎》等。他们积极豪迈的现实主义歌唱,开了临洮边寒诗歌的先河。
秦风汉续,鼓吹相和。一曲《陇西行》,道尽狄道边城事;《陇头歌》悠悠,一唱征人泪双流。无数将士出陇西《饮马长城窟行》,逐匈奴,拓丝路,镇边关,觅封侯。西汉狄道诗人辛延年的《羽林郎》与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可谓同一副笔墨。汉魏六朝时,建安风骨影响深远,直至隋唐。其间临洮诗歌在动荡的年代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如晋时狄道女诗人辛萧的《燕颂》等。五胡乱华时,南朝羁绊于北朝的行人边塞诗流传较多,如南朝吴迈远的《棹歌行》,江总的《雨雪曲》等。
唐继隋制,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文明引领世界。唐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积极向上的诗意生活蔚然成风,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诗歌的主旋律。同时,吐蕃完成了奴隶制改制,势力大增,逐渐向东扩张,洮河一线成为攻防重地,狄道也成为百战之国。武则天久视元年(700 年),陇右节度使下辖的一支最强大的边防部队 “临洮军”应运而生,指挥部就设在狄道(今临洮)。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已的抱负,便把投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寄托于“临洮军”,并以豪迈地劲歌唱响了临洮。
如王昌龄的《塞下曲之望临洮》:“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沙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外还有一些大诗人如李白“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杜甫“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高适的“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岑参“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等,都有边塞临洮的劲歌传唱。
特别是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天宝八年(749 年)攻占吐蕃战略要地石堡城,天宝十二年又攻占黄河九曲,设洮阳郡,使吐蕃势力大挫,临洮边防得到巩固。不见经传的西鄙人一曲“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豪迈劲歌在临洮这儿唱响,它唱出了唐军将士靖边安民的英武和霸气,唱出了建功立业后的自信和骄傲;一座巍巍的哥舒翰纪功碑也随之在狄道这儿(今临洮南大街)矗立起来,守望至今,见证了并诉说着那段鲜活的历史。
摄影:孙宁宁
从此“临洮”一词在唐诗中已不再是行政专有名词,而成为边塞意象和保家卫国情怀的代名词,传唱后世。
安史之乱后,哥舒翰带病被调潼关平叛,兵败被俘,762 年狄道沦陷,地没吐蕃。《元和郡国志》不再有百战之国狄道(临洮)的纪载。但念念不忘临洮,抵御外侵,失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劲歌却不绝于耳,使临洮这一边塞意象,深入唐人之心。如晚唐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中所出之塞直指临洮,看来临洮一词的边塞意象在唐诗中已不言而喻了。
临洮地入吐蕃是唐人终生的愧疚和牵挂,即是在唐未也有不少诗人在为之叹惋和歌唱,如钱珝的《春恨》:“久戍临洮报未归,箧香销尽别时衣。身轻愿比兰阶蝶,万里还寻塞草飞。”此时的临洮入吐蕃已一百多年了,诗人借闺妇思征夫的怨恨,以临洮意象为背景,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收复失地,壮心不已及英雄扼腕的无奈。透过貌似柔弱的闺怨,看到的却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人形象。
宋、金、元时,临洮地处多民族消长融合聚居前沿,战火争端时起,政治经济文化东移,文学不兴,诗歌少有流传,唯金代乡人邓千江的《望海潮》一词可与宋词大家嫓美。宋神宗时,王韶凿空开边熙河路后,临洮又以熙州名列史册,便有外籍诗人及官员为其歌功颂德的诗作和赞颂当地特产洮砚的应酬诗作传流下来,但为数也不多。

明朝时期,临洮周边宴靖,又是府县两衙之地,重视教育,入仕之人较多,呕歌赞颂临洮的诗人灿如星河,将临洮诗歌沉寂的夜空照亮。再加明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被贬狄道,在临洮兴利除弊,办超然书院,兴学重教,将临洮视为笫二故乡;被大奸害后又谥“忠愍”而名扬天下。故临洮的诗作者大多是名臣官宦,乡贤才子,他们壮狄道山川名胜,绘临洮历史风情。如明初临洮籍以举人入仕的刘源,他的《洮阳八景》诗,是最早全面赞颂临洮山川美景的七言律诗,字里行间渗透了热爱故乡的情愫。还有来往于临洮的官吏,登临“超然台”无不缅怀赞颂杨椒山人格魅力。
尤其是椒山公托人寄给狄道超然书院诸生的狱中诗弥足珍贵,如“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笫一功名不爱钱。”(《言志诗》)为后世留下了一面当官做人的镜子。
清朝江山一统,临洮是州县治所,发达的经济和教育也引来了诗歌的繁荣和昌盛,普及和提高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在清初张晋就创建了民间诗词社团——“洮阳诗社”。诗社“兴而废,废而复兴”,至乾隆年间吴镇重联诗社时最火,已罗诗人140多位,而且成分多元,只要品行端正,热爱诗歌者均可加入。其中有官绅学子,也有巿井布衣,他们互相学习,广泛交流,提升造诣,在陇右影响深远。如诗社成员马绍融乃巿井买炊饼的一介布衣,还是少数回民,孝友闻乡里,酷爱诗歌,颇有建树,有《偷闲吟》传世,吴镇为之作序,被誉为“巿隐”,唐之“胡钉铰之流”。
嘉庆初由临洮籍诗人李苞编纂的《洮阳诗集》一书总共收入洮阳诗社诗人197家,选辑诗歌共十二卷,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就有被乾隆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的岳钟琪,有进士张晋,有举人吴镇、李华春等九人,有布衣诗人吴锭、康希正、萧声和等十二人,其余均为州县学子,其中做过州县以上官职的也只有岳仲琪、张晋、吴镇、李苞、张炎等寥寥数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诗歌的爱好以及对风雅的追求,可见临洮诗风之盛,普及程度之高。
清朝临洮也出了一些全国有名的大诗人。清初张晋之诗“天才横逸,不可一世”,被誉为“诗豪”;《晚清簃诗汇》评其诗曰:“纵横凌厉,出入《风》《骚》。”吴镇为政讲学,足迹天涯,一生写诗近万首,称“关中四杰”,被誉为“儒林丈人,词坛宿老”;他的《我忆临洮好》使其故乡名杨四海。
袁枚称其诗“深奥奇博,妙万物而为言,于唐宋诸家,不名一体,可谓集大成矣”。此外张谦、吴锭、李苞、李春阳、李景豫等人的诗作可圈可点,也为诗乡争光不少。
民国初年,临洮也有不少民主斗士置身于国民革命斗争中,也留下一些优秀的诗篇,特别是临洮才子黄文中的楹联,冠名杭州西湖,为家乡争了光。在民国年间的新文学运动中,临洮李镜清、牛载坤,赵菊英、潘凌峰、张审卿、肖剑琴、林漫、戈扬等都有诗作。其中,赵菊英、潘凌峰、张审卿三位是女作家。而赵菊英可以说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三陇文坛最活跃的女诗人之一。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古典诗歌式微,临洮诗歌也就名不见经传了。
1949年8月临洮解放, 有 1500 多名优秀临洮儿女,投笔从戎,跟随王震将军进彊,把边塞劲歌唱响天山南北。
1956 年 3 月,陈毅元帅带领中央代表团去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筹备会时,一路走过的地方,就唯一写下《过临洮》一诗:“陇头无复呜咽水,汉藏自由过临洮。煮豆燃箕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诗中突出了临洮唐蕃古道要冲的特殊地位,也对古今藏汉关系作了个历史总结。
改革开放后,在进疆老战士苟守义先生的首倡下,以临洮、兰州、新疆等地热爱诗歌的老乡 50 多人为基础,于 1996 年 6 月,在临洮创立了“临洮诗词学会”,创办了《临洮诗词》会刊。从此,临洮诗歌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以“双百”方针为指南,扎根群众,深入生活,诗歌创作风生水起,蔚为壮观。2008 年成功创建为西北五省第一家中华 “诗词之乡”。现有会员近 500人,遍及全国,涉足各行各业,他们宣传临洮,歌颂临洮,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极积贡献。
2023年,临洮岳麓山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诗词书法碑刻已全部完工,一幅幅作品气势磅礴、蔚为大观,而且内容与临洮历史、景区环境、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为景区增添了新的文化意境。
未来,洮水流珠 · 历代名人咏临洮诗词歌赋书法碑廊也即将揭开面纱。
我忆临洮好,无临洮,不唐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