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厂房改造 | 3个不错的工业遗址更新改造

 非凡空间书馆 2023-07-15 发布于北京

文章来源:新微设计

图片

老厂房改造

城市更新被赋予了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提升、构建城市整体发展生态的新动力的新使命。厂房改造不仅可以重塑场地原来的历史记忆,还可以在未来持续生产新创意、创造无限新的可能性。


以下是3个不错的厂房改造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一】

金威啤酒厂改造

设计方:URBANUS都市实践

图片
都市实践

我们相信工业遗存的保护与改造可以重塑一个地点,重塑一种精神,工业遗存不应仅仅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大众消费品,它浓缩的城市记忆应该被发掘、显影和放大,并且在未来持续生产新创意、制造无限新的可能性之中重获新生。由此,我们提出“即地制造”的主题概念,希望啤酒厂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其建筑美学价值和原有时代记忆与特质,进而成为一个城市精神的展示窗口。                      

——孟岩

图片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 TAL

金威啤酒厂位于深圳罗湖区,这里曾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发展成熟的片区闻名于世。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它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第一批建设者,在这个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挥洒青春,追逐梦想。随着深圳逐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大刀阔斧的城市更新下,金威啤酒厂大部分被拆除,仅存占地约1.1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印迹。这里封存着深圳曾经的奋斗、辉煌以及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

图片

集体回忆

图片

从工厂到实验厂,构建文化生产的舞台

图片© TAL

图片© 直角建筑摄影

都市实践的设计践行“空间即展览”的理念,从场所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入手,通过灵活的空间介入,创造性使用工业设备遗存,跳脱日常的空间体验,让啤酒厂最终成为整合公共文化生活的城市装置与构建文化生产的舞台。

图片

基地分析及策略

图片

改造策略

啤酒厂拥有独特的工业建筑空间体验,然而其零散的厂房遗存在场地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都市实践采用整合、插接、介入的改造策略,将场地与西侧路面1.65米,东侧约3米的高差形成的底座转化为空间叙事的基座统合原本散落的体量;以整体的力量与周围大尺度的新城市环境取得平衡。

图片©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TAL

“基座”重新组织交通成为文化空间及展示工业建筑的舞台。基座顶部为室外展区串联各建筑,内部结合现状地下空间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与活动空间,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场地东侧的封闭立面打开数个空间形态不一的出入口, 266 米长的街道被激活。

图片东昌路沿街立面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东昌路沿街立面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南侧入口 © TAL

改造后的啤酒厂工业遗存新空间自南端以城市广场为叙事之开篇,经过 A、B、C、D 系列建筑及装置的改造或加建,至北端再次以城市广场作为结尾。A 座瞭望塔作为从南广场进入工遗场地的标志性建筑物,拥有极佳的观景视野,是对被拆除的水塔的精神重塑。

图片观景塔 © TAL

图片观景塔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TAL

图片观景塔内部 © TAL

图片观景塔内部 © TAL

图片观景塔室内 © 直角建筑摄影

凿开 B 座污水站、C 座曝气池建筑物原密闭的水池空间,削去表面瓷砖,裸露高耸的混凝土结构下方,红色手工砖似火焰蔓延,覆盖台阶与地面。在 B 座顶部加建 300 平方米的钢结构盒子展厅,其泡沫铝板外饰面的金属质感与主体混凝土的厚重完美融合。

图片B栋南立面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B栋 © TAL

图片B栋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B栋 © TAL

在C座曝气池顶部,金属铸铝杆件的拼接加以迷幻的灯光造就出一个金色构筑物,似啤酒泡泡在悦动。

图片“在地铸造”展览装置 © TAL

图片“在地铸造”展览装置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在地铸造”展览装置 © TAL

图片“在地铸造”展览装置内部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在地铸造”展览装置内部 © TAL

挖开 B、C 座中间埋在地下的圆形沉淀池,清理覆土,现出直径 18 米的混凝土水堡,改造为被地面廊道与空中钢桥环绕的景观花园,人们游走其间;在厚重裸露的池壁上开孔,窥探中心花园秘境,触摸感受工业遗存的空间魅力。  

图片空中连桥 © TAL

图片空中连桥 ©  TAL

图片空中连桥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原沉淀池改造后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原沉淀池改造后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C栋下沉广场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C栋下沉广场 © TAL

D 栋是最具标志性的工业遗存场景,屋顶矗立 33 个白色筒仓,穿过楼板进入室内现身为巨大的不锈钢倒椎体,悬挂在天花板上,下方是密集有序的管道,我们有选择性地结合展览叙事予以保留或改造。

图片

筒仓改造施工现场 © 都市实践

图片

© TAL

图片© TAL

图片© 直角建筑摄影

D1改造为多功能厅,同时在屋顶加建两层展厅。D2/D3部分保留原有罐体设备管道,生产车间变身为众声喧哗的啤酒馆。

图片D1栋 © TAL

图片D1栋 © TAL

图片D1栋 © TAL

D4 屋面,拔掉中间三个直径7.5米的筒仓罐体,成为户外剧场,自然光从洞口进入室内形成聚光空间,适合展览或表演。切开筒仓进入罐体,加建旋转钢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剥去室内瓷砖和吊顶,混凝土天花板上的倒锥形罐体与裸露的混凝土结构还原出建筑空间的工业气场;顶部以连桥穿过罐体形成空中连廊。其中一个拔出的罐体被卧倒在 E 栋屋顶,成为空间装置。

图片

筒仓改造施工现场 © 张超

图片

筒仓改造施工现场 © 都市实践

图片

金威啤酒常设备 © 张超

图片展厅 © TAL

图片展厅 © TAL

D5栋为四层的原酵母回收间。一层天花板局部切掉,以台阶联通一二层作为展示及休息区。屋顶加建一个钢结构红色盒子,与南边A栋遥相呼应,盒子北侧落地玻璃窗,引入山体公园的绿色,成为工遗建筑群北侧面向城市的窗口。

图片 D5栋  © TAL

图片

原发酵罐室内空间 © TAL

图片 D1栋展厅 © 直角建筑摄影

图片

 D5栋展厅 © 直角建筑摄影

2022年12月10日第九届深港双年展在改造后的金威啤酒厂开展。展场空间即成为深双的“零号展品”。今天深圳城市中心向西发展,以商业服务行业为经济主体的罗湖区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点。我们希望通过工遗改造延续城市记忆的同时让所在城市街区从单一生产的工厂区域转变为多元文化艺术交融的生活地标。

图片东昌路沿街立面 © 直角建筑摄影

项目图纸

图片

零散的厂房遗存

图片区位总图

图片

总平面图

图片

一层平面图&地下一层平面图

图片

二层&三层平面图

图片

四层&顶层平面图

图片

剖面图

项目地点:深圳罗湖

设计时间:2019-2022

建设时间:2021-2022

用地面积:11,025 m2

建筑面积:12,309 m2

建设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主持建筑师:孟岩  

施工图合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合作:Studio 10 深圳市十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深圳九思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C栋“在地铸造”空间装置技术支持及实施: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深圳市团河幕墙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张烁设计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灯光合作设计:北京远瞻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垃圾时空”灯光合作设计:角度照明(中山)有限公司

“再造车间”展厅灯光赞助:上海企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现场照片 ©UABB ©粤海置地 ©URBANUS都市实践  

摄影:胡康榆(直角建筑摄影)、TAL、张超、URBANUS都市实践

【案例二】

山灰艺术社区——西安石油大学生活区锅炉房改造

设计方:日常建造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石油大学生活区的锅炉房从 94 年开始筹划,于 97 年最终建成。14 年城市供暖进行煤改气改造后,这个锅炉房就不再具有生产功能了。当我们在 19 年再次见到它的时候,这栋在西安远远算不上年代久远的房子,已经在校园的角落里默默地荒置了 6 年。这刻,它如同被周边住宅环伺着的废墟一般,安静而又让人迷恋。

图片改造前的锅炉房 © 日常建造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建成环境 ©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这类燃煤供暖锅炉房曾经遍布北方各大城市,随着能源结构的变迁,这种空间类型今后就再也不会被建造了。高耸的烟囱,巨大的煤斗,这些原本属于工具理性的形式因为生产活动的消失变成了无用的构筑物。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又依稀从那些未被规划指标打磨过的无用之物身上看到了一种属于那个年代的粗拙与诚实——它从容地横亘在了这个城市的肌理中,也悄悄地绵延在了我们集体的记忆里,进而成为了那些岁月峥嵘的纪念物。因此,尽管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这些建筑足以成为 90 年代以来那段激荡年代的历史遗产。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既然这座工业遗存承载了时代的价值,而它的土地又不具备被再次开发的规模和产权属性,那么,改造再利用成为了优选项。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里,寻找到与当下生活相适应的功能与合理的投资回报,则是其得以存续的经济基础。好在原本的锅炉操作间开敞高大,承载艺术展览类的功能得天独厚;较小的辅助空间则用作配套商业,可以对艺术展览进行反哺。于是,艺术社区的这种互利共生混合生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这些功能定位反过来又保护了这座建筑的核心空间结构,避免了建筑被切割肢解成低价的共享办公空间的命运。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从物流到人流的功能转变,增加了组织展览流线和扩大消防疏散宽度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在锅炉房的前广场上增加了一条直通三层主展厅的天桥。这座天桥拾阶转过门前的喷涌过岁月的大烟囱,在回应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把新的时间绕在了那段旧的时间之上。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此同时,这座建筑从原本的供能建筑转变为了耗能建筑。为了能让展览空间拥有充足柔和光线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热工性能,这次改造的外立面主要采用了进口的聚碳酸酯板。新的材料也带来新的尺度,这种不同于周边住宅的尺度提示了锅炉房作为工业遗产的线索,也进一步强调了新场所的公共性等级,将新的艺术社区更直接地推向了当下它所面临的城市环境。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功能的转变还带走了老的生产设施,带来了新的建筑设备。部分较为杂乱机电设备经过优化隐藏,尽量减少了对原有空间的干扰。另一些具有表现性的管线选择了明露,比如主展厅的空调系统利用料斗和柱子之间的三角空隙布置了风管,配合 24 个球形喷口进行送风。精致的不锈钢风管,与原本粗拙的混凝土并置在一起,也相互映衬了各自的时代。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基于校园的疫情防控风险,我们还利用脚手架搭建了一套临时的围墙。迅速完工的脚手架在完成分割区域的同时,也充当了一个基础框架:展览的海报,休息的桌椅,市集的展台等等都可以不定期地填充到这个框架里,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场景。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图片© 十摄影工作室

据相关统计,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内的建筑平均寿命往往只有 30 年。而这 30 年里,这座的锅炉房也确实完成了当年的使命,但不同的是,它又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图片改造前 © 日常建造

图片改造前 © 日常建造

图片

施工中的天桥 © TanArt Community

图片改造前 © 十摄影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山灰艺术社区——西安石油大学生活区锅炉房改造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四季西巷石油大学生活区东门

项目时期:2019-2022

主要功能:展览,商业

建筑面积:3988平米

项目业主:山灰艺术社区

建筑师:日常建造

建筑摄影:十摄影工作室,谭啸

【案例三】

桂林叠彩铁路旅游生态新城城市展厅

设计方:方式设计

项目背景

叠彩区位于桂林市区北部,作为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名城的“北大门”,占据漓江上游,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以 打造新型城市中心 为定位,桂林叠彩铁路旅游生态新城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分区,结合宜业、宜居、宜文、宜游、宜景的复合式城市功能定位,将叠彩区旧改与棚改项目、新城乡建设、文旅康养开发相结合,打造为兼顾生态宜居和市民休闲娱乐品质的活力新片区——叠彩生态旅游新城。

图片

图片

项目思考

旧城改造被赋予了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提升,构建城市整体发展生态的新动力的新使命。在城市的新生态下,城市展厅也需构筑新价值。


以城市地方历史文化为核心,规划蓝图展览为目的,桂林叠彩铁路旅游生态新城城市展厅以“山水新城,叠彩原色”的核心概念,容纳桂林山水人文与铁道社区记忆的经典符号内涵,形成属于这个城市的标志性的“视觉感官”和“精神共鸣”的城市“方言性”话语,打造兼具艺术、生活、教育功能的城市文化新客厅。

山水入幕

叠彩生态旅游新城展厅原始建筑为铁道部门的红砖厂房,在群山与丛林掩映中静守着。
图片

图片

两道间错垒砌的红砖矮墙将步道两旁的绿意归拢,以充满自然生机的仪式感将造访者引向入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筑周边叠嶂的山峦意象,被提取为展厅入口处的山形屏风,在移步间形成通而不透的变化视感。
图片

山形屏风模型图

图片

旧忆新忆

原始建筑的龙门钢架被完整保留,灯光依循纯白的顶面延伸布局,照亮厂房的结构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厅内剥脱处理后的红砖内墙不加粉饰,袒露出岁月的粗糙肌理。
图片

图片

吊装展板的组件设计灵感来源于厂房原有的滑轮设备。铁路中常见的工字型轨道、枕木、碎石、铆钉等元素,反复运用于展墙与沙盘的设计细节中,以老物件的功能承续,呼应场地记忆的衍生更新。

图片

空间端侧运用厂房建筑的层高优势搭建VR体验室,上方平台设置与办公空间相接的开放式茶座,兼具开阔视野与静谧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空间结语

结合城市空间物理载体的破旧立新,叠彩铁路旅游生态新城城市展厅让传统文化融合现代主义,通过在地文化的置入与重译,创造文化扬播与生活体验的价值共鸣。

图片

图片

项目名称 | 桂林叠彩铁路旅游生态新城城市展厅

室内设计 | 方式设计

主持设计 | 方国溪

主案设计 | 曾灿芳

参与设计 | 郑智鹏

技术总负责 | 李惠红

项目周期 | 6个月

项目面积 | 650㎡

项目地点 | 桂林 · 叠彩区

主要材料 | 灰色艺术涂料 水磨石 铁道枕木 工字型轨道

项目摄影 | 黄维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