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生气啦》: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好地和自己相处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3-07-14 发布于黑龙江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要来讲这本书,叫作《别生气啦》。

你有没有正在心情不好,或者刚刚就被什么事情刺激到了,现在有一点不爽?那成年人的烦恼特别多,但往往就需要一句话来拯救一下,就是“别生气啦!”我们都知道,生气是最不划算的事情,因为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但是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对吧?人们最大的困扰,往往就是来自于情绪。

为什么会选这本书?其实对每个人来讲,生气都会危及到身体的健康,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那我看过一个报告,是由心理学家和医生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和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根据人的性格,人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它不是血型,它是指的性格情绪类型,ABCDE,我特意把这个报告找了出来,那今天我就带到现场,跟大家普及一下,我们来对号入座好不好,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性格情绪,那会有什么样的疾病就容易找到你。

先来看A型性格,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好胜心强,脾气急躁,是不是你呢?那这样的人要注意什么了,你有可能被这样的病困扰——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等等,有没有点意思?接着往下听。

B型性格这一类人,他们工作很有条理,心态放松,乐观积极,你说那他们会得什么病呢?对,他们很少患心理疾病,可能就是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的。

那么C型性格,也被称为癌症性格,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压抑,非常克制,表面沉默不语,逆来顺受,但特别容易生闷气,那么有怒气就自己攒着,偷偷地在旁边消化,攒着攒着就要爆炸了。所以在我们的身体中,其实都会存在有这种癌症细胞,只是说平时你不去惹它,它就好好地沉睡在那里,但是一旦你负面情绪过多,就会把它刺激和唤醒,那么就容易导致癌症,所以一定要小心,别生气了。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D型性格,它的特征是外向积极,行动力强,同时有比较强的控制欲,喜欢做主导者。那这类人要面临一个风险,就是跟同年龄组的人对比起来,D型性格的人反复发生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的几率明显大幅度的上升。

E型性格,这种人最为常见,他们感情丰富,喜欢思考,很少找别人的麻烦,有那么一点点丧,这种性格容易引发的是什么呢?叫作神经官能症,比较容易焦虑,一焦虑就觉得头疼头晕,喘不过气来,我要捂着胸口躺倒,或者是失眠等等这些症状。

所以研究人员就说,不同的性格之所以会容易引发不同的疾病,就是因为性格会引发情绪,那情绪就会攻击某一种免疫系统,那常常有这种情绪,反复去攻击你的一种免疫,最后你就整个崩溃掉了。

我看到这以后就特别担忧,我虽然很清楚地看了A B C D E,但是会发现,好像我的身体里头存在好几个面相,就好几种性格我都会有一点点,所以健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那这本书的作者叫小池龙之介,他非常有意思,他是一个和尚,在日本东京的一个寺庙里面做住持,他被称为心灵僧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到东京月读寺去,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景:这是在闹市里面的一个小寺庙,那很多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它的住持,因为他们有很多的烦恼,他要提问。那么住持就会用禅宗的方法跟他一问一答,来帮他解决心灵上的一些问题。

这个住持年纪很大吗?当然不。小池龙之介是1978年生的,他的样子非常清秀,而且长得很年轻,戴着一副眼镜,你猛一看以为这就是一个男团的成员。可是他剃了光头,而且他是一个学霸,他毕业于东大,东大就是日本排名第一的学校,而且小池龙之介会画画,他擅长用四格漫画来讲禅宗的小故事,所以人家叫他人间一休。那一听到一休,你就想起来那个“咯嘀咯嘀咯嘀咯嘀当”,“当”的一声是什么?就是灵光一现,他悟了。

你会讲说,他毕竟是一个出家人嘛,出家人怎么理解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烦恼呢?日本的僧侣是很特殊的,他们可以吃肉,可以喝酒,还可以讨老婆。所以,你失恋,那就意味着小池龙之介也会失恋。这本书就是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他和我们一样,要想怎么样别生气啦,怎么样对应自己的烦恼。

那佛教里面的七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喜、怒、忧、思、卑、恐,恐怖的恐,惊。如果把这七情都能够淡然得处理好,那我们的心灵该多么的有力量,我们肯定不生气了。所以小池龙之介在这本书里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八个字,叫作:“诸行无常,人心易变。”怎么理解呢?就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个恒定的状态,它是无常的,它常常会发生变化,那么人心呢?也就跟随着他变化,所以一切不确定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你不要指望一个承诺永远不变,一种感情永远不变,赚到的钱永远不会消失,然后永远能保持貌美和健康,这些都不可能。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是接受改变,顺应改变,所以要在不确定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悲伤不愤怒,对吧?

那这个平衡点从哪里来呢?在佛教所有的经典中都告诉你,一切烦恼都是从哪里来的?心,因心而起。所以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守住自己这颗心,那心要怎么守住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

达摩祖师在面壁的时候,有一个铁杆粉丝就找到了他面壁的这个洞口,那一天下着大雪,达摩在洞里一动不动,这个粉丝就跪在雪地里也一动不动,直到这个大雪把他的膝盖都埋没了。这达摩心生悲悯,就走出来问他说:“你如此这般,要求什么?”他那个粉丝是谁呢?很著名,叫慧可,那慧可后来成了禅宗的二祖。那慧可就流着眼泪说:“愿大和尚慈悲,普度众生。”达摩就说:“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慧可就抽出一把刀来,一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好疼是吧,然后达摩就说:“好吧,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学佛?”慧可说:“我心不安。”达摩说:“把心给我,我替你安。”慧可怎么说呢?他说:“我不知道我的心在哪里?”达摩说:“我已经帮你安好了。”就这一句话,慧可顿悟,达摩就把他的衣钵传给了慧可,之后服毒自杀,然后慧可成为了二世祖。

那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忽然之间就愣了,说我完全没有大彻大悟,他究竟在想什么?对,禅宗就是一个高智商的活动,像是猜谜游戏,你不管有没有听懂,可能都会受到一点点启发。你会知道把心安住,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做到了你就顿悟了,那么在佛陀看来,众生皆有烦恼,对吧?

那么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三种,叫作贪、嗔、痴,简单来讲贪,就是有了这个又想要那个,欲望很多 永远不会满足。那么嗔呢?就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很讨厌,总之你就是不开心,叫我不高兴。那什么叫作痴呢?就是愚笨,因为我执,看不清楚状况,所以容易胡思乱想,还犯低级错误。

那怎么样才能够戒掉贪嗔痴呢?就是需要不断地修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那么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去学习呢?可能是看一本书,可能是遇见一些事,或者是种一朵花,这都是一种学习方法,那包括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别生气啦》,它里面就分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和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轻易动怒,别找借口,别着急和别人比较种种方法,最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别生气了,守好自己的心。

这本书里还提供了108个方法,这个数字也很有意思,非常有禅意。那守住自己的心,要从哪里开始呢?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听过一个词,叫作心平气和,对吧?就是心要平静,那么就会不生气。那怎么才能做到心要平静呢?这本书里就提了一个观点,说:“偶尔抽离自己才能获得安宁。”你说什么叫作抽离自己?那小池龙之介就讲,说:“信息量越大,人就越混乱,越混乱就越容易生气。”如果还是不明白,我们就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依然是禅宗里面的公案。

时间是在唐高宗,仪凤元年的正月初八,地点是在广州的法庆寺,那这一天寺庙里面有很大的法事,住持印宗法师就正在讲《涅槃经》,那很多人坐这听,听得非常深入。休息的时候,就看见经幡在动,经幡就是旗子,然后这个僧人就开始讨论了,说经幡本是无情物,怎么会动呢?然后另外一个说,因为风吹得它动。那风也是无情物,怎么会动呢?因为因缘和合。然后有人就说,它不是幡动,它是风动。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站出来一个和尚,大喝一声说:“亦非风动,亦非幡动,是你的心在动。”那这个和尚是谁呢?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

当时这个印宗法师就大吃一惊,就说这不会是肉身菩萨吧?为什么这么吃惊,因为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一切皆由心造,万法皆由心生,所以我们有个词叫作心蒂,对吧。就是心就是土壤,土壤可以长养万物,所以印宗法师才非常吃惊,因为不管是幡动,风动,其实都是心动,这就是最高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大彻大悟,哪里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那也由此可见,就在禅宗的智慧来看,守住心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人类的这个大脑,在出厂设置的时候,恰恰就不是这样想的。那我们的出厂设置是什么呢?就是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多,我们生存下去就越容易对吧。原始森林里面,然后我们又会判断,周遭有没有什么危险,然后知道那个里面潜伏着什么样的猛兽,我们就越容易逃跑,越容易活命。

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信息爆发式地增长,我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了,所以心灵就在杂乱无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佛教就把这一类紊乱的心理状态称之为烦恼。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过去的老照片,如果我们去看,那个父母那一代的照片,发现他们在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时候,信息量少,做一个什么事特别不容易,出门的一趟就是天大的事,但他们照片上那张脸显得非常宁静和单纯,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照片,觉得这个脸上的情绪非常复杂,一看就很暴躁或者充满了欲望,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我们现在信息太多。

父母那一辈,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手机,现在我们发一个手机:你在吗?他没有回,然后你立即想着,完蛋了他不想理我,或者他觉得我没那么重要,所以怠慢我。或者是说,他是不是讨厌我了?你看,这就是没事找事,给自己增加了很多过载的信息,然后导致胡思乱想。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如果没有立即收到别人的回信,请不要着急。那在这个里面就是一种修行,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一种强迫的观念。

那么小池龙之介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对情侣正要闹分手,僵持不下。你, 他会举恋爱的例子,这个男生给女生发了一个短信,想重归于好,一天过去了没有收到回复,男生就生气了,给对方再发一条短信,说你收到我的信了吗?如果你收到了,应该回复我一下。那这种催促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就叫作适得其反,对方更讨厌你,或者说更想远离你,逃开。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适得其反的事情呢?在这个催促对方回信的背后,让我们生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小池龙之介就说,这里面有两种观念在作祟,第一个叫作正义感。为什么这么讲?他说:“所谓的正义感,就是认为世间万物应该像天平一样,保持始终的平衡。”那么我就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付出了一分,你就应该给我八两,然后我给你发了一条信,你没理我,那我们两个就不平衡了对吧,这叫不公平。但是我们作为成年人得明白,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这是不存在的事情,所以要戒除掉作祟的正义感。

所以,如果人们能够摒弃“给我回信才是公平的”这种饱含正义的妄想,你看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叫作饱含正义的妄想,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学会等待。等待也是一种能力,它一方面可以保持优雅,第二一方面也保持个人的空间。

好了,那么讲完了正义感作祟,那第二个跳出来的是什么呢?叫作自尊心作祟,什么意思呢?你发一条消息对方不回,然后你发现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能发朋友圈,他竟然不回我的消息。还有明明约好了一件事,他放了你的鸽子,然后你这时候特别沮丧,难道什么什么什么比我还重要吗?那这个叫什么?叫作自尊心。当他不回你的信息,或者放你鸽子的时候,你的自尊心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的难受,对吧?那么隐藏在这个难受背后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呢?那就是认为你应该把我放在第一位,我比你发的朋友圈重要,我也比你为了工作要放我鸽子这件事重要,工作怎么能比上我呢?所以当你不能够如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开心了对吧?

那一看小池龙之介举的这个例子,你可能就会说,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就是很生气,那怎么办呢?他给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说在这个时候,你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以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么有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呢?这本书里是给了两个建议。

第一条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那么第二条就是也不要过于为难自己,常常生闷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叫《武林外传》,里面姚晨演了一个叫郭芙蓉的人,她有一个口头禅说:“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说得很慢,刚讲完就 啪一拍桌子“秀才!”就发脾气了。有没有觉得问题来了,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就能够平心静气,从从容容,有的人就突然之间暴跳如雷,难以控制,为什么呢?

那小池龙之介就讲了一个观点,说爱生气的人,是因为他们怒火的沸点太低,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去烧水,烧到100度这个水就开了,但是到了高海拔的地区,就不一样了,这个水就很难烧开,就很难到100度。

那么在人这里也是一样的状况,就有些人,他的沸点就特别低,叫易燃易爆体质,哐当一下子炸药桶就着了。那么也有一些人,他始终就能保持一个镇定自若的状态。那小池龙之介就说,这种怒火的沸点特别低的人,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别人的缺点过于敏感,就是种种怒火都是由于对方有缺陷。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不管对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他犯了错,我们在气头上都会认为他应该受到惩罚。那明明是别人犯了错,你还要让我不生气吗?怎么做到呢?

那作者就说:“每个人生来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如果做错事的人并不是刻意为之,那么做错了也是没办法的事,那不如选择原谅对方,也放过自己。”一定要想通这句话,起码做到你不要再用生气来为难和伤害自己了,那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有。但如果讲给我听,我会不会被说服呢?很难,因为问题来了,明明是你犯了错,然后我再生气,结果你说你这个生气的人自己反思一下,人家又不是无心的。你说我是不是更生气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件事,那我们得知道有哪一些错误会导致引发别人的怒火,那么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要成为那个特别容易犯错误的人。那具体这些错误,都应该怎么避免呢?

怎么样从源头上来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呢?首先要学会审视一下自己怒火的沸点,对吧?我们之前讲过,什么叫作怒火的沸点,如果你是一个怒火沸点特别低的人 你很容易爆炸,那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曾经看一个综艺节目,那个歌手陈小春作为一个爸爸,带着儿子出去旅行,然后这个孩子,小孩子嘛总是拖拖拉拉的,爸爸就很生气。小孩子不会系鞋带,爸爸生气;小孩子吃饭这个饭打翻了,爸爸生气。他那孩子很小,那男生就觉得爸爸总是脸色不好,而且陈小春只要发起怒来,你就想到那个黑社会的那个山鸡哥,对吧,就脸色很难看,特别可怕。后来这个小朋友也很可爱,他就拿了一个高音大喇叭,就站得远远的,对着陈小春喊:“你能不能不要再生气啦,我真的很害怕。”我看到这一幕,真的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有的时候大人也觉得压力很大,所以常常会条件反射式的暴怒。那我有一次在发脾气的时候,欢喜就迅速地拿一个小镜子对着我说:“妈妈照一下镜子。”我就看见镜子里面有一张老母亲的脸,非常狰狞,当时就很不喜欢,然后我还挺接受不了的,捂着自己的心口后退了半步,然后心里想着千万不能生气,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条件反射式的爆发呢?就哪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我们往往对小朋友特别严厉。小朋友说谎,其实往往是因为他说了真话被惩罚,小朋友讨厌学习,往往是因为他做不好某一道题,就被大人指着脑门说你怎么这么笨,对吧?小孩子不愿意出去表演或者参加社交,往往是因为父母曾经打击过他,说你看看人家多么大方多主动,你看你 门背后的霸王。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曾经是那样一个狰狞的父母,是那样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大人?所以审视一下自己怒火的沸点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不要随便对孩子发火。为什么呢?

小池龙之介就讲,说父母对孩子的精神攻击,已经成了一种严峻的现实,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父母的支配欲过于强烈,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就是好像是一个人工智能一样的小孩,处处都按照标准的设置来配备,所以要改掉那些坏毛病,要处处表现都很完美。当父母们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孩子们没有改掉的缺点或者是小毛病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梦想破灭,这种破碎的期待,就转变成了熊熊的怒火。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犯这些错误,或者他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其实并不是出于恶意,他往往是因为自己暂时还改正不好的性格缺陷,那这个时候,如果被父母全盘否定了,他就会变得闷闷不乐,而且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成长。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缺点特别容易引发别人的怒火呢?总结一下,第一叫作愚蠢,愚蠢也是心灵混乱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很多成年人的社交中,你常常发现有一些人叫作兢兢业业办坏事,那他不是态度不好,他也不是故意想把这件事办砸,可他就是把局面弄得无法收拾,一团乱,然后等着你给他擦屁股,那怎么办呢?

我们分析一下,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书中就说,我们常常认为,如果做错事的人并不具备攻击性,或者也没有什么贪念,那么做错的事情就叫作没有办法的事情。那兢兢业业办坏事的人激怒了我们,那应该怎么对应呢?那书中就讲了,我们很理性地来想一下这件事,这时候的怒火其实是两种逻辑的展现,哪两种呢?

第一种叫作心情逻辑,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这个犯错的人,他没什么攻击性,他也没有什么贪念,他就是能力不足,所以做错事,就叫作没办法的事。那这种重视内心的动机,而不问结果的思考方式,就叫作心情逻辑。

那和它对应的是一种什么逻辑呢?叫作责任逻辑。责任逻辑指的是,即便你动机不坏,但是你的确造成了一个糟糕的结果,你导致了失败,导致别人要为你擦屁股,做一堆的努力,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受到惩罚。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那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判断说哪个思路一定是对的,那个就一定是错的,惩罚他到底是应该还是不应该,这是辩论的逻辑。那我们在讲的是什么呢?是结果,这个结果用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叫作基于责任逻辑,对他人作出评价的人,是更容易生气的,你容易陷入到心灵的困境中。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就要想明白,如果你觉得对方做错了事,你要惩罚他,你冲他发脾气之后,那如果这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你还得恢复平静,怎么样让自己恢复平静呢?就是不要陷入到连锁反应里。

那什么叫作连锁反应呢?书里讲得很清楚,说到底是对方的哪一点让我们觉得不可原谅呢?你发完脾气,生完气之后,如果想要平静下来,一定要往里面再走一步,深入追究一下。比如说当你觉得他絮絮叨叨真烦人,不能让人原谅的时候,其实你是在说什么呢?你是在说你还有完没完了?深层的答案是这个。当你觉得那些搞政治的什么当官的老是中饱私囊,非常让人讨厌的时候,你是在说什么呢?你是在觉得对方的欲望让你讨厌,你认为他不可原谅。那当你觉得这个人的性子慢吞吞的,一事无成,真让人生气,那你是在说什么呢?其实你是认为对方好愚蠢,这真的不能让人原谅。只有我们深层地分析一下让自己发怒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快速地摆脱那种生气的情绪。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这个深层的因果关系,才会在生气的时候劝自己说,原来我是看到别人生气,所以导致我更加生气了,或者是说原来我是因为别人欲望太强烈,觉得不舒服才生气了,或者是原来我是因为他的愚蠢才生气了,那么他是不是不可原谅的呢?这样多想一道,可能心情就更容易平复,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发怒了。

那小池龙之介就在书里讲了一件事,说他最近就被自己的父母激怒了,他为什么呢?因为父母说了一句话,说你这都是些什么奇怪的想法呢?就这样还拿去给别人说教呢?他一下子就发怒了。你说他不是和尚吗?他不是禅宗修得很好吗?他不是解答我们烦恼的人吗?他怎么这么容易就被父母的一句话激怒了?

那我们就要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长大了以后,我们已经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情绪了,还那么容易被父母的话所困扰?

那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就是同样的一句话,别人都能说,但是你爸你妈就是不能说,他一说你就火冒三丈对吧?有人说这多大点事,可是为什么我们对最亲的人会那么不客气呢?那小池龙之介就讲,说:“我之所以会生气,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觉得父母不尊重我,说你这个奇怪的道理,还去教育别人。但实际上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是自己的软弱。”也就是说潜意识里,他认为父母的否定让他的存在受到了威胁。

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和他一样,就是在父母否定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发脾气呢?他也给了一个答案,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谁也不喜欢被别人否定的感觉,尤其是这种否定来源于父母。原因是我们在幼小的时期,生存能力特别弱嘛,所以需要来自父母的保护,那生活方方面面都是被父母支配的,所以一旦被父母否定,我们的生存立即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长此以往,这种认知就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灵魂记忆里,这就是为什么说,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一定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怒火,尤其是不能打孩子,原因是什么呢?你说一个小孩子,在他特别需要保护的时候,他受到了威胁,他会自动地躲到父母身边,这叫本能对吧。可是当他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他遭到全盘的否定,那这个时候他该怎么办呢?那么这样长大的小孩,就会完全丧失掉安全感,所以即便我们长大成人,脱离了父母的支配,内心却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判断,认为如果被父母否定,那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不管我们长到多少岁,我们建立了多么强大的社会关系,但只要从父母那里听到否定的话,就会立即反应过度。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当我们因为父母的几句话就生气的时候,应当让自己认识到,生气背后所隐藏的是自己对那瑟瑟发抖的,被父母束缚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源头,去寻找生气的原因。只有弄清楚这些因果,我们才更容易得到快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生气都是因为别人的问题吗?避免生气难道只有自己忍一忍吗?当然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具体怎么做呢?

作者小池龙之介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个女士非常烦恼,就来找他解惑,说禅师你帮帮我。这位女士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她有一个妹妹,她一直非常嫉妒自己的妹妹,这让她感到很难为情。她的妹妹考试成绩比她好,她就很生气;她的妹妹谈恋爱了,她嘴上说的恭喜恭喜,实际上很生气;她的妹妹过得很幸福,她说祝福祝福,其实心里完全不是滋味,就要发狂了。这让她也觉得坐立不安,就去问小池龙之介,说那我应该怎么解决呢?

那么看到了这个故事,问题就来了。

第一,我们生气,真的都是因为别人不好吗?那如果这样说,这位女士的妹妹岂不是太悲催了,她做错什么了呢?第二,避免生气,就只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吗?那么是谁来换个角度呢?那如果让这位女士的妹妹换个角度,说你看你姐姐这么痛苦,她这么嫉妒你,所以你应该大度一点呀,你应该想办法让她不要生气,那这个公平吗?当然不公平,所以首先姐姐是有问题的。

那接下来,站在禅宗的角度来看,姐姐的问题在于什么呢?小池龙之介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这位女士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这个思维定式叫作嫉妒心是不正常的,是让人感到羞耻的。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她才会不断地自我否定,认为说如果我生出了嫉妒之心,我就是不洁净的,就是羞耻的。这种自我循环摆脱不了的话,她的心灵就越来越不自由,那就没有办法放下嫉妒之心。

听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一点启发?也就是说嫉妒心是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的,因为大家可能都会有吧。你看他不长肉,他还吃得多,你也会觉得有点嫉妒对吧?然后你看他轻轻松松就考试分数比你高,你也会有点嫉妒。

但在这里,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么几个原则。第一,嫉妒非常可怕,但它并不可耻,怎么理解呢?首先,嫉妒很可怕,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丑陋,做出很多扭曲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保姆由于嫉妒主人,就纵火烧房子,这个就是一个扭曲的心理,所以它非常可怕。但是嫉妒并不可耻,作者在书中就讲得很清楚,说我们如果感到嫉妒或者是不快,这就是非常自然的反应,和人类的本能一样。

那为什么看到别人过得好,你就会不舒服呢?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知道它并不可耻,原因是什么呢?小池龙之介说,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我们会误以为别人的幸福指数上升了,他的价值就会随之增长,那么相反我跟不上了,或者我跟他一比我显得更低了,那么我的价值就降低了,所以你就会觉得不快乐嘛。那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事情就变得好办了。

我们得认清别人的价值高了,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价值了,或者你就贬低了。比方说姚明那么高,他的身高给他打篮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变得更有价值了。但是难道因为姚明高了,我这种身高不行的人就会被贬低吗?不是,我画画画得比他好,这就是我的价值。所以平和地看待嫉妒心,认清自己的价值,这样人就会比较宽容,不容易生气,也不容易扭曲。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把嫉妒心完全地消除呢?非常难。因为每一个凡人都会有七情六欲,我们还没有立地成佛,所以我们就得首先接受我们会生长出嫉妒心。但是,与其像那位姐姐一样,嫉妒妹妹到了不能自拔,非常痛苦的地步,不如多去想一想,我竟然和她是不一样的人,那我怎么样能够提升自己的价值,然后让自己可以平和和快乐一点,怎么做到呢?这个书里面也给了一些方法。

第一点要想提升自己的价值,首先要戒除那些不必要的社交,因为社交带来的满足感是不幸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社交网络的联系,我们能够时常体会到别人理我,别人赞美我,别人欢呼和鼓掌,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那这种快感一旦过多,我们大脑中感知到快乐的那个装置就会被麻痹,导致我们的这个沸点就变得很高,我们需要不断地欢呼,不断地点赞,和别人超乎寻常的关注,否则我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适当和别人保持距离,适当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反而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但是孤独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样获得直面孤独的勇气呢?那同样是在《经集》中就有这么一个句子,说:“交往过甚,则情动意损,避情意之损,则应如犀角般独自前行。”像犀牛的角一样,就这么一根,然后独自前行。所以小池龙之介也说,大家不妨试试,偶尔切断电子设备的电源,恢复一下出厂设置,尽情地活动活动身体调整呼吸,从身边这些言语的刺激中解脱出来,让心灵重返孤独,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休息。

提高自己价值感的第二点,你可能没有想到,叫作承认我们都是自私的。那释迦牟尼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说:“我曾遍寻天下,想看看世上是否存在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却终究无法寻得。”看到这句话就想,智慧如佛祖,也会发现人身上有这种自私的基因是没有办法根除的。所以在面对很多纷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就是我不听我不听,你说的都是错的,我不信我不信,你都是要来害我的,只有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值得尊重的,别人说的都不重要,这其实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人类都是有自恋情结的,我们往往会通过做一些看上去有价值的事,来证明我的存在很有价值。比如说有一些人在参加某一些志愿者的活动,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奉献就等于价值的错觉里,他并不是喜欢这件事,也不专注于这件事,从做这件事中间也体验不到什么快乐,他只是体验到说,你看我做了一件这么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我被很多人喜欢,这多了不起。

那在小池龙之介看来,那么隐藏在背后的,依然是一种非常自恋的自我中心。那既然承认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有可能会伤害别人,那就要给它设一条规矩,什么叫作规矩呢?中国古老的智慧中就八个字,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也要尊重别人爱自己的权利,那这就是现代社会,人和人交往的原则。如果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础之上,再往前走半步,叫作不轻易的承诺,那么人和人就能够愉快地玩耍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小池龙之介说,别马上说Yes,是为了给自己留点退路,怎么讲呢?说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是害怕得罪别人,就很轻易地做出许诺。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就是明明答应就说明天见个面,然后到跟前她突然说堵车了,或者说家里突然有什么事了,我来不了了,你就很恼怒,说放我鸽子。然后有的时候说,这个PPT能给我吗?你说没问题,后来就掉链子,之后还人间蒸发,关机不见了,火冒三丈,为什么呢?小池龙之介说,无论是轻易的承诺,还是荒唐的借口,都是我们害怕破坏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不敢说实话而导致的结果,但这只会导致恶果,恶果是什么呢?失去对方的信任,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诚信。

所以他的建议就是,拿出勇气,坦然说出自己的心声,在遇到别人请求帮忙的时候,至少不要立即说Yes,而是考虑一下,给双方一点缓冲的余地,不要对别人的失望太过介怀,一定要有一种勇气,就是如果我做不到,哪怕对方失望了也没关系。只有不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诚实地面对自己真实的状态,我们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那么讲到这里,小池龙之介也说,有人问他说,过去的人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压力没有那么大,是不是不那么容易生气,会比我们现在幸福很多呢?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过得更幸福呢?

怎么样才能够让我们别生气,更幸福呢?小池龙之介的答案其实也只有六个字,叫作“慢下来,别着急”。慢下来我们就能不生气吗?不能保证。那别着急,我们就能够大吉大利,一切顺遂吗?不确定。那你翻个白眼说,我为什么要听你讲?你一旦翻白眼,就说明你的生气指数还是比较高的,你很容易有冒火的趋势。

我们还是来讲个故事,就说小池龙之介的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叫作嘉川的地方,那这个地方还是一个比较宁静的村落,但是要过马路的时候,行人就去在路边按一个红绿灯的按钮,等到绿灯亮了,然后大家才能够通过。

那当地的小孩子之间就有一个传言,说如果不断地去按那个红绿灯的按钮,你等待的时间就会缩短,那个绿灯就会很快地亮起来,你就不用等了,快速通过。所以那小孩子就会不停地去按那个按钮,后来怎么样?后来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对吧,这个绿灯该什么时候亮,还是什么时候亮。

那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呢?随你理解,比方说,你可以认为人的心灵是并没有一个快乐按钮的,就像那个红绿灯按钮,你不能按下去,它就是红灯,再按一下又变绿灯。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一个按钮不受你的支配,比方说如果有这么一个按钮,按一下,人就能够更快乐,能够不生气的话,那大家都找到这样一个按钮,所有的烦恼就都解决了对吗?可是,这个按钮是不存在的,而且以后也不会存在。

那你也可以说,我们按了按钮,就是播下了一个变化的种子,可是即便你做了这种改变,它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生命中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你特别努力,它还是不会像你预期的那样去改变去发展,那应该怎么办呢?只有一句话,叫作耐心等待。

所以不管你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一个平平淡淡的小故事,它就有智慧。这个智慧放在禅宗的理解里面,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个叫作急于求成则事与愿违。也就是说,那个反复按按钮的动作其实根本不会改变事情的自然规律,那既然明白了这个,你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让结果慢慢地呈现。就像种下一粒种子,一点一点浇水,一点点松土,它就会发芽成长。

那第二点,叫作适度紧张,适度放松。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劳逸结合对吧,我们躺在床上说要休息的时候不好好休息,那脑子里面万马奔腾。然后我们应该是去活动的时候,反而说要惦记着明天就要考试了,所以现在不如再去温习一下,临时抱个佛脚,所以导致整个的大脑和行为都是紊乱的。

所以小池龙之介就说,人的神经中有一种交感神经,负责主导我们的兴奋和紧张感,当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的时候,这个交感神经就占据了上风。那还有一个神经,刚好和交感神经相反,它叫自律神经。当自律神经走到极端的时候,人就过于懈怠,然后过于丧,所以我们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就是过于紧张和兴奋,要么就是非常懈怠和丧,这两种状态都是不好的。那应该怎么办呢?切忌用力过猛,我们要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平衡,你才能够身心舒适。

那第三点就是,别总想着改变别人。释迦牟尼说:“不要认为自己优于、劣于或等同于别人。”也就是说,不要跟人家比较,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比较,比较容易让你产生愤怒、嫉妒或者是欲求不满。但是问题来了,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非常奇怪,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于比较,总是在考虑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排序。一旦有排序,你就会发现有人排在你上面,有人排在你旁边,还有人排在你下面,就会产生优劣和高低的比较。那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让你的内心无法平静。

那么第四点,叫作求而不得之苦。怎么讲呢?我们的心灵就是有两种设置,我们永远不会认为我们得到的已经足够了,我再也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了,我们永远是希望,想要变得更幸福,想要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个“更”就是一个比较级对吧,它就要求又多了一点。但是万事万物却是自然变化的,它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来配套设施。对,所以这样我们就会回到不满足的原点,只要不满足,我们就会受苦。所以无论你遇上再好的人,再好的事情,再好的境遇,如果你永远不能满足,你就还是会认为非常苦。

那么问题来了,这本书名这么好,叫《别生气啦》。然后这个人这么有智慧,他是一个禅宗的践行者,可是它对你有什么用呢?我也无法回答,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它还是禅宗里面的一个公案。

在《五灯会元》里面,就讲了龙门清远的故事。龙门清远是一个禅师,他就像你一样,特别地爱提问,因为他有很多的困扰,他有很多的想不通,他每次去问自己的师傅,师傅都会说:“我不知道,我不如你。”那这龙门清远就没有办法了,他就去请教自己的师兄。这个师兄就更离谱了,只要龙门清远一提问,他就揪着龙门清远的耳朵在这里转圈圈,一边走一边唠叨说:“你总会知道的,你总有一天会悟的。”

那龙门清远就非常苦恼,有一个深夜,冬天,他就坐在这个火炉旁百无聊赖,就在那里把火拨了拨,看见那个一堆灰烬中间有一个豆子那么大的火苗闪了一下。龙门清远突然就恍然大悟,他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是什么呢?叫“深深拨”,拨火的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什么意思呢?

这个故事,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没有懂,很多年后我还是不懂。但每次看,我都会觉得好像有一点启发。那有一次,我就听到易中天先生解释这个事,他说这个意思随便你想。比如说,只要深深地钻研,就叫“深深拨”,那你就能有所收获。比如说你可以理解为整个的人生也不过就是,天冷了烤烤火,火灭了拨拨,如此而已。当然你还可以理解为,不管我们是走路、吃饭、睡觉甚至拨火,都是修行,都是参禅悟道,时时都可以成佛。哪怕你看到的只是星星之火。那有没有标准答案呢?没有。如果你想要标准答案,那就说明你还是不懂禅。

那也有人说,我不想要标准答案,我觉得好有意思,可是我也没懂。这就很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谓的禅或者所谓一本书带给你的启发,它指的是什么呢?是智慧。智慧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小孩子,他伸手去摸火,然后手被烫伤了,紧急处理,涂药膏,看医生,缠胶带,这个叫作什么?叫作解决方法。但是如果你告诉他,火是不可以摸的,这叫什么?这叫作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池龙之介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像智力游戏一样地告诉你这些碎片,这些别生气了的小方法又是很有用的,它的用处在哪呢?总结一下,第一认识自己;第二对抗孤独;第三缓解焦虑;第四变得聪明。如果真能做到这四点,那你就再也不会生气了,就到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