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断舍离

 富书 2023-07-15 发布于北京

对别人的要求一味妥协,只为了在一次次讨好中维持自我价值感,到头来,丢失的只能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富书作者:百老慧;主播:我和月牙儿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前几天,一条#毕业生删除90%同学遭到辱骂#的微博上了热搜,引发了众多关注和讨论。

一位今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将自己90%的同学都删除了好友,她觉得,跟这些人以后的交集几乎为零,留着也没什么用。

于是,删除前她发了一条信息:“后会无期,礼貌互删,祝好。”然后删除了对方。

然而她事后发现,有些被删的同学在好友验证那里留言骂她。

不过网友们却对她的这一行为表示赞同,说她做了许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是啊,总有那么些社交,繁杂无用却又不舍得扔,于是便先囤着,越囤越多。然后,为了维护这些囤积的关系,又不得不消耗大量的精力。

作家路勇说:“你忙于应付交际,身边尽是鸡同鸭讲的尴尬,别人的欢笑、别人的肯定仿佛都是你的责任,仿佛你的人生是别人的。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你只是在浪费光阴。”

无效的社交关系,不仅无法带给你成长,还会消耗你的时间精力。

余生很贵,请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真正智慧的人,早已抛弃掉了消耗型的关系。

脆弱无效的社交,当断

曾国藩说:“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

生活中,有些人总以为添加了微信好友,就算是拥有了人脉,以为只要认识,便是有交情。

但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才发现你所拥有的人脉,脆弱得就像一张蜘蛛网,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作家李尚龙曾讲过自己的故事。

那会去北京上学,他爸爸让他得多交朋友。他便把注意力放在社团,一口气就参加了三个,只要社团有活动便去参加,留下一切能联系的方式。

为了能跟老师打好关系,他还大半夜跑去陪老师值班,希望老师以后对自己有所帮助。

然而,后来等李尚龙真的有事找老师帮忙,这位老师却只回了他三个字“我没空”。

几年后李尚龙回忆此事说道:“让别人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你能给予同等回报。”

而当时的他籍籍无名,对于老师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又怎么会在他身上浪费精力呢。

真正明智的人,早就戒掉了“无效社交”。

他们深知,无意义的社交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用在提升自己上。

老戏骨陈道明每次拍完戏,别人忙着喝酒聚餐时,他却总是甩下一句“没事别找我啊”,就回家了。

冯小刚嘲笑他待在家里不出门,还不如出门去参加一些饭局来得实在。

但陈道明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时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读书、作画、做手工、写文章,陪伴家人。

他将自己的社交时间全部用来提升自己身上,因此才有了越来越精湛的演技和才华。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说:“只有自己强大了,社交、聚会才是有意义的。把时间用在学习、提升技能上,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一个人越懂得独处,越能出众。

挤不进去的圈子,不必强融;结交不了的人脉,不必强结。

当你足够优秀时,你的人脉会自然而然打开。

时间如此珍贵,与其将时间花费在圈子上,不如将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质量的社交和关系上。

余生,学会筛选自己的人际关系,让你的生命宽松些。

将精力用在高效的关系里,断掉脆弱无效的社交,专注自我增值。

委曲求全的社交,当舍

《人间失格》中说:“由于我没有拒绝的能力,造就了我的厄运。我总是害怕因为我的拒绝,而让大家心中有不可磨灭的裂痕。”

太宰治笔下的叶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聪明、英俊,然而他却脆弱、敏感。

为了求得别人的关注,他不敢拒绝别人,害怕伤到彼此的感情,选择委曲求全。

为了获得存在感,他靠故意出丑来取悦别人。

哪怕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努力迎合朋友的需求,尽管他知道朋友也只是利用他。

就这样,他一直生活在痛苦、挣扎之中,甚至多次尝试自杀。

不懂拒绝的人生,等于没有自己的人生。

对别人的要求一味妥协,只为了在一次次讨好中维持自我价值感,到头来,丢失的只能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有时候,委屈,并不一定能求全。

越是退让,就越是卑微,越是不被尊重。

唯有原则分明,立场坚定,才能既不讨好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嘉靖年间,海瑞为了守护人民的利益,他从不阿谀奉承,不巴结上司。

一次,他的上级,贪官鄢懋卿要到淳安视察。

接待一次劳民伤财,海瑞不想,也无钱接待。于是,他马上写信给鄢懋卿,陈述各种原因,但总体意思便是, “您还是去别的地方吧”。 

鄢懋卿很是生气,但他听说海瑞刚直的性格,不便发作,于是绕道而行。

对上级领导如此,对大领导亦是如此。

嘉靖皇帝“不务正业”,他便冒死写下《治安疏》进谏。

嘉靖皇帝虽然很生气,但是冷静下来后,他也明白海瑞为国为民的苦心。

斯迈尔斯说:“没有原则的人犹如没有罗盘的船,它的方向只有风知道。”

与人相处,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态度,一味地屈己待人,久而久之只会失去了自我。

一味取悦别人,便无法活出自我。

失去自我的人际关系,是不值得被珍惜的,不如早点舍弃掉委曲求全的关系,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三观不合的社交,当离

《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三观一致的人,能够彼此产生共鸣,懂得彼此情绪,自然而然也会走到一起。

相反,三观不一致的人,即使近在咫尺,磁场也无法靠近。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曹操刺杀董卓未果,一路逃亡,在中牟县被抓。但当时的中牟县县令陈宫敬佩曹操的壮举,于是弃官追随曹操,一起逃亡。

逃亡路上,他们路过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之家,便去求宿。

吕伯奢激动不已,准备嘱咐家人杀猪招待,自己则跑去村里买酒。

然而当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有人出卖了他,二话不说便把庄子里的人都杀了。

结果却发现是他自己误会了,大家只是在磨刀准备杀猪。

然而一切都晚了,于是他们便决定马上离开庄子,不曾想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

看着鞍前还挂着买来招待的酒,陈宫很难过,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就在此时,曹操却一剑把吕伯奢杀了。

陈宫难以理解曹操的做法,如果上一次是不小心误杀,这一次是为什么呢?

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果吕伯奢知道我杀了他一家,肯定会来报复,我得免除后患。”

经此一事,陈宫发现自己无法认同曹操的观念,自此分道扬镳。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谋友情还是谋事业,如果三观不同,势必是很难长久的。

倘若三观一致,便可以在关系中如鱼得水,舒服舒心,成就彼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令人赞叹,但是初次见面时,马克思却并不待见恩格斯,甚至说是非常冷淡。

原因是恩格斯属于“自由人”组织,而马克思并不认同这个组织。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误会。那时,恩格斯已经脱离了“自由人”组织,而马克思并不知道。

后来,马克思在主编《德法年鉴》时,读了很多恩格斯的文章。文章中恩格斯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让马克思大为震撼,感觉找到了知己。

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相约在咖啡厅,这一次他们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在那往后的40年里,他们彼此鼓励、互相支持。

为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恩格斯甚至愿意从事自己最讨厌的生意,以此赚钱供马克思生活。

马克思去世后,为了替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二、三卷,他甚至放弃完成自己的著作。

恩格斯说:“马克思是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好的关系便是这样,彼此三观契合,息息相通、互相成就。

《文中子中说·魏相》说道:“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

与其妄想花时间改变三观不合的人,不如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能与我们成为管鲍之交,人生不过弹指一挥间,既然强求不来,不如早点断开。

光阴似箭,请将时间留给惺惺相惜的人。

《周易·系辞上》有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圈子,你无法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

人际关系断舍离不是绝情、不是忘义,而是一种智慧。

断掉那些脆弱无效的关系,方得精进韶华;舍弃那些委曲求全的关系,尽显内心自在;离开那些三观不合的关系,才可觅见知音。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余生,请把时间都花在对的人身上。

作者简介:百老慧,富书作者,一个热爱写作、旅行,并默默耕耘的女子,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