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新用户54146142 2023-07-22 发布于江苏

今天,我们聊一本书。

大家看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高适手不释卷地看着一本书。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河岳英灵集》。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河岳英灵集》

说这本书之前,还要说一个人。这人叫殷璠[fán],历史上对他的记录非常少,我们只知道他是盛唐时期的人,中过进士做过官,其他的一概不知。后人能记得殷璠,完全是因为他编辑出版了《河岳英灵集》这本书。

《河岳英灵集》是一本诗歌选集,收录了常建、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二十四人的234首诗歌作品。殷璠本人对诗很有研究,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殷璠将诗人和作品放在一起,每个人物先写几句小传。这种形式是殷璠首创,成为后世写诗话评论模仿的样板。从殷璠点评李白、高适等人的话中,可以看出殷璠对他们相当熟悉。很有可能也是当时在长安交游的好友,只是殷璠太小透明了,没有留下更多记录。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殷璠认为《河岳英灵集》收录的这二十四人的作品,代表了盛唐的诗歌高峰,这二十四人堪称是河岳英灵,所以这本书干脆就命名为《河岳英灵集》。

这本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很独特,因为殷璠给盛唐诗歌做了个时间界定。他认为盛唐诗歌是应该从唐玄宗登基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前。而这段时间活跃的诗人,正好就是《长安三万里》中展示的那些人。尤其是处在C位的李白、王维、高适、王昌龄这些人基本都是公元700年左右出生的。所以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大唐诗歌盛世的见证者,简直就是当年的大唐优秀作文选。所以《河岳英灵集》一经出版,就被士人学子疯抢,基本做到了人手一本。到了中晚唐时期,已经成为后辈学人,追寻前辈荣光的经典作品。电影中六十多岁的高适总在翻看的那本《河岳英灵集》,应该就是刚刚出版的新书。高适表面上是在翻书,实际上是在追忆往日群星璀璨的盛唐。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但是这本书却留下了两个疑案,一个是为什么把常建放在了李白前面。另一个,在《长安三万里》中提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杜甫的诗?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为什么把常建放在第一位?

殷璠在编《河岳英灵集》的时候,可不是随便排的顺序。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把常建放在第一位的。之后,李白第二,王维第三。也就是所谓的“《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这个常建是谁啊?他凭什么能压过李白、王维,入选这本书的第一名?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其实,常建也在《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只是一闪而过。片中高适第一次去长安,正好遇到一群考科举的士人,其中有一个迟到了的傻小子就是常建。之后常建高中进士,骑马游街的时候撞到了一位歌女。常建给歌女送了一朵花,还吟出一句“且向长安度一春。”这个故事很精彩,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不过这首诗倒真是常建写的。这首诗叫《落第长安》,顾名思义这是上一次科举落第后常建写的。电影里已经金榜题名的常建,把这句诗和花送给歌女,就多了一份自我调笑。不过常建最有名的作品,还是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那到底为什么把常建放在第一位呢?有人说是因为年龄,常建出生在哪一年并不可考,但应该是比李白王维大一些,所以把他放在前面。也有人说是因为常建的诗更符合殷璠的审美,殷璠夸赞常建又懂音律又有风骨。当然这两种原因都有可能,但还有一个小细节,可能也是常建排第一的原因。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历史上关于常建的记录也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是开元十五年中的进士。而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的序言里说“开元十五年以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就是说,开元十五年之后是盛唐诗歌成熟的起点。《河岳英灵集》要选的,恰恰是开元十五年之后的作品。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殷璠把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的常建,放在了二十四人之首。

常建的问题清楚了,那杜甫呢?为什么殷璠没看上杜甫的诗呢?

为什么没有收录杜甫?

在《长安三万里》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小书童也向高适问出了这个问题。小书童还特别扎心地追问,“是他的诗不好吗?”高适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别的诗集会收的。”

其实杜甫没入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杜甫还不够出名。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河岳英灵集》选的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诗歌,那时候杜甫在干嘛?在到处旅游呢。这个时期的杜甫,还没有成就自己的诗名。真正让杜甫屹立诗坛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所写的“三吏三别”等不朽名作。但是《河岳英灵集》并没有收录安史之乱之后的诗。

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是杜甫在当时就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些名作,他也未必能选入这本书,因为殷璠觉得这种是不能代表盛唐气象。《河岳英灵集》入选最多是王昌龄,选了他16首诗;其次是王维,15首;常建14首,这些诗大多是清新高远的作品。作为见证盛唐的诗集,《河岳英灵集》所选的大都是流连风景、清新淡远的诗歌。而这种诗的风格,在杜甫的诗中是很难找到的。

所以《河岳英灵集》没有入选杜甫的诗,只是因为属于杜甫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唐朝的诗,实在是太多了。《长安三万里》中高适问小杜甫有什么特长,杜甫说写诗,可是随即又说“写诗?那不是人人都会吗?”这是一种幽默,也是在描述一种现实。那唐朝真是人人都会写诗吗?

唐朝真的人人能作诗?

这句话对也不对。说他不对/是因为写诗至少得识字啊。唐朝还是有大量的底层老百姓,根本没办法写诗的。但这话也对。因为唐朝确实是最大范围的写诗了,上至皇帝像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都有名句传世,下至僧侣寒山、拾得、皎然、贯休都是著名诗僧。甚至是有点文化的乞丐,都有诗作流传下来。所以后世又把唐朝叫做“诗唐”。

高适手不释卷的《河岳英灵集》到底写了什么

唐朝人爱写诗,朝廷也鼓励写诗,尤其是唐高宗以后,写诗纳入科举的科目,写诗就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求职途径。因此,唐朝还诞生了最初的朋友圈——诗墙!但是一面墙能写几首诗,写满了还得再清理掉重写,十分麻烦。后来人们就在墙上挂木板,在木板上题诗就成了——题诗板。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偏远的小驿站,都会挂上一块题诗板,供诗人们发挥创作。诗板在当时成了朋友圈、漂流瓶,是诗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黄鹤楼题诗,高适在驿站用木炭题诗,都是写在诗板上。这个小细节,十分生动。 很有可能殷璠编辑的《河岳英灵集》,也有不少是从各地诗板上抄来的。

《河岳英灵集》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诗歌选集,这本书代表了盛唐一代的风貌气象,见证了李白高适等二十四位盛唐诗人的高光瞬间。《河岳英灵集》所选的每一个诗人,甚至每一首诗都与盛唐这两个字密不可分。

看完《长安三万里》,不妨再翻开《河岳英灵集》,让唐诗穿越千年,浸润你我心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