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古建筑地图

 江南一鱼6jvvqc 2023-07-14 发布于广东

山西大地上究竟有多少古建筑呢?据国家文物局信息统计,全国共有古建筑263885处。在这之中,山西登记在册的古建筑28640处。占据全国总量的10.85%。全省国土面积仅占全国1.6%的山西,却拥有全国10.85%的古建筑,可见“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名不虚传。

一、山西元以前木结构建筑数据统计

北部区域30座,中部区域89座,东南区域274座,南部区域125座,共518座(表1)。

表1 山西唐至元木结构建筑区域分布及占全国比例统计表

Image

表1数据来源有二:

一是山西本地的数据,以三普统计的数据为基础,依据一至八批国保名单、山西省一至五批省保名单及省保第六批公示名单,并是现场逐一核查的结果;

二是其他省的数据,根据一至八批国保名单数据,并对个别省现场及网络资料核对形成的结果。

1988年1月公布为唐代的第三批国保单位平顺天台庵弥陀殿, 2014年修缮时发现,在脊与替木间遗有“长兴四年九月二日……造建”之题记,结合山西现存唐至宋代木结构建筑构架体系及营造手法分析确定为五代遗构,故列入五代栏。

表1中全国存储唐至元木构建筑数量中,敦煌莫高窟、唐代196窟檐、宋代窟檐、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暂未统计入表内。查莫高窟196窟檐有关资料,为唐景福二年(893年)遗存,被认为半座唐代木构建筑。正定开元寺钟楼,柱顶石刻有唐大中十年(856年)字迹,清代重修时改变了上层结构,1988年钟楼落架重修时,参照下层唐代遗构和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予以复原为唐代构架。

二、山西有年代可考的元以前木构建筑

山西现存518座元以前木结构中,有直接或间接年代(文字记载)可考的244座。其中,所遗3座唐代和4座五代遗构均有题记记载;宋代34座遗构中,有年代记载的26座;辽代3座遗构中,有确切年代记载的2座;金代120座遗构中,有年代记载的70座;元代354座遗构中,有年代记载的138座。其中有24座宋、辽建筑早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营造法式》刊行之年。这些遗构历经不同时代的修复,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信息,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层(图1),详见表2。

Image

图1 山西省唐至元木构建筑分布统计图

表2 山西省唐至元代木构建筑分布统计表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建筑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容器,其产生和发展始终遵循着人本位的思想。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虫害。为保护自身,房屋得以产生;为保家卫国,城墙关隘得以高筑;为护佑一方,寺观庙宇得以兴建。安居乐业、保家卫国、祭祀酬神是山西人民千年来历久弥新的主题,在山西这块枫叶般的土地之上,以山河为经络,以历史作养分,于不同区域间滋养了丰富的古建筑,形成了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特质。总体来讲,由于历史、民族、自然条件的不同,可将山西划分为晋南、晋北、晋中、晋东南四个大的区域。Image


Ⅰ晋南

山西地形复杂,是由许多复杂山脉组成的高台地,西界吕梁山、东界太行山构成了山西的天然屏障;两山之间的汾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哗啦啦的流淌数千年,养育了这边土地上的三晋儿女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再加上西边和南边均有黄河为壑,故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形容山西为“表里山河”。汾河从南到北缓缓流淌,在山西南部冲击成了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并且,这两地区历史上就联系非常紧密。考古学家也将其视为同一地理单元,称其为晋南盆地,这就是山西的第一块区域——位于晋南的河东谷地。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晋南地区很早便有了人类踏足的痕迹,成为了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尧舜禹先后在此地建都立业。《帝王本纪》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位于晋南区域。至周代,周成王桐叶封弟,晋侯燮父改唐为晋;开启了晋霸春秋的史篇。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4座陪葬墓、5座车马坑,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晋侯墓地向我们展示了晋国之初的繁盛。Image 晋侯墓地车马坑

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大地由此得名,自此,三晋大地兼容并蓄,吸鲜卑,纳契丹,融合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形成了厚重的三晋文化。彼时的桐叶之地现已经成为15.67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一叶。作为山西文明的发源地,在晋南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尤以祭祀先祖最为繁盛,其庙宇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尧王、后土、后稷、关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对其祭祀非常重视。历代建庙而祭之。武圣人关公晋南解州人,作为晋商的守护神,后人在其家乡建造了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庙中主殿重檐歇山顶设副阶周匝享最高之礼遇。Image解州关帝庙主殿

位于汾阴的后土庙,建庙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历代屡有修缮,却始终未曾废弃,留存至今;万荣的稷王庙大殿,为现存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尽管殿身构架形式及用材不依法式,但却简省合理.......

Image万荣稷王庙大殿

古人建造庙宇,祭祀活动是免不了的,奉献牺牲和歌舞酬神是重要的两个环节,最初这两项功能都是在庙宇中的“露台”之上进行,后为避雨,于露台之上搭建棚罩形成舞庭,逐渐与露台建筑功能分开,露台的奉献牺牲的功能被献殿承担,而歌舞表演的功能则被舞庭所承担,金元时期,伴随元杂剧的产生,戏台也随之诞生了。

Image山西高平二仙庙露台

作为戏曲文化的发源地,晋南地区留存了大量的戏台建筑,居全国之首,其中元代戏台全国共有6座,晋南地区独占5座,简易者于台基之上搭建屋顶则为戏台,依据四周围合墙壁的不同分三面观戏台、一面观戏台。

Image元代四圣宫戏台

Image翼城泰岱庙戏台

元代戏台多从露台转化而来,为方形台基,屋顶覆以藻井;明清随着戏曲繁盛,戏台建筑从单开间扩展至多开间,增设后台、化妆间等空间,功能更趋完善。甚至为了容纳更多的民众,与山门合并,形成高大的山门戏台,台上唱戏,台下过人。汾阴后土庙的山门则是如此,外为山门,内为戏台。明间檐柱书写“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Image汾阴后土庙山门戏台

戏台建筑因祭祀而生,因娱乐而盛,成为庙宇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在庙宇之中形成了“山门、戏台、献殿、大殿”的格局,后期甚至跳脱于庙宇,建造于宅院、闹市之间。

晋北

不同于晋南地区优厚地理条件所带来的安静祥和,在山西北部,自公元前776年,三家分晋之后,战争与民族融合是山西北部这片土地历久弥新的主题,这就是山西的第二个区域,位于晋北地区的雁北塞外。晋北地区作为中原北部边境,边境线曾经数次变更。在这里,亘古不变的是关隘。自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就修建了外防匈奴的楼烦关,并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汉时昭君出塞、唐时外防突厥、宋时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均在雁门关上演。Image雁门关

明代之后,为外防蒙古骑兵南下,于北部设九边重镇,山西境内,设置大同镇,并在雁门关基础上与宁武关、偏头关联系,设“三关镇”(山西镇)。与此同时,明代还于此设卫所,开军屯,修边墙,立烽燧,营筑堡寨,共同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Image得胜堡Image云冈堡

连年不断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疾苦,而此时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希望,成为了民众心中的光,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工具。公元3世纪,佛教西传,进入我国西域地区,公元4世纪,经由鸠摩罗什传入凉州等地,公元5世纪,这束来自西方的光终于传入了山西北部,给当地的民众带来了慰藉,而将这束光洒向中原大地的,便是北魏王朝。公元4世纪末,北魏王朝迁都平城,兼收并蓄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将政权统治与佛教相结合,花费了半个多王朝的时光,开凿了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45个,大小壁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窟的云冈石窟。

Image云冈石窟第20窟

尽管文献中“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面貌已经不存,但通过窟顶北魏寺庙遗址的发掘,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北魏历史之一粟。

Image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庙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洞窟中的仿木构窟檐,展现出北魏时期的殿堂之营造。

Image云冈石窟仿木构佛龛

窟顶上部的伎乐人,凝固了千年前的音符。

Image云冈石窟12

佛教在北魏之后,曾几度兴起,又几度废止,至唐会昌年间,佛教大受打击,寺院遭废,经籍散佚,在此次灭法中,佛光寺大殿也未能幸免,惨遭损毁,后于公元857年,得以重建。唐代之大殿、唐代之塑像、唐代之壁画、唐代之题记,唐王朝的余晖得以在此闪耀千年。

Image佛光寺东大殿

Image佛光寺大殿塑像

Image佛光寺大殿壁画

唐代之后,晋北地区又历经数次政权更迭,契丹、女真相继建立辽金政权,并继续发展佛教,大胆创新,建造佛教建筑,九层的佛宫寺释迦塔逐层垒起,书写着木构建筑的传奇。

Image佛宫寺释迦塔

西京府中,华严寺大殿坐西朝东,开移柱、减柱先河。

Image 华严寺大殿

薄伽教藏殿和净土寺大殿的“天宫楼阁”,则显出了辽金古人的极致追求。而善化寺大殿则将斜栱巨构灵活运用。

Image 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

Image净土寺天宫楼阁

清代以降,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战争的擂鼓声在晋北已经逐渐淡出。关隘、边堡的作用也随即消失,晋北地区也随即从战争逐渐转向经济发展。

Ⅲ晋中

从匈奴到鲜卑、从突厥到契丹、从女真到蒙古,晋北地区一次次的挡住了蛮夷的入侵,一直到明代后期,换来了北部边境的和平。商业的繁荣开始替代了战争的喧嚣,山西中部的居民纷纷北上,出杀虎口开拓商路,自此,晋商登上了历史舞台。很多晋商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多年忙碌辛苦,事业终成,但故土难舍,纷纷荣归故里,修建宅院,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山西中部的晋商大院。这便是山西的第三个区域、位于晋中地区的并州腹地。窑洞和合院式建筑是晋中地区最为普遍的两种形式。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沿土崖向内挖竖穴成洞,窑洞便得以建造完成。

Image工人正在打窑洞

尽管黄土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受地形限制大,受雨水影响大,所以资金充裕的晋商多采用砖砌的锢窑,利用券拱建造窑洞,既摆脱地形的限制,又坚固美观,甚至有的还采用砖砌的锢窑围合成院落。

 Image

砖砌锢窑示意图

不同于窑洞的技术特点,合院式建筑多利用砖墙承重,架设屋顶,建造房屋,形成合院。房屋建筑依据不同的方位确立使用功能,北边多为正房三间,为长辈起居处,正房两侧的耳房则多为厨房,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子女居住之所,房屋建筑布局合理,且尊卑有序。多个合院则共同组成了大院,集中于晋中的平遥、榆次、太谷等地,以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最具代表性。

Image
晋中大院
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晋商大院多为全封闭式,结构鲜明,四周围合有高高的外墙,与外界相隔。在院落内部,每一个四合院作为一个小单元,经过长年累月持续建造,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庞大的建筑群。在建造之初,整个大院从布局设计再到建筑建造技术进行了高度统一,最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布局图案。有的聚集构成某种图形,取吉祥喜庆的寓意,有的聚集构成某个字形,取亨通七天的彩头。

Image

王家大院俯视图

乔家大院是清朝著名商业家乔致庸的故居。整个大院外观方正,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大院之中利用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竟显礼制文化。

Image

乔家大院

Image

乔家大院石照壁

晋商北上恰克图,南开万里茶道,足迹遍及南北各地,宅院之中也尽显南北文化,不仅有北方四合院的垂花门,还有南方建筑的马头墙。

Image

晋商大院门楼

并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Ⅳ晋东南

三晋大地中,在山西东南部,太行山、中条山、太岳山包围的闭合区域,似乎与外界少有交流,然而就是在这个秘境里,出人意料的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古建筑。这就是山西的第四个区域——古建秘境晋东南。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这是对晋东南最准确的描述。山西境内,以桑干河—汾河为主的多条河谷盆地历来是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干线,而古来通往上党的地区的道路较为阻隔。唯有一条古道(现今207和208国道),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便经此道。浊漳河谷两岸,古建筑林立,历史上北齐迁都,从晋阳到邺城,此为捷径。也许,南北朝时期无意间种下的佛教种子,于这两条古道之上开花结果,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

Image

浊漳河谷一带的古建筑

根据数据统计,山西元代以前古建筑数量为518座,而晋东南地区就有274座,占据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的大半壁江山。在这里,有佛教弥勒净土中最早的寺院之一的青莲寺;有集宋代建筑特色于一身的小南村二仙庙;有集五代宋金元建筑于一处,被称作古建筑博物馆的龙门寺......这里收藏了百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五代宋金早期木构,以及众多的彩塑与壁画精品,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面貌,记录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历程、艺术与技术的至善至美。晋东南地区,作为早期建筑的天堂,是众多古建筑学者学习古建筑的理想之地,也是破译《营造法式》的钥匙。平顺天台庵的弥陀殿,结构简练,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亦无繁杂装饰之感。

Image

天台庵立面 Image

天台庵梁架

现存最早的北宋木构崇明寺,稳重壮观,三开间小殿用七铺作斗拱,不仅留存了唐、五代的遗风,也在寻求新的技术转变。

 Image

崇明寺大殿内部

泽州县的二仙庙,殿内小木作天宫楼阁雕刻精美,繁复的斗拱与复道行空跨廊的冲天楼阁是对幻想仙界的营造。

Image

二仙庙小木作

陵川县城的重檐带平座的楼阁式崔府君庙山门,平台突起,作为高台之上的门庑或殿宇,见于敦煌壁画,实例仅存此处。

Image

崔府君庙山门

高平开化寺的梁架结构、斗拱样式、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彩绘图案完全一致,反映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成就。

Image

高平开化寺立面

诸如此类的瑰宝,在晋东南有上百座之多,它们散布在山岭之上、村落之外、河谷之间。

行走于表里山河之间,感受着千年的历史画卷,从唐至明清,如丝如缕,从未断绝,这是无数鲁班一样的能工巧匠挥动的雷霆之斧和无数个无名的“司马迁”落下的如椽之笔写成的,以建筑为符号,费尽千载时光,一点一点书写。当我们置身于古建筑之中,似乎都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对应的时间节点。这份历史的厚重篇章需要后人唤醒,就如同古建筑学者徐怡涛先生所言:“建筑不甘被世人遗忘,她将唤醒的使命托付于后人,当我们有幸揭开历史的面纱时,所见证的,竟是自己的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