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恋永远的米兰·昆德拉:无论多么艰难,依然要学着说再见

 鱼籽酱文化 2023-07-14 发布于湖北

作者|鱼籽酱·古南

无论多么艰难,依然要学着说再见。


7月12日,据法媒消息,米兰·昆德拉于7月11日永远离开了人间,终年94岁。

这位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法国作家,作为二十世纪后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作品传至中国,随即掀起了拜读和模仿的热潮,他的每一部著作在中国都拥有大量的拥趸,凡读过的人,无不被他的文字所俘获。

莫言、余华、王小波、毕飞宇、陈忠实皆受到他的影响,窦文涛称他为“当代人的图腾”。

对于米兰·昆德拉的文学主题,王安忆曾说:“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

如今,巨星陨落,毫无征兆,随之而来的便是遗憾,但这遗憾也仅限于世人的伤感。

或许对昆德拉本人而言,离开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必然要发生的。

毕竟,无论多么艰难,人们依旧要学着说再见。

01

你所承担的责任,

便是生命的意义

说起米兰·昆德拉,总绕不过他最著名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

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全球,以此为蓝本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亦是大受追捧,并且荣获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奖。

小说讲述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期间,主人公托马斯与两位性格截然相反的女性之间的感情生活,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三角恋故事,而是一部真正的哲学辩论式的史诗。

书中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不断交织,其中始终贯穿着同一个哲学命题:“重便是真的残酷,轻便是真的美丽吗?”

主人公托马斯是一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生命之“轻”的人。他情人众多,却拒绝同任何一个发展进一步的亲密关系,他享受的是集邮式的交往快感,却又畏惧承担任何责任。可当他邂逅了特瑞莎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特瑞莎是一个沉浸于生命之“重”的人。当托马斯爱上并决定娶她之后,她便呈现出了对感情的极度忠诚。尽管嫉妒与不安常让她惊恐万分,但她依然可以容忍托马斯的出轨与玩世不恭。

而另一位女主角萨宾娜却活得极其洒脱,她所追求的生命之“轻”更甚于托马斯,不仅仅是亲密关系,她甚至拒绝一切与社会的连接:她背叛父亲、丈夫和情人,背叛信仰、国家甚至道德底线,所有这些都被她视作枷锁。

托马斯在特瑞莎和萨宾娜之间的摇摆,象征着人们在“轻”与“重”之间的抉择。

选择了“重”,就意味着要被沉重的责任所束缚,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若选择了“轻”,生活便失去了抓手,浮萍般的飘忽不定将令人难以忍受。

主角的内心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拉扯,像极了现代人面临的二重选项,不论选择哪一方,似乎都意味着会失去更多。

在小说中,托马斯选择了前者,他终究还是放不下特瑞莎,或者说相比于虚无缥缈的自由,他更享受彼此相依的甜蜜负担。

现实中,人们似乎都在抱怨责任的沉重,向往着诗和远方。不久前的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给人们制造了幻境,以为只有切断眼前的一切,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然而,米兰·昆德拉却在作品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看似沉重的责任,同时也赋予了人们最旺盛的生命力。

最好的生活,不是等你完成了什么或者摆脱了什么才拥有的。你在完成了什么或者摆脱什么的过程中,你就已经在过当下最好的生活了。

最好的生活,不在别处,就在眼前;最好的生活也不是飘忽不定的自由,而是背负着责任的彼此勾连。

02

与其伤心回忆,

不如笑着遗忘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在捷克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的乐感极好,父亲也曾期待他成为一名音乐家。

但相比于音符,昆德拉显然更喜欢文字。不过早年的音乐熏陶依然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以至于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在他眼中,小说结构的过程不是视觉,而是听觉:“我总是听见小说,我的第一个想法总是关于节奏。”

1968年,同许多其他捷克艺术家一样,39岁的米兰·昆德拉也参加了“布拉格之春”,这场运动最初充满了改革的希望和乐观的情绪,但在苏联军队的扼制下,一切戛然而止。

在小说《玩笑》中,昆德拉展现出了对强权的批判和对自由的渴望,小说手法精妙,主题直指现实,一经出版便声名鹊起。但这也使他本人在苏联入侵不久后就被开除了党籍,列入了黑名单,作品也都成了禁书。

1975年,46岁的昆德拉和妻子接受了法国上布列塔尼省雷恩第二大学的邀请,离开了捷克,多年后回忆往昔,他说道:“我没有返乡梦,我把布拉格带走了——它的气息、味道、语言、风景和文化。”

他们带着几箱书籍离开了那个不再欢迎自己的“故乡”。从此,他成了一名流亡者,而遗忘和记忆,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逃不开的永恒命题。

1979年,50岁的昆德拉出版了用法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笑忘录》,其中借鉴了音乐变奏曲的手法,由七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笑与遗忘,而其中的每个故事也都隐喻了1968年的“阿拉伯之春”。

该书出版以后,昆德拉被剥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身份,随着一份短信的到来,他与捷克民族的一切联系都已不复存在。

从此以后,米兰·昆德拉不再属于捷克,他将属于世界。

在昆德拉的眼中,“故乡”这个词或许只是一个迷思。对于“故乡”,他并不眷恋,或者恰恰相反,他甚至在有意逃避他的来处。

“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七五年定居法国。”这是他建议在自己书中保留的唯一介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坚称自己是“法国作家”。但无论他是否承认,他的“故乡”都像一条被命运安排的草蛇灰线一样,在他的创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人生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记忆会对人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些灾难式的经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创伤”。

随之产生的痛感,让人本能地逃脱、回避,甚至想要遗忘。但无意识地压抑,并不会让你摆脱伤害,那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昆德拉选择了将这段隐痛发泄在作品中,或许这是他与那段创伤和解的方式,而这也造就了他日后诸多哲思式的经典作品。

无论是笑还是泪,是记忆还是遗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与这些创伤共处。

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曾被认为是创伤的经历,早已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03

每个人的心中,

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1985年,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出版后不久,56岁的米兰·昆德拉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他秉持着福楼拜的信条:“艺术家应该尽量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从此,他成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幽灵作家”。

在长达37年的时间里,“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始终保持隐身状态,拒绝在媒体上露面,拒绝向任何人展示自己的过往。作为一名小说家,他选择只在作品中流露对这个世界的关照。

对于昆德拉而言,“流亡”这个词多少有些悲悯的意味,他并不屑于为自己的身世所悲伤。相反,他常常强调法移居法国对自己的创作产生的正面影响:“我在法国非常非常幸福,对我作为小说家的工作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丰富。”

然而,昆德拉在法国的幸福生活却成了捷克人厌恶他的由头,柏林墙的倒塌似乎是故乡为他打开的一扇大门,他却并没有走进去的欲望,这对于捷克人来说是一种背叛。

面对恶意,昆德拉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击。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如《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均被他拒绝在捷克出版,尽管它们是用捷克语写就的。

背负着各种误解和批评,昆德拉选择隐退到自己的小世界,在那个只有文学的堡垒里,他不是“流亡者”,不是“法国作家”,而只是一名小说工匠。

2008年,79岁的米兰·昆德拉获得捷克国家文学奖,但他并没有回去领奖;2019年,昆德拉重新被授予捷克国家公民的身份。

这一年他90岁了,距离他的流亡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在走过了铁幕与冷战,跨越了两个世纪和众多的边境线之后,他似乎不再计较“故乡”的遗弃。

这个曾经的“故乡”,在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心中已经成了一座虚幻的城市,它出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但被排除于他的生命之外。

在身份授予现场,没有任何的见证人,昆德拉在一句“谢谢”中平静地接受了捷克驻法大使归还给他的一切。

2020年,91岁的昆德拉荣获卡夫卡文学奖。遗憾的是,作为这个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曾经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却每一次都擦肩而过。

但就如同国籍一样,“获奖者”对于昆德拉而言,也是“身份”标签的一种,相比于真实地活着,这些标签早已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生活在历史的浪潮之下,名和利就如同漂浮在水面上泛起的点点浪花,潮水一旦退却,浪花便随即消失。

而在追逐浪花的过程中,你学会了游泳,交往了许多朋友,看遍了山河湖海,一切经过全都沉淀在了你的生命里。

或许生命的终点,你早已看不见出发时的自己,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已经成就了你,相比于任何结果,这些过程都更有意义。

04

写在最后

米兰·昆德拉说:“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

在生命的当下,我们最多只能做出让自己无悔的选择。

而所谓的全局最优解,只要没到生命的尽头,便只是个虚无的未知解。

未来,是不确定的代名词。面对不确定性,与其相信宿命,不如听从内心,学着在迷茫中一边放弃,一边收获。

希望你记得,行走在这世间,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你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你的脚步正在迈向那个自己选定的终点。

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流亡与思索,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终于在2023年走向了他生命的终点,然而肉体的消失并不能让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就此消亡。

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的一样:“真正的逝去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米兰·昆德拉用他的一生书写人间,在对过去的世界发出疑问的同时,也为未来的世界揭晓了答案。

只要人类还在,他的文字就会流传,他的生命便永不消散。

无论是不是他想要的,但这都构成了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这一生存在的意义。

同样,作为在时代大潮中浮沉的我们,也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

去生活吧!记住昆德拉的忠告,结果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走向那个结果。

不论岁月如何苍老,愿你都能在生活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勇敢地不回头,坚定地往前走。

关于昆德拉,你有哪些记忆是不可遗忘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