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观影指南:只要诗还在,长安就永存,唐朝活在诗歌里

 昭烈名臣 2023-07-15 发布于河南

唐诗有多牛?

我们经常说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但这并不是对唐朝历史阶段的划分,而是根据唐诗来划分的,后人把唐诗分为四个阶段,以至于我们也把唐朝的历史分成了四个阶段。

而跟唐朝历史差不多长的大王朝有好几个,都没有这种知名度这么高的待遇,一个朝代被众所周知的分成了四段。

而诗歌里的盛唐,恰好也是唐朝差不多最为强大的时候,事实上的顶点是在高宗时代,玄宗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节度使这种祸害中国几百年的东西,就是玄宗朝为了应对边患搞出来的。

科举是个指挥棒

为什么诗歌会在唐朝大爆发,尤其是为何会突然在盛唐猛然间群星璀璨?

这个问题,其实现代人最懂,有人说,上帝都见不到中国足球夺取世界杯,这话是不对的,让中国足球夺冠其实并不难,把高考科目改成踢足球就可以了。

中国用钢板一样的事实证明了,只要考试考什么,全民就会投入最大的热情,唐朝诗歌大爆发,一个最核心的原因是因为科举有写诗这一项。

唐朝之前没有科举(隋朝首创,主要他短命,也没有普及),所以一旦科举考试考这个诗文,那就是对读书人最大的正反馈激励。

古人傻吗,科举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不应该考点实际的,怎么能考诗歌这种看起来完全不实用的东西呢。

科举本质上是人才选拔机制,唐之前用的是察举制,察举制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豪强垄断,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就是推荐做官。

你要是向中央推荐做官,你会推荐谁,当然是推荐那些,将来也会推荐你家孩子做官的人家了,这样弄上几个来回,做官的资格差不多也就被垄断了。

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世家大族分走权利,科举制绝对是个天才的发明,用考试的好坏来决定谁做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之间的相互举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豪门大族。

但科举这东西,王朝刚建立的时候,还不能大规模使用,因为王朝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安排功勋,毕竟打天下的时候,封官许愿,提着脑袋干的事,得了天下必须要兑现承诺,实现期权。

李渊就最懂空头支票的道理,曾经刚起兵的时候,一天之内封了500多个官,目的就是要带着大家造反。

唐初安排各种各样的官职,功勋和宗亲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太多,已经塞得满满的,这时候科举实际上还不能实现选拔人才的作用,因为没肉了。

科举显示出他的威力,是在武则天时期,为什么武则天要大力推广科举,因为她要培植忠于自己的实力,而这一招被证明确实好用。

随着旧的功勋落幕,到了玄宗朝,科举已经颇具规模,而且科举考诗这个规则定好之后,诗歌人才开始大规模涌现出来。

不要脸的自媒

因为科举考试要考,所以这项技能,就成了无数读书人批命想要磨练的技能,而古代读书人,本质上就是国家的精英阶层。

写诗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高级的社交语言,低些层总是喜欢模仿高基层人群,而高阶层人群,最喜欢的就是设置门槛,诗就是精英们设置的交流门槛,那个时代,写的一首好诗,才能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

李白出身不高,但就是凭借着超高的才华,诗写的非常好,所以才能在高端朋友圈中混,要不然李白也就顶多是个暴发户。

听到李白,一个经常会被提到的细节就是,他想考试走后门,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拿着现代思维,用真实的历史,错误的理解古代。

李白的确做过“走后门”的事,这个东西在唐代叫做行卷,所谓行卷就是科举之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诗文,给主考官或者其他朝廷大员看一看,只要他认为你的诗文写的好,那科举就会有更大的把握。

我们认为的,绝对意义上的,公平考试的科举,那是宋代开始的事情,唐朝的科举还残留了大量的古代推荐做官的遗风。

用今天的理解,这种行为叫走后门,但是在唐代,这就叫行卷,而且是通行的做法,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杜甫甚至还找过名声不好的权贵行卷,这都不叫事儿。

而唐朝真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狂飙进取的精神,只有特别敢豁的出去的诗人,才能创作出好诗,因为科举其实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科举考试,本质上是让读书人,颜面扫地的事情,因为儒家典籍里明确说过,君子不能主动推销自己,要等着别人来推荐你。

比如说诸葛亮,他再怎么想辅佐刘备,也必须等刘备去找他,不能自己送上门,我们现在说应聘,那实际上都是自己先投的简历,主动出击,这个词的原始含义是,应别人的聘请。

主动找官做的,那都是不要脸的行为,而中国读书人大规模开始不要脸,就是从唐朝开始的,所以唐朝人写诗为什么猛,因为他们要彻底突破自己的心里防线,做一个不要脸的人。

那些不能突破自己的心里极限,就慢慢的被淘汰,但这种只有超强猛人,也就只能发生在新旧制度的交替处。

到了宋朝,大家都开始以科举为荣,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丢脸的,当了明清科举,更是脱光了搜身,斯文扫地培养出来的都是奴才。

也就只有偶尔少数能觉醒的,觉得科举这样做实在侮辱读书人,不过也就是发发牢骚,社会上已经高度接受了这种不要脸行为,习以为常之后,那种纠结和痛苦没有了,内心也就无法爆发惊人的内心独白。

真诚是最好的武器

唐朝,甚至是放眼整个中国,李白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李白很假,这种假到至高的境界就是真,李白用假话,写出来的真性情,中国再也找不出来第二人。

苏轼是后来才情唯一能接得住李白的人,在中国,你要是提起来大文豪,基本上能想到的人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而文豪这个词,才文人才若星辰的中国,重点在这个豪子上。

李白的真与假,最终彻底化为真情,能打动很多人,比如说李白特别喜欢夸人,当然他也喜欢夸自己。

尤其是在夸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在中国有个固有的名词叫拍马屁,但李白不一样,他夸人之夸张,之没有底线,之疯狂,你会觉得这马屁拍的过了吧,但等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李白的夸是发自真心的。

他有一首诗,是夸赞一个太守的,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

看不懂没关系,直观感觉上就觉得这个太守很牛,事实上李白有求于人,这个太守很一般,夸起来后来的反贼永王,那更是没边。

夸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事实上他正在被老婆嫌弃,但无论夸别人,还是夸自己,李白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相信对方或者自己就是那样,或者应该就是那样。

李白不管说的多浮夸,但他的心是真的,用道家的话说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小孩子一样的心性通透,毫不掩饰和避讳,因此他的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不像后来的文人,不管夸人还是夸自己,写的离谱了,总有做作的嫌疑,只有李白是始终如一,用真心换诗人的喜爱。

李白的性格养成,跟蜀地有关系,这里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比较小的地方,李白承继的是楚辞的传统,是道家的性格,古代从蜀地走出来的人,在文人气质方面,跟中原是有差别的,苏轼也是很典型的,非典型文人。

李白很真诚,非主流,低情商原本都是缺点,但偏偏李白才华横溢,一个缺陷明显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就会形成独特的魅力。

李白做倒插门没压力,纵酒狂歌飞扬跋扈也没压力,他的一生就是洒脱的,也从不掩饰,想要建功立业的心,做任何事,毫不掩饰,这就是李白。

普通人像他这样,早被社会毒打和教育了,但李白有两点,第一有钱,第二有才,第三儒家观念淡薄,这三点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李白。

李白用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于是李白朋友遍天下,当然他得罪的人也不少,但李白记住的,都是那些好朋友,写的下的,留下的,也都是好友畅快淋漓的时刻。

杜甫写诗薅头发

李白和杜甫也是好朋友,从才华的角度来讲,李杜之间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很多人都觉得李白是天才,杜甫是苦读书类型的。

但杜甫也是同样的天才,李白把才华用在了放荡不羁的古体诗,写的是毫无舒服,而杜甫成功的把给律诗奠定的基调,从杜甫开始,格律诗成为主流。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把格律诗推向了高峰,这个格律是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押韵。

律诗工整对仗,要求严格,杜甫是一代开拓性宗师,我们今天借助于拼音和字母,很容易理解什么叫声母韵母,什么叫韵脚,但古人没有这些理论知识,他们会写,但一首诗为什么朗朗上口,并没有理论体系。

直到南朝梁开国功臣沈约这里,才彻底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诗歌要想朗朗上口,就必须要押韵,双声和叠韵的理论被提出来。

这是在为诗歌的繁荣做理论准备,这些人搞明白了为什么之后,就开始大量写诗,这些东西被叫做永明体。

特点就是用词雕琢华丽,现在诗歌界,永明体不是什么好词,因为它过于强调格律,属于形式大于内容。

但这是一种探索,在写诗的道路上,奠定了一种格律的可能性,到了杜甫这里,诗人们造就知道格律是怎么一回事,但敢于把才华关进笼子里,用格律写诗,甚至以后的诗都叫律诗,杜甫绝对是第一人。

说到格律,就一定要说一下林黛玉,在香菱学诗那一章,她教香菱学诗的同时,也把历代诗人评点了一篇,但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什么叫闲字是十五删的,这是香菱在被韵谱,你要写诗,第一件事就是被韵谱,宋朝末年,刘渊编成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韵谱俗称《平水韵》,最流行。

香菱背的就是这个东西,说这个就是想驳斥一下,各种小道消息,说民国的时候,某某省的方言差点成为普通话。

这纯粹是臆想,只要中国还是文人统治,那这说法发音,它就是有标准的,要统一的,要不然文人没法写诗交流,普通话永远都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只可能略微修改一直流传,不可能突然冒出来说用一个之前没有过的方言,作为普通话。

杜甫到了晚年,对格律的把握登峰造极,把人们能想到的各种复杂的工整对仗的方式,都用了个遍,对仗之工整精巧,让人叹服。

你让大鹏飞上九万里,这当然是天才,但在核桃上雕刻出一套山水,这也同样是天才,李杜分属不同的天才。

高适:我是边塞你们是诗人

盛唐诗人各个都是明星,随便拉出来一个配角,都是星光熠熠,电影是以高适的视角拍的,他是唐朝唯一一个封侯的诗人,而他写的诗,被后人叫做边塞诗人。

唐朝有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更是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力冠七绝。

但事实上,王昌龄和王之涣是纯儒生,都没有上过战场,岑参倒是去过战场,不过他是在军队里写写画画的书记员,只有高适一个人,是真正杀阵杀过敌,最后还做到了领兵一方的节度使。

只可惜这个领兵打仗的诗人,最出名的诗文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好是好,但远不如岑参写的豪气。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这或许就是历史和真实的差距,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你以为厄真实可能是虚假,而你以为的虚假,则肯恩是在写实。

写岳阳楼记的时候,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写望岳的时候,杜甫没登过泰山,诗人完全可以凭借想象,就能写出来,波澜壮阔,让人豪情万丈的诗文,只有高适知道,打仗是残酷的,用血和泪只能铸就丰碑。

电影是以高适为视角写的,高适的人生也非常传奇,爷爷做大官,但到了自己这里,却家道中落,甚至四十岁了,还一无所获,他眼中的李白,也是千万人眼中的李白,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高适和李白是好朋友,李白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放荡不羁,高适则恰好相反,人生的前40年黯淡无光,看不到希望。

他们人生的转折点,都是安史之乱,严格来说,李白潇洒了一辈子,临到死弄个了诛九族的罪,造反。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浪荡不羁的表现,而带兵平定叛乱的前线总指挥就是高适,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因为战乱,以这样的方式相遇,这比任何小说都精彩。

都说高适没为李白求情,这话肯定不对,作为领兵平叛的统帅,李白又是反贼里最出名的那个,但李白最后却没有死。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没有高适的暗中相助根本不可能,甚至高适不说话,本身也是一种态度,中国历史,从来都不是写出来那个样子。

这样对比一看,李白先甜后苦,高适先苦后甜,似乎都有缺憾,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难道诗人非得遭受点磨难,就没有一辈子享福的诗人吗,这个还真的有。

王维:我的名字就是我的一生

高适最终活出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跟王维相比,高适和万维都是浮云,王维才是幸福了一辈子的诗人。

王维是少年天才,电影里那个玉真公主真有其人,前面说过,唐朝科举走后门属于正常行为,王维就是抱上了玉真公主的大腿,年纪轻轻进士及第,开启了自己幸福的一生。

王维的一生,他的名字就能概括,古人是有名有字的,王维的名字合起来叫维摩诘,如果王维没有改过名字的话,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天意。

在唐朝有本佛经非常流行,不是金刚经,而是一本叫维摩诘经》的书,他为什么流行呢,唐朝是个贵族社会,这本佛经,简直就是为贵族量身打造的。

唐朝佛教盛行,信佛的人,总想着得做点什么吧,但是你真的去当和尚又太辛苦,戒律太多,但这本佛经的主人,叫维摩诘。

是个虔诚信仰佛教的在家居士,大富大贵,百无禁忌,天天吃肉喝酒泡桑拿,香车美女洗刷刷,但就这,来看他的各种如雷贯耳的佛菩萨都被维摩诘说的哑口无言。

总之就是,我最牛,在家享清福,依然能够领悟佛法的真谛,这本书简直太完美了,跟那些大富大贵又想领悟佛法,又不用受戒律的人来说,简直太爽了。

王维就是这样,年少成名,生活奢靡,诗画双绝,精通佛法,安史之乱之后,李白和杜甫生活上都严重受挫。

但王维没有,因为他安史之乱的时候,当过伪职,后来收复长安长安之后,唐肃宗对伪官们进行了清算,处罚分为六个等级:第一等处死,第二等赐自尽,第三等杖责一百,第四等流放,第五和第六等都为贬谪。

但这里面没有王维,因为王维有个做大官的弟弟王缙,替兄长求情,但经过这次磨难,王维官场失意,似乎没有那么醉心名利了。

但他可没有像杜甫那样穷困潦倒,而是彻底过上了超级富家翁的生活,王维晚年就住在辋川别业里面,这是一个超级大的庄园。

这是王维买的大诗人宋之问原来的宅邸,后来又经过了扩建,说一句话你就秒懂这个宅子有多奢华,宋之问是公认的著名诗人中,人品极差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这样的人最终很惨,但一般都很有钱,宅子有多奢华可想而知。

为什么王维的田园诗写的好,我们看看这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写的是真好,跟好朋友一起喝多了,唱唱歌享受一下悠闲的生活,好是好,但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别急,你再看看题目,辋川闲居,王维写的景色,全都是他们家的,王维的房子不叫房子,叫庄园,杜甫的房子也不叫房子,叫茅屋。

王维有首诗《鹿柴》,你要只看诗,极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再加上题目看看,这是一个养鹿的地方,这就是王维的生活,有个庄园,粗活重活都让下人干,自己独享这美景美色,哪需要像陶渊明那样,抡起锄头下地干活呢。

一起看电影

这是一个,适合大人小孩一起看的电影,小孩看的是文化,大人看的是人生,电影很长很长,但比起电影里展现的将近40年的时光,一切又都显得那么短暂。

对于小孩来说,这场电影,就是中国文化的普及,就是48首朗朗上口的唐诗,就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诗人,随便一个路人甲,那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的就不仅仅是唐诗,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感悟,相遇那会儿,我们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一眨眼,我们都老了。

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天才,生逢盛世,还要历经坎坷,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里的那些磨难,又算的了什么呢。

最后,一场大难,一切都变了,长安似乎也毁了,但是就像历史上,顽强不屈的华夏一样,只要文化还在,就一切都还在,长安依然在,甚至永远活在唐诗里,万古长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