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争鸣|| 吴向东: 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

 ydzhydzh 2021-12-18
图片


吴向东

图片

吴向东,男,出生于1966年11月,江苏泰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

教学与研究,2004,(01):84-87.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 , 即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全面生成、丰富和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 ,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获得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 由此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最大的自由 , 并从自由中获得最大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想性、现实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 内涵 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诉求, 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 正是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其目标说到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大多对此语焉不详, 所述甚为简单;学术界却是说法颇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说明。

01

人的全面发展规定之根据

QINGMA XIANSHENG

人的发展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的发展, 即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 (P123) 它体现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人性是人的特性或属性, 人的本质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据, 也是人性的内在原因, 它决定着人性, 同时也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发展的内容。因此, 要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首先必须理解人是什么, 说明人的本质和人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的观点, 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人, 克服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人的抽象解释, 给予人的本质和人性以科学的说明, 有三点相互联系的重要结论。

其一, 人是感性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人只看成是感性存在, 而不是看作感性活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1] (P96) 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实践活动, 是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 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发展的动力, 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 也是形成人的特性的客观基础和理解人的特性的主要依据。它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其他的活动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并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所以, 人根本上是实践的存在物。劳动是实践的根本形式和原初形式,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人既是劳动的前提, 又是劳动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就是人的劳动。

其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中来进行的, 人也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开展其活动。所以不能仅仅从感性活动来规定人, 还必须从现实个人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事实上, 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内在本质, 是不能脱离历史的表现形态和个体的现实内容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 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而是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 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决定人的本质。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 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 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构成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才要求人们在研究了人的一般本性之后, 还要研究人的历史地变化着的本性。

其三,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在社会关系中, 从事着感性活动的现实个人是完整的个体, 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作为一种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人有自然需要, 即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具有自然力、生命力。作为社会存在物, 人具有群体性、交往性、合作性和归属性。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具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 有理性, 具有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有着精神需要、精神能力以及精神生活等。在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中, 社会属性居于主导和决定的地位, 决定和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在活动过程中,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 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个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质量, 是人的素质, 即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人的素质是主体进行一定活动的一种内在根据和准备状态, 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的活动能力的大小。个体素质的独特性及其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领域中的发挥则是人的个性, 也就是个人独特的主体性, 这种个性, 或者说主体性, 是个体本质的最集中表现。马克思把劳动及其产品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主体性的物化及对象化, 同时也理解为人的个性的物化、对象化。“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 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 (P38)

02

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性

QINGMA XIANSHENG

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丰富内容相联系,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多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是感性活动着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 而不是社会活动的贫乏化、片面化和固定化。也就是说, 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活动 (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等) 的全面生成和丰富, 同时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 每个人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 不仅从事体力劳动, 而且从事脑力劳动, 不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 而且参加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 进行科学艺术的创造活动等。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 (P85)

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还表现为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能力是活动主体的构成因素。需要是人的本性, 是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 ( P286) 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 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 并在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的能动的力量, 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复杂的系统。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需要随着活动的全面发展愈益形成包括生存、享受和发展等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 个人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动来发展一切合理的需要, 并将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作直接满足发展“自由个性”最高层次需要的前提。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即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 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如马克思所说, 全面发展的个人, 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 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

第二,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

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展开,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4] (P36) 人类初期作为不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 在范围上主要囿于血缘和地缘关系, 在内容上由于活动本身的不发展, 社会关系呈现出简单、贫乏的特征。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意味着个人与他人, 不仅是作为社会群体中某一成员的身份, 而且还作为个人与他人发生相互的关系;人们摆脱了以往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性, 形成了各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联系;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文化关系等全面生成, 由贫乏变得丰富, 由封闭变得开放, 由片面变得全面, 并且得以协调和谐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必然包含着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变换过程, 是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 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 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 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交往的普遍性意味着随着生产力、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个人作为独立的主体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 使个体之间的交往、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的交往得以广泛的建立和实现;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充分发展, 同时摆脱了相互之间的分离状态, 它们不再独立地属于不同的人, 而是在每个个体中有机统一起来, 并形成良性互动;交往从自发的自然共同体交往、社会共同体交往转向世界共同体交往, 个人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 成为世界性的公民, 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展实际相联系, 能够利用人类全面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

社会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上, 而且还表现为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 联合起来的个人实现对他们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

第三,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由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完整人性的发展, 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全面发展集中表现为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随着人的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形成、发展起来。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 表现为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发展和完善, 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 以及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也就是说, 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全面发展, 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被消除, 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被打破, 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理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 显现着自己独特的存在, 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差异性, 即个人的惟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取代性, 社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必须指出, 全面发展中的人, 不是抽象、孤立的人, 而是指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 不是“某一个人”, 而是“每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3] (P515) “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5] (P318)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指“全面”, 而且包含着“自由、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 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和丰富;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作为主体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充分发展是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的程度问题。事实上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在“每一个人的发展”内部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

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及能力的发展、人们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发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渗透、制约着的, 并在劳动实践中内在地统一起来。人的需要、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人的需要、能力的发展又扩展了人的活动的领域。实践活动产生并决定着社会关系, 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又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同时被既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人的素质和个性作为人性的集中体现, 也是在人的劳动活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反过来它又对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发生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它的实际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在以上各方面的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人由此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最大的自由, 并从这种自由中获得最大幸福。

03

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

QINGMA XIANSHENG

要进一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还必须认识其基本特征。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基本特点相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理想性、现实性和历史性。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想性。人是理想性、超越性的存在物, 理想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之一。人的理想性和超越性根源于人的生物学特点——人的器官及其功能的非专门化、非特定性, 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本能的匮乏, 人的不确定性、不完善性、未完成性;更是根源于人的现实本质——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实践是目的对现实的感性的批判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理想。它不是一种业已达到的状况, 而是对现实状况的批判, 对现实人的希冀, 是引导人们超越当下, 不断走向未来的价值目标。相对于它, 现实中的人总是片面的。它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理想, 始终像不断退却的地平线, 永远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 作为理想, 它给予了人们一种生活的理由、信念和支撑, 是人们力量的源泉, 是照亮生活的意义之光。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性。脱离现实性的理想, 只能是虚无缥缈的、无力的幻想, 也有可能会变成绝对化的道德命令, 走向事情的反面, 成为压抑人、摧残人的力量。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理想, 不是从原则和教条出发的先验概念, 不是一件只能无限推移、遥不可及的事情, 它还具有现实性。它的内容和要求不是抽象的, 总是针对特定现实而提出来的, 根植于每一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 在具体的时代和语境中有着具体的现实内涵。无论人的想像力多么丰富, 20世纪之前的人们绝不可能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提出满足人的电脑的需求, 在人的能力的发展中也不会出现电脑的操作能力。与此同时, 作为个人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向,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种应当确立的状况, 而总是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的具体行动, 转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运动。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实际的运动中不断实现的。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性, 因而表现为历史性。“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 而是历史的产物”, [6] (P108) 是历史的生成, 是历史本身辩证运动的结果。马克思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6] (P104)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也是开放的, 不断发展的, 从而呈现为历史性。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 人的本质和历史的辩证法使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和一种无限开放的状态, 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给定的状态, 永远也不会达到所谓“完美”的终点。它的规律就是进步, 今天的发展是昨天的理想, 也是明天发展的起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7] (P44)

由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社会主义各个阶段上,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获得与那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对应的内容, 达到相应的发展程度。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可能有的“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程度来衡量和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内容和水平。共产主义的实现也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结”, 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开始”。

图片

参考文献

图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6卷 (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46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7]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QM

图片

文稿 | 王帆

编辑 | 王帆

审核 | 王艺潼

排版及文字稿由本公众号设计,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