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兰昆德拉走了,被误解的“情色描写”作家

 如海 2023-07-14 发布于四川

文丨如海

米兰昆德拉去世了,94岁的高寿离去,也算喜丧。

如今,悼念一个伟大作家的方式,就是盛赞他写过的作品,重温他表达过的思想,然后后悔当初读书太少。再刷屏几天,在记忆力留驻作家写过的几篇作品名称,以及片言只语的名句,如此而已。

我也无法落俗,也同样羞愧。在我的书房里,有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多年前买的了,仅仅翻阅了几页。当时我还准备大展拳脚,好好地多读几本外国文学。

读书原本是如此容易的事,到了仓促倦怠的中年,就变得无比艰难了。所以,读书还是要趁年轻。

米兰昆德拉的去世是法国媒体报道的: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他的祖国是捷克,报道却只言欧洲,且法国始终把他作为国家宝贝。

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伏契克一样,都是捷克的骄傲。离奇的是,米兰昆德拉一开始不受捷克喜欢,也不允许喜欢。米兰昆德拉一生更钟情的也是法国。

曾经昆德拉不回国定居,捷克文化界对他也并不友善。即便后来,他恢复了国籍,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姿态,象征着最伟大的捷克作家回到了捷克共和国”。

他的母语分明是捷克语,他却用法语写作,好多重要作品都是用法语写的。就连最著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用捷克语写,首发也是用法语来发。他还多次喜欢说,自己是一个法国作家。

捷克有幸,有那么多大文豪。米兰昆德拉未必对捷克有感情,或许内心还很抗拒自己是捷克人。但一说到捷克,人们就会想到米兰昆德拉,不管他愿不愿意,他始终是被世人称赞的捷克伟大作家。

因为米兰昆德拉,给捷克长了面子,然捷克没有善待米兰昆德拉的一生,人们也忘记了去苛责这样一个骄傲的国家。在国家面前,个体的卑微不值一提,如果某天一个被忽略忽视的人,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璀璨图腾象征,他就成了国家的荣耀,世人也默认这样的实事,而不管他和他的国家之间有过什么不愉快。

家国情怀有时候是一种无法挣扎的道德绑架,你出生在哪里,就刻上了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迹。

国人许多人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颇有印象,它是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改编成过电影《布拉格之恋》。而因为电影关于情色的放大,以及国内媒体和部分读者对小说情色描写的津津乐道,一度冲淡了米兰昆德拉文学的严肃。所以,后来他很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这本小说,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写男女感情纠葛和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随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生命之轻”指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轻视和漫不经心的态度,认为生命是短暂的、虚无的,没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人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生命,应该享受生命的瞬间,追求自由、快乐和享乐。

“生命之重”则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敬重的态度,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有限的,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对待生命负责任,追求真理、美好和精神的升华。

生命之前轻和当下中国的有些场景类似,社会也正在走向一个“生命失重”的状态,许多人选择躺平和摆烂,追去享乐,逃避婚姻和家庭,拒绝社会责任的沉重。纯粹的追求一时的快乐,也会逐渐衰减人生的乐趣,最终会走向虚无。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他用哲学思考化解了人们对人生痛苦的诠释。他说,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而非真实存在。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却是我自找的生活,我没有心事可讲,我的心酸都不可告人。  

过去会变得越来越漫长,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沉重,未来则会越来越短暂,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无力,如果不放下过去,面向未来,未来就会被过去彻底碾碎。

绝大多数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时间带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可是为了继续活着,就一再麻木自己,未来会好的,妄想和执着,逃避和恐惧,这就是人类存活的状态。

人生最大的确定,其实就是不确定性。米兰昆德拉看透了世间的一切。或许凡尘中的我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庸人自扰。好好爱自己,去爱身边爱自己的人,就是最简单的幸福和快乐,其他的一切交给命运。

我印象最深的米兰昆德拉的话,是这一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欢迎扫维码与作者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