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谈读书》:向古人学习读书之道。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15 发布于甘肃


西汉学者刘向曾经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就是说书好比是药,如果我们善于读书,可以对治我们的愚痴之病。
中国古人对读书是非常重视的。古人有联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尤其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读书态度? 掌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最后通过读书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呢? 吴尚之先生编著的《古人谈读书》一书可以说很好地给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
古人读书、修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人生境界,读书应该树立志向,就像作者在《徐幹:志者,学之师也》一文中引用徐幹的话说:“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如果没有远大志向,通过读书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时,读书要知道读书的根本所在。作者在《陆九渊: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一篇里面就说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说读书要懂得求本,《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读书的根本在于通过读书去发现本心,显发明德。所以陆九渊提出,你真正知道求学的根本,你就知道《六经》都是我的注脚。这个“我”是我们每个人的明德、自性。这是我们要建立的正确的读书观。
除了建立正确的读书观,我们还要懂得正确的读书方法。《古人谈读书》中谈到读书方法的地方非常多。
在这里简单说三点。
首先要知道读书的次第。
作者在《葛洪:阶浅涉深,由易及难》这一篇中引用葛洪的话说:“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循序渐进。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先从蒙学典籍开始,奠定基本功,再进一步学习《孝经》《四书》这些典籍,然后才学习《五经》等,对经典通达以后再来读史,读诸子百家的书,这样就有分辨能力,真正能够会通经史,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例如读史,我们不要一上来就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大部头,清人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就是很好的入门书。
其次,要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
古人强调读书要长期坚持。作者在《颜之推:学习犹种树,春华而秋实》一篇中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花,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指出学习就像种树,有春种才有秋收。
第三点,读书不要求快求多。
比如作者在《冯班:开卷疾读,然而无益》这一篇中就讲道:“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谓勤矣。”冯班所说的疾读,从今天来说,读消遣的网文是可以的。但是,读经典之书就不能这样快读了。中国的经史典籍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可以说是常读常新,需要反复读才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如果我们读书只求快,所得益处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通过读书应该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呢?
作者在《司马光:读书在得道利民》这一篇中讲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 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也就是说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禄,是希望通过读书能够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机会。一个读书人要有修为,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利于社会,利于国家、利于天下,做到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读书人。
其次,读书要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利益。
作者在《唐彪:经史之益,更在身心》一篇中就引用唐彪的话说:“读经史古文,则学充识广,文必精佳。不读经史古文,则腹内空虚,文必浅陋。且经史之益,更在身心。”此篇是全书最后一篇,堪称总结。
读书不是为读而读,读书是为了力行。
比如作者在《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一篇中引用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把书本上的道理变为实际的行动,通过实践才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古人谈读书》虽然选取的是古代先贤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论述,讲的是读书之道。然究其根本,作者在谈读书之道的同时,更是在启发我们从中领悟“修齐治平”之道。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道应该如何读书、治学,更能够懂得修身、处世的道理。
今天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人的阅读都是浮于表面的“浅阅读”,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刻的阅读。《古人谈读书》的另外一层意义,也在于通过学习古人的读书之道,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我们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